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的那抹粉紅
中華白海豚
▲2023年8月,在廣東汕頭南澳近岸海域,兩頭中華白海豚結伴而游。剛出生的白海豚幼崽身體呈黑色,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變?yōu)榘咨\動時皮下血管擴張,使之看起來呈現(xiàn)出一定的粉色。
中華白海豚因其近岸淺水的生活習性,棲息地與人類活動區(qū)域高度重疊,是目前已知生存狀況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嚴重的鯨類之一。
我與師兄又一次踏上了野外調(diào)查的快艇。整理好相機、GPS、測深儀等調(diào)查裝備,我的目光停留在墻上的照片上。照片上記錄著一對躍出水面的中華白海豚母子,曾經(jīng)一位優(yōu)秀的野外工作者抓拍到了這個美好瞬間。
“烏白忌……”
我喃喃道,那是廣東漁民對中華白海豚的稱謂,在粵語中意為“黑色與白色的不幸或災難”。然而對我來說,它們是否會影響運氣并不重要,畢竟還能見到它們已是莫大的幸運。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群珍貴而脆弱的生命,我如往常一般做好中華白海豚棲息地考察的準備工作,期待著再次與那些粉紅的身影邂逅。
不打擾,是保護,也是尊重
中華白海豚一般生活在離岸不超過5公里、水深不超過20米的海域,其棲息地的選擇較為局限。在我國,中華白海豚自北向南分布于福建沿海(廈門附近)、廣東東部(汕頭地區(qū))、中部(珠江口地區(qū))至南段(雷州半島)、廣西沿海(三娘灣)以及海南西南海域,北方的大連也偶爾有目擊事件發(fā)生。在各棲息地中,珠江口海域棲息著世界上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種群,其東部邊界位于香港大嶼山西部至北部地區(qū),西部邊界可延伸至漠陽江附近。在這片海域,中華白海豚主要分布在伶仃洋至上下川海域,相較于東部,珠江口海域西部的中華白海豚群體規(guī)模更大,因此珠江口西部被選作本次野外考察的地點。
由于地理原因,珠江口海域的海水較為渾濁,這一天的天氣也并非十分理想,出發(fā)航行已達兩個半小時,仍沒有發(fā)現(xiàn)中華白海豚的蹤影。在往常天氣較好的時候,往往一個小時左右便能發(fā)現(xiàn)它們捕食或打鬧的身影,甚至運氣好些的話出發(fā)半個小時就有“懂事”的中華白海豚前來迎接。現(xiàn)在的情況讓大家未免有些喪氣,正當我們感慨天公不作美時,船長瞪大了眼睛說:
“有!3點鐘方向!”
船長向右打著方向盤,我們也迅速起身向3點鐘方向仔細觀察。在那個方向,許多浪花間夾雜著幾抹與浪花十分相似的白色,一起一伏。隨著船只逐漸靠近,我們確認那就是此行的目標:中華白海豚。
大概距離它們300米左右,船長減緩船速,從它們的側(cè)后方緩慢靠近。這些海豚并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行為變化,顯然我們的加入并沒有影響它們的心情。如平常一般,我們并不希望我們的研究會干擾它們的生活,這是對它們的保護,也是對它們的尊重。

▲在福建泉州晉江圍頭灣天后宮的壁畫上,媽祖身后跟著兩只中華白海豚。每次出海之前,當?shù)貪O民通常要到媽祖廟里拜媽祖,祈平安。他們認為中華白海豚是帶來媽祖訊息的使者,稱其為“媽祖魚”。攝影:閆蕾
以珠江口為例
中華白海豚的保護刻不容緩
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太駝海豚,是鯨目海豚科駝海豚屬的四個物種之一。其他三個物種分別為大西洋駝海豚、印度洋駝海豚以及澳大利亞駝海豚。雖同屬駝海豚屬,但不同種間仍存在較大的遺傳學與形態(tài)學差異。中華白海豚并不是中國特有的物種,在東南亞其他國家也有分布。目前認為,中華白海豚在中國海域的種群數(shù)量可能占到其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它們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尤其是在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征等方面獲得許多科研工作者的關注。
然而,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狀況卻不容樂觀,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色名錄中,它們被評為易危(VU)等級。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表明,中華白海豚的不同地理種群之間可能存在很大分化,不存在個體交流,每一個地理種群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種群。因此,如果對中華白海豚的每個地理種群進行單獨評估,可能都處于瀕危甚至是極度瀕危的等級。中華白海豚每三年左右才產(chǎn)一犢,幼崽存活率也較低,多數(shù)幼崽活不過1歲,不同種群之間也幾乎沒有交流。中華白海豚還面臨許多生存壓力,如漁業(yè)活動、船舶影響等等,各個棲息地也出現(xiàn)退化的趨勢。內(nèi)外因素導致中華白海豚種群現(xiàn)狀堪憂,在這種狀況下,對它們的保護工作必須重視。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在香港地區(qū)受到《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的全面保護,任何人不得對其進行捕獵。但中華白海豚種群衰退的客觀事實暗示我們,仍需進一步研究為其保護提供更多科學支撐。
珠江口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華白海豚棲息地,面積大約為3204平方公里,目前約2000頭中華白海豚在這里生活。作為珠江口地區(qū)的標志性物種,這里的中華白海豚自1990年代中期就得到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該種群也成為中華白海豚保護與研究的重點。與其他地區(qū)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相同,它們的生存面臨多種復雜的威脅。目前珠江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正在衰退,研究表明,該種群會在三代之后數(shù)量減少70%,其棲息地也以每年2.8%的速度衰退。

