1949年,新中國舉行開國大典時,國內(nèi)尚有不少地區(qū)未獲解放。經(jīng)過一年多的奮戰(zhàn),祖國大部分地方實現(xiàn)解放,然而臺灣仍未回歸,這成為毛主席心中長久的牽掛。
1950年6月,毛主席在中南海與眾人探討解放臺灣的計劃,卻因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此事被迫擱置??姑涝Y(jié)束后,這件事再次被提上中央的工作日程。

1958年7月上旬,蔣介石再度叫囂“反攻大陸”,命令國民黨軍以靠近大陸的金門、馬祖為據(jù)點,加大對福建沿海村鎮(zhèn)的炮擊力度。與此同時,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駛?cè)肱_灣海峽,局勢愈發(fā)緊張。
8月16日,毛主席于北戴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對侵入臺灣海峽的美軍第七艦隊的挑釁以及蔣介石對大陸沿海地區(qū)的騷擾予以回擊。8月23日中午12時整,毛主席命令身處福建前線的葉飛即刻炮擊金門、馬祖。
鑒于美軍艦隊入侵臺灣海峽引發(fā)的緊張局勢,10月上旬,毛主席審慎分析形勢,一方面下令人民解放軍駐福建沿海的炮兵部隊持續(xù)炮擊金門、馬祖,另一方面以國防部長的名義發(fā)表了《告臺灣同胞書》。
在這份文件中,毛主席表明:
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策……臺、澎、金、馬是中國領(lǐng)土,這一點你們是同意的……確實不是美國人的領(lǐng)土。臺、澎、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另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
一周后,毛主席再次以國防部長的名義發(f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令》,指出“臺、澎、金、馬整個地收復(fù)回來,完成祖國統(tǒng)一,這是我們六億五千萬人民的神圣任務(wù)。這是中國內(nèi)政,外人無權(quán)過問”。

10月25日,毛主席第三次以國防部長的名義撰寫了《再告臺灣同胞書》,強調(diào)“同胞們,中國人的事只能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解決。一時難以解決,可以從長商議……我們兩黨間的事情很好辦”。
1964年8月4日夜,美軍軍艦與越南海軍在北部灣海域發(fā)生武裝沖突,美國政府以此為借口,出動大批飛機轟炸越南北方,越南戰(zhàn)爭由此爆發(fā),客觀上導(dǎo)致“臺灣問題”再次被拖延。
1965年7月20日,前國民黨“代總統(tǒng)”李宗仁偕夫人郭德潔從海外歸來,抵達北京,周恩來總理前往機場迎接。李宗仁的歸來在國際上引起不小轟動,也給身處臺灣的蔣介石帶來極大震動。周恩來回到中南海后,向毛主席詳細匯報迎接李宗仁夫婦的情況。

毛主席說:如果蔣介石現(xiàn)在能回來,我一定到機場去迎接他。李宗仁則稱:“我想蔣先生在臺灣的日子也不好過,但他也不會捂著老臉主動回來。”毛主席風(fēng)趣回應(yīng):“我看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吧”,引得眾人開懷大笑。
1966年夏秋之交,“十年浩劫”開始,致使“臺灣問題”又一次被擱置。10年后,即1976年6月15日,病體沉重的毛主席預(yù)感自己時日無多,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召見華國鋒等人,發(fā)表了重要談話,簡要回顧自己的革命歷程。
談話中,毛主席始終掛念著臺灣問題,他說:
“我一生干了兩件事,一是與蔣介石斗了那么幾十年,把他趕到那么幾個海島上去了??箲?zhàn)八年,把日本人請回老家去了。打進北京,總算進了紫禁城。對這些事持異議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幾個人,在我耳邊唧唧喳喳,無非是讓我及早收回那幾個海島罷了……”。
這里毛主席所說的“那幾個海島”,指的就是臺、澎、金、馬諸島。直至毛主席去世,海峽兩岸仍未實現(xiàn)統(tǒng)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