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價值千金的“織中之圣”,
一項薪火相傳、南北一脈的技藝,
一群非遺文化的守望者、傳播者,
再次喚醒一座千年古城的歷史基因……
兩件緙絲入藏定州博物館

當代緙絲項目發(fā)起人、策展人林玲(左)與定州博物館副館長汪蕾(右)在捐贈儀式現(xiàn)場
3月13日下午,一場意義非凡的藏品捐贈儀式在河北定州博物館舉行——當代緙絲項目發(fā)起人、策展人林玲向定州博物館捐贈兩件緙絲作品。它們以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北宋沈子藩山水、花鳥緙絲作品為藍本,由御鳳絲綢藝術工作室創(chuàng)作而成。
這段“穿越千年”、跨越南北的佳話之緣起,還要追溯到2024年6月《中國收藏》雜志隆重推出的《中國緙絲 顛覆你的想象》特別策劃。在這期策劃中,我們帶領公眾一同踏上了中國緙絲的尋訪之旅,通過聯(lián)結起一群緙絲技藝傳承人、研究者、守護者、傳播者,向更多人講述了這一古老技藝的前世今生。

2024年6月《中國收藏》雜志封面
2021年,定州緙絲織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但與聞名于世的蘇州緙絲相比,如今公眾對定州緙絲的認知尚且不足。其實早在唐宋時期,定州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緙絲中心,南宋時期,一批緙絲工匠隨宋室南遷,促進了蘇州地區(qū)緙絲技藝的發(fā)展。沈子藩(1086年至1165年),這位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緙織高手正是北宋定州人。據(jù)定州縣志記載,他率先沿草原絲綢之路至回紇聚集區(qū)學習緙絲手藝,1128年后南下到吳郡(今江蘇蘇州)收徒授業(yè),對南方緙絲技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清內府藏傳世緙絲作品中,留有緙絲匠人姓名的作品寥若晨星,而能在上面落款的名匠也只有四位,除了上海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蓮塘乳鴨圖》緙絲的創(chuàng)作者、女性緙絲名匠朱克柔,沈子藩也位列其中。值得一說的是,朱克柔與沈子藩活躍于同一時期,據(jù)定州縣志記載,沈子藩可能是朱克柔的老師。

北宋 沈子藩緙絲花鳥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jù)記載,清內府藏《宋沈子藩刻絲梅花寒鵲》《宋沈子藩刻絲花鳥》《宋沈子藩刻絲梅鵲》三幅花鳥和沈子藩的另三幅緙絲山水,都被收錄于《石渠寶笈》中。而傳世的沈子藩緙絲作品尤為珍貴,如今主要藏于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等機構。
在中國緙絲特別策劃推出后,林玲與《中國收藏》雜志社攜手積極推進此次捐贈事宜,希望增進南北緙絲技藝的交流,讓曾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定州緙絲在今天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重視,而去年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定州博物館無疑是最佳平臺。
對于此次捐贈,林玲表示:“沈子藩的花鳥與山水緙絲作品,歷經(jīng)千年終于由南至北回到定州,也填補了定州博物館緙絲收藏的空白。感恩中國收藏雜志社力促此事!”
捐贈藏品欣賞

捐贈緙絲藏品《臺北故宮系列——宋沈子藩山水》
33厘米×33厘米(畫芯)
160厘米×40厘米(宋代裝裱)

原作尺幅為83厘米×35厘米,緙工精巧,能得青綠山水之畫意。原幅中人物面部、船篷、及部分山、云、樹干、樹葉、石之輪廓為墨色添筆。此圖經(jīng)《石渠寶笈續(xù)篇》著錄,被收錄于朱啟鈐編《清內府藏緙絲書畫目錄》中,其上收藏印記為乾隆、嘉慶和宣統(tǒng)之印?,F(xiàn)作品為緙織白地重山云罨,石幾茅屋岸側維舟仰眺。右下方緙織印文“子藩”。

捐贈緙絲藏品《臺北故宮系列——宋沈子藩花鳥》
33厘米×33厘米(畫芯)
160厘米×40厘米(宋代裝裱)

原作尺幅為95厘米×38厘米,緙織白地雙鳥,款子藩。此幅為宋緙絲之精品,其畫風、設色及緙工自成一格。緯線選色講究,為其他緙絲所不能及。緙工一絲不茍,能將宋代花鳥寫實沉靜之精神表現(xiàn)出來。此幅鳥背處有墨筆添染之痕,有歷久如新之感,蓋因技巧有神,選絲上乘之故。枝干有部分破損,露出經(jīng)線。原作曾經(jīng)清代梁清標收藏,《石渠寶笈續(xù)篇》編著,上有清乾隆、嘉慶、宣統(tǒng)諸璽,被收錄于朱啟鈐編《清內府藏緙絲書畫目錄》中。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時,藝術家取其精華處,力求表現(xiàn)原作之神韻,并且新創(chuàng)作的作品被臺北故宮收藏,以代替原作展覽。
編輯丨陳 曦
校對丨周 倩
圖片丨林玲提供
本文為原創(chuàng),版權歸中國收藏雜志所有,歡迎轉發(fā)到朋友圈,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一本雜志,還有“試聽”雙重體驗。音頻及視頻號講述的背后故事,都將在雜志獨家呈現(xiàn)。
創(chuàng)造無價
一個月40元的投資,貴嗎?知識無價,獨立的觀點無價,帶給您的精神財富更無價。
全年12期 訂閱價480元
郵發(fā)代號2-688 訂閱熱線11185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