▲一群白海豚在汕頭南澳大橋前海域游弋。
高質(zhì)量的數(shù)據(jù)
中華白海豚十分配合
船長穩(wěn)定船速,跟隨這群中華白海豚緩慢移動,白海豚的行為也十分穩(wěn)定。在確認了不會對其產(chǎn)生影響后,我和師兄、師弟如往常一樣準備好水聽器、測深儀等設備,師兄在船頭拍照,師弟負責記錄我收集來的數(shù)據(jù)。
對中華白海豚的研究讓我們切身感受到這群動物的魅力,它們每時每刻都在生活習慣、生理特征等方面展現(xiàn)自己的獨特。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華白海豚這個物種,我們在每一次的調(diào)查中都會盡可能地收集多方面的數(shù)據(jù),比如中華白海豚的聲學數(shù)據(jù)。中華白海豚具備復雜的發(fā)聲能力,它們與同類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是哨叫聲,而在不同種群之間存在頻率與持續(xù)時間上的較大差異,這在海洋哺乳動物聲學研究中具有寶貴價值。
又比如中華白海豚的年齡結構數(shù)據(jù),該數(shù)據(jù)通過觀察群體中個體的體色情況收集而來。中華白海豚具有獨特的體色變化模式,除少量體色異常的個體,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幼崽體色呈黑色,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變?yōu)榘咨?,大部分個體在20歲左右其體表會接近全白。由于其不停地運動,皮下血管的擴張使之看起來呈現(xiàn)一定的粉色。不同種群之間的體色變化速度存在一定差異,據(jù)統(tǒng)計,珠江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有著更快的體色變化速度。研究人員普遍根據(jù)中華白海豚的體色將其分為6個生活史階段:幼崽(CALF)、少斑點青年個體(UJ)、多斑點青年個體(SJ)、亞成年個體(SS)、多斑點成年個體(SA)以及少斑點成年個體(UA),據(jù)此分析年齡結構等種群參數(shù)。在10多分鐘的數(shù)據(jù)收集之后,我們完成了常規(guī)的記錄工作,這是一群由七頭個體組成的群體,其中一頭個體身邊緊緊靠著它的幼崽,這種母親與孩子的個體組合一般被稱作“母子對”。

▲在科考船上,研究人員盡可能通過長焦相機或操縱無人機等多種手段記錄中華白海豚的生態(tài)特征和行為模式。
攝影:Agathe Serres
完成手頭上的工作,師兄繼續(xù)對個體拍照記錄,我和師弟則如往常一般環(huán)顧四周,尋找是否還有其他被遺漏掉的個體。船的4點方向是一艘拖網(wǎng)船正在作業(yè),望著船后的浪花,我感慨著這艘船的漁民一網(wǎng)下去絕對收獲頗豐。
正當我看著浪花出神,幾抹與浪花不和諧的白色將我從白日夢中拽出,隨著注意力的集中,我逐漸確定了那幾抹白色的身份,那是另一群中華白海豚。
“4點方向,拖網(wǎng)船后面?!?/p>
收到信息的船長轉(zhuǎn)頭向那群白海豚靠近,這群白海豚由七頭個體組成,很明顯它們在跟隨拖網(wǎng)船捕食。平時有船只經(jīng)過時,中華白海豚往往會出現(xiàn)回避行為,但像這群白海豚一樣靠近船只的情況也并非第一次目擊。也許是在捕魚船附近更容易抓到魚吧,這又何嘗不是它們聰明的體現(xiàn)呢?在對這群新的群體進行記錄時,師弟突然面露喜色,示意我們向10點鐘方向看。順著這個方向看去,剛剛那群由七頭個體組成的群體正向眼下這群白海豚靠近,最終在我們的目光下加入這群群體。
“好運氣啊,船長!”師弟如是說道。抓緊忙完手上的工作,我和師弟急忙去船邊觀察這個由十多頭個體組成的大群體。白海豚們酒足飯飽之后開始進行社交,這是我們最期待的行為,因為白海豚在社交時會展現(xiàn)出非常豐富的動作。師兄舉著相機拼命記錄,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瞬間。

