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戰(zhàn)開始,地球科技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百年時間過去,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全部實現(xiàn)了機械化、高速化、智能化,而進步最小的,卻是人類本身,此消彼長,反而變得更加脆弱。
雖然科技的進步和公共衛(wèi)生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人類平均壽命,但是人體本身,卻未獲得任何合適的手段去強化。

這種情況下,人類的目光不得不回到了冷兵器時期,人類唯一能依靠的盔甲,希望從中得到啟發(fā)。
說到盔甲就不得不提到宋朝,那是一個盔甲運用到巔峰的時期。因為作為最富有,但一天到晚凈挨揍的朝代,宋朝在上百年的抗揍過程中,總結(jié)出了一套在那個時代最有效的防護制度和方法。
宋朝由于被遼金蒙和西夏禁運,導致戰(zhàn)馬不足,機動能力非常欠缺。因此面對游牧民族,宋軍失敗就意味著死亡,所以對步兵的裝備尤為看重。宋朝皇帝親自頒布法令,規(guī)定步兵鎧甲以29.8公斤為限,長槍兵的鎧甲重量32-35公斤,弓箭手經(jīng)常卷入近戰(zhàn)格斗其鎧甲定為28-33公斤;弩射手發(fā)射速度快,近戰(zhàn)較少,其鎧甲定為22-27公斤,騎兵需要快速突進的機動性,不宜過重,盔甲通??刂圃?0-20公斤的范圍之間。
宋朝的這些重裝步兵被稱為“步人甲”,女真人譽為“移動堡壘”,為了擊敗全副武裝的宋軍,女真人發(fā)明了重裝騎兵鐵浮屠。
一個鐵浮屠配置戰(zhàn)馬3匹,一隊50人,1人退全隊皆斬。鐵浮屠的騎兵均人高馬大,基本體重在75公斤左右,穿戴30公斤重甲,同時戰(zhàn)馬也穿戴30公斤馬甲,加上武器,一匹馬的負重至少是160公斤左右。
這就是為什么一個鐵浮屠需要配置戰(zhàn)馬3匹的原因,如此負重的情況下,戰(zhàn)馬2-3次沖鋒后,體能上就支撐不住了,必須換戰(zhàn)馬作戰(zhàn)。
為了對抗鐵浮屠,岳飛,韓世忠等宋軍將領,早期不得不裝備更強的重裝長槍和長弩的步兵對抗女真人的鐵浮屠,致使宋軍步兵的負荷高達40到50公斤,面對鐵浮屠排山倒海的沖擊力,宋軍依舊難以招架。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最后,岳飛干脆用輕步兵手持利斧砍馬腳,用一換一的打法,幾乎是一個輕步兵換一個鐵浮屠的亡命戰(zhàn)術(shù),出其不意,一戰(zhàn)擊毀女真人在那個時代縱橫天下的王牌。

言歸正傳,現(xiàn)代科學家在古人盔甲的基礎上引入仿真學,形成一個專業(yè)詞匯——外骨骼裝甲,它源于昆蟲和殼類生物的堅硬外殼。
真正開始付諸實際是在1959年,美軍基于當時全球“核陰云籠罩”的背景,推出了“未來戰(zhàn)士”的概念,要求單兵裝置除了有頭盔、紅外瞄準鏡、雙目望遠鏡、尼龍防彈衣、作戰(zhàn)靴、跳傘裝具、突擊步槍、爆破筒等元素外,還要包括可穿戴式無線電電臺、便攜式通信器材以及具有防彈防核生化的能力。
然而美軍嘗試裝備后,抱怨一片,太重了,然而抱怨歸抱怨,為了提升士兵在戰(zhàn)場上的生存能力,士兵負重的東西是有增無減,從人體護甲、耐火服、多種通信、光電,到生存和機動裝備等,最新的又增加了攜帶無人機和VR操作眼鏡,雜七雜八越來越多,而且看來看去好像都很重要,沒有任何一樣是可以丟棄的。
這種情況下,人類開始尋求發(fā)明出一種類似《鋼鐵俠》和《流浪地球》等科幻影片里,未來人類使用的外骨骼裝置,幫助人類奔跑如飛、舉重若輕。
毫不意外,人類第一套外骨骼裝甲出現(xiàn)在上個世紀的美國。上世紀60年代,通用電氣公司為美國軍隊開發(fā)了一款“硬骨頭”的外骨骼裝甲,穿上這套裝備的士兵舉起150公斤的重物就像舉起6公斤的物體一樣輕松。
然而美國軍方對此的態(tài)度卻是立刻中斷經(jīng)費,把該項目負責人臭罵了一通,因為通用電氣公司給出的方案侮辱性極高,把美國軍方當傻子哄騙。這套裝置實際上就是把柴油發(fā)動機、液壓泵、液壓缸、鋼鐵支架組合在一起,人員坐在里面,除了搬運重物別無他用,相當于一臺汽車起重機,自身重量就高達680公斤。
通用電氣公司的這套“變形金剛”重量大、移動慢、噪音大,而且還特別侮辱人的智商,所以一氣之下,美國軍方將項目轉(zhuǎn)交給康奈爾航空實驗室研究。
液壓系統(tǒng)已經(jīng)證明“傻大笨”,康奈爾航空實驗室的研發(fā)因此側(cè)重于電動驅(qū)動外骨骼裝甲,利用伺服系統(tǒng)感應人類的動作,設計目標是將力放大25倍,但受限于技術(shù),整個研發(fā)一直停滯到20世紀末。

聽說美國在搞外骨骼裝甲,這是一個聽上去就讓人向往的未來技術(shù)啊,中國自然要跟上步伐,但在評估當時的自身技術(shù)能力后,中國科學家很務實地選擇了一條與美軍截然不同的路——外骨骼無源裝甲,簡單講就是不需要額外動力源的裝置。
這會不會違反能量守恒定律,屬于異想天開?還真不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