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緣起:文人雅士的石中知己

公元9世紀的洛陽城,退隱江湖的白居易與摯友牛僧孺,開啟了一段關于石頭的傳奇。彼時,牛僧孺癡迷太湖石,以宰相之尊廣納天下奇石,甚至遣人遠赴江南搜羅。面對友人滿庭嶙峋怪石,白居易驚嘆之余,提筆寫下《太湖石記》——這篇中國歷史上首部專論太湖石的散文,從此讓“賞石”從貴族玩物升華為一門哲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石中乾坤:白居易的四大審美密碼

在《太湖石記》中,白居易以詩性筆墨,為太湖石定下跨越千年的美學綱領:

1. “如虬如鳳”的形神之韻

“虬”為盤曲之龍,“鳳”乃祥瑞之鳥,白居易以神獸喻石,強調太湖石須兼具虬龍的蒼勁力道與鳳凰的靈動靜美。在他看來,石之價值不在“像什么”,而在能否激發(fā)觀者的精神遐想——嶙峋孔竅間,藏著云涌龍吟的磅礴意象。

2. “丑怪空透”的自然哲思

文中雖未直言“瘦、皺、漏、透”,卻以“嵌空穿透”“嶙峋蒼然”等詞,點破太湖石的核心審美:以殘缺為美,以怪誕為真。這種對“不完美”的禮贊,實則是唐代文人對自然天工的敬畏——人力雕琢終遜于造化神工。

3. “天地之精”的永恒寄托

白居易將太湖石譽為“天地精粹凝結”,其“歷千古而不朽”的特質,暗合文人追求超脫生死的永恒境界。石之靜默,恰似君子慎獨;石之孤傲,猶如名士風骨。

4. “石有聚族”的品第之道

文中首提“太湖石為甲等,羅浮、天竺次之”的品鑒體系,既顯文人雅趣的考究,亦折射唐代士大夫階層“以物觀人”的隱喻智慧——藏石之品位,即主人心性之倒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余響:從唐代書齋到現(xiàn)代美學

《太湖石記》的誕生,標志著中國賞石文化從“獵奇”走向“載道”:

? 宋代:米芾“瘦皺漏透”四字訣、蘇軾“石文而丑”的論述,皆可溯源于白氏思想;

? 明清:江南園林“以石造境”的典范(如蘇州留園冠云峰),可視作《太湖石記》的空間注解;

? 當代:太湖石作為東方美學的符號,頻頻現(xiàn)身國際藝術展,其虛實相生的哲學,更成為現(xiàn)代設計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語:石不能言,風骨長存

千年后的我們,或許難再如白居易般“坐看煙霞生石隙”,但《太湖石記》留下的不僅是審美范式,更是一種生命態(tài)度:在規(guī)則與野性、圓滿與殘缺、物質與精神之間,找到獨屬于自己的平衡之道。一方太湖石,半部美學史——它提醒著每一個匆忙的現(xiàn)代人:真正的風雅,從不在金玉滿堂,而在讀懂天地無字的詩篇。

關注「美城景觀石」,共探東方美學秘境。

以考據為根基,以風雅為氣韻,探索傳統(tǒng)美學中的現(xiàn)代心靈棲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