▲在廣東江門上下川海域,一頭母海豚不停躍出水面,腹中的海豚寶寶即將誕生。中華白海豚和人一樣是胎生動物,母海豚每三年左右才產(chǎn)一犢,幼崽存活率也較低,多數(shù)幼崽幾乎活不過1歲,種群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粉色天使的處境
在過去的十年里,中華白海豚種群出現(xiàn)顯著衰退,能夠多目擊較大的群體與幼年中華白海豚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期待與愿望。珠江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群體多數(shù)由五頭左右的個體組成,這次目擊到十多頭個體一起進行活動的場景屬實讓我們所有人心滿意足??上н@次的目擊無法代表平均水平,中華白海豚仍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
與其他種群相似,珠江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也面臨著內(nèi)外兩方面的壓力。內(nèi)在壓力比如珠江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的孕期大約為11—12個月,每胎產(chǎn)一幼崽,存在老齡化的趨勢,新生兒與老年個體的存活率顯著低于青年與成年個體等。外在壓力則包括嚴重的污染、商業(yè)捕撈、棲息地破壞和與建筑相關的船舶活動以及噪音污染等人類活動。以漁業(yè)活動為例,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珠江三角洲就存在很大的漁業(yè)壓力,隨之而來的是中華白海豚食物資源的減少。近年來中華白海豚覓食群體規(guī)模的下降與海豚胃含物中魚類體型的減小便暗示了這一點。大型工程項目如填海、疏浚和船只交通量的增加,以及其他人為活動也直接或間接地增加了珠江口海域中華白海豚的意外死亡率。此外,由于中華白海豚的食譜魚多為能夠發(fā)聲的魚類,人類活動所產(chǎn)生的噪音污染也會對中華白海豚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

▲在廣西欽州三娘灣海域,一只名為“豚堅強”的白海豚曾被刺網(wǎng)纏繞全身,傷痕累累,所幸存活下來,并至少哺育了兩個后代,但去年3月不幸去世。
珠江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還面臨著環(huán)境污染物帶來的生物累積與生物放大風險。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如多氯聯(lián)苯(PCB)、有機氯農(nóng)藥(OCP)、多溴聯(lián)苯醚(PBDE)等以及重金屬污染物會對中華白海豚的生理健康構成威脅,近幾年的外排趨勢卻有增無減。
中華白海豚是珠江口海域的頂級捕食者,大量有機污染物隨食物鏈在其體內(nèi)富集,導致它們體內(nèi)污染物較高于其他種群。長此以往,這些污染物對中華白海豚種群產(chǎn)生的影響令人擔憂。
隨著鄰近地區(qū)人口和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中華白海豚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人為干擾。它們的生活現(xiàn)狀不容樂觀,保護工作迫在眉睫,這已經(jīng)成為每一位中華白海豚研究人員心底的共識。

▲在廣東珠海高欄港,數(shù)頭中華白海豚在貨輪前“沖浪”,這種行為可能會給它們帶來傷害。
期待下次邂逅
社交行為進行了5分鐘左右,三頭個體便向我們的船只靠近。也許因為有同伴,這群白海豚并不抗拒與我們接觸。它們在船邊玩耍,我們享受著和它們的同行。幸福充斥著我的腦海,讓我恨不得跳下水和它們在這片海域共游。
大約半個小時之后,白海豚紛紛散去。它們深潛入海,隱于水天一色之中,再不見蹤影,徒留我們在船上悵然,如夢一般,回味著這次相遇,仿佛前幾個小時苦等不得海豚身影的沮喪從未發(fā)生。整理好設備,我們向著預定方向繼續(xù)出發(fā),期待著與其他群體的相遇。一路上,看著箱子里的設備與密密麻麻的數(shù)據(jù),我不知道它們未來的生存會不會變好,我只知道我的初心從未變過。我將盡力做好我能做的一切,為了讓保護越來越有效,也為了我們與中華白海豚的再次相見。

▲在汕頭韓江口至南澳海域,三頭中華白海豚的背鰭如粉色的山峰掠過碧藍的海面。攝影:鄭康華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fā)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左凌仁 王旭輝
美編:程曉新
校對:段海英
審核:任 紅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5年第1期 有刪改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