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

【春叩山門】
“露見山翠棲影,風(fēng)聞寺香鐘聲?!?/p>
青檀寺的春,是從山門處那副楹聯(lián)開始的。晨光初透時,露珠綴滿蒼苔,將“青檀秋色”的匾額染得晶瑩剔透。忽而一陣風(fēng)過,寺內(nèi)鐘聲悠揚蕩開,驚起幾只山雀,撲棱棱掠過古檀枝頭,抖落幾瓣新綠。這一刻,山是靜的,心卻是動的——春色如約而至,古寺正待君來。

楚漢幽谷】
青檀寺棲身于嶧城西郊的楚漢峽谷,兩山對峙,如巨門半開。楚山峻峭,似劍指蒼穹;漢山渾厚,若臥虎盤踞。春日的陽光穿過山隙,在谷底織就一片金紗,輕覆于千年青檀的虬枝之上。

古檀春醒:春歸青檀,古寺鐘聲悠揚,萬樹吐翠,山澗溪清。寧靜的山寺,古樸而厚重,有了青檀的安詳,古寺更加綻放出了獨有的魅力。青檀樹下,春風(fēng)也作了妙筆,春意禪意兩相宜。寺內(nèi)千年銀杏,雌雄連理,春來抽芽,與古檀相映,滄桑而崢嶸。

甘泉漱玉:“龍窟泉”涌出,清冽如冰,甘甜若蜜。掬一捧飲下,喉間頓生涼意,仿佛飲盡一山春色。泉邊茶社,老僧以泉煮茶,茶煙裊裊中,一句“禪茶一味”道盡此間真意。
【盡日煙霞】
青檀寺始建于唐,原名云峰寺,后因檀樹得名。千年風(fēng)雨,幾度興衰,唯禪意不滅,春色常新。

大雄寶殿·佛光沐春:飛檐斗拱的大雄寶殿,是寺內(nèi)核心。三世佛端坐蓮臺,銅面金身,法相莊嚴。春日晨課,梵唄聲起,僧眾誦經(jīng)之音與檐角銅鈴和鳴,驚散薄霧,引來山雀駐足梁間。殿前香爐青煙繚繞,與遠處楚漢雙峰的云氣相融,恍若仙境。

報國塔·登高攬勝:寺后報國塔,八角七級,高聳入云。登塔遠眺,楚漢峽谷盡收眼底——青檀湖碧波微漾,榴園新綠初染,山間農(nóng)舍炊煙裊裊,運河如帶蜿蜒天際。詩人徐書信曾吟:“榴嶺上春寒,谷幽人語殘?!贝丝虘{欄,方知此句之妙。

【禪林妙諦】
古寺的殿堂內(nèi),香火繚繞。古寺的春天,不僅在外表,更在內(nèi)心,每一名游客,每一位居士,每一個僧侶,都在春天的氣息中,感受著那份寧靜;古寺的春天,不僅在山間,更在意境,每一個角落,每一片瓦礫,每一寸土地,都在春天的氤氳中,感受著那份禪意。
青檀寺的春,是佛性與詩性的交融。一花一木,皆成妙諦;一石一泉,俱是禪機。

寺西小徑,間植山桃。春分前后,粉白花瓣如雪紛飛,落滿石階。僧侶掃花,掃的是塵,留的是韻。偶有香客駐足,拾起一瓣夾入經(jīng)卷,笑稱“此乃佛前供花”。
后山蝴蝶谷,春日最為熱鬧。千百彩蝶破繭而出,或棲于青檀嫩枝,或戲于溪畔野花。老僧說,這些蝴蝶是寺中古佛的化身,每只翅膀上都寫著一段因果。
青檀湖是古寺春色的柔美之處,微波蕩漾,清雅脫俗,與古寺鐘聲、山間云霧交織,倒映著青檀疊翠的風(fēng)姿綽約,把剎那芳華,讀作永恒。

【墨色文韻】
青檀寺自古便是文人雅士的靈感之源。唐宋詩碑、明清楹聯(lián),與自然景致共譜春秋。

碑廊覓古:書法碑廊蜿蜒林間,王羲之的飄逸、顏真卿的渾厚、蘇軾的灑脫,皆凝于青石之上。春日暖陽透過樹隙,在碑面投下斑駁光影,仿佛古人提筆蘸墨的瞬間被永恒定格。
岳飛養(yǎng)眼樓·英雄遺韻:傳說岳飛曾駐兵青檀山,寺后“養(yǎng)眼樓”便是其讀書處。樓前石桌猶存,春草蔓生其間。撫桌遐思,似見將軍月下讀兵書,劍穗輕揚,與山風(fēng)共舞。

【青檀煙火】
游青檀寺,若缺了舌尖上的春味,便不算圓滿。
禪院素齋:寺內(nèi)齋堂,春日特供“青檀三鮮”——香椿豆腐、山筍清湯、蕨菜蒸餃。食材皆取自山野,滋味淡雅,卻讓食客品出“一箸一清凈”的禪意。
古檀茶會:清明前后,寺中舉辦“古檀茶會”。僧侶以龍窟泉烹茶,茶具是粗陶所制,茶葉是山間野茶。茶香氤氳中,住持緩緩道:“茶熱時飲其香,茶涼時悟其苦,正如人生冷暖自知?!?/p>
【春歸鹿飲】
“幽人到處鳥鳴谷,樵子歸時鹿飲溪。”
銀杏伴塔,寺墻斑駁,閑坐聽風(fēng),一樹清寂。
暮色四合時,古寺漸歸寂靜。唯有那對銀杏依舊佇立,枝葉在晚風(fēng)中輕顫,仿佛在低誦閔蔭南的詩句:“永作合歡侶,豈為負義兒?!?/p>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鼻嗵垂潘碌拇?,是枝頭的新綠,是泉水的清音,是鐘聲的悠遠,亦是心境的空明。

青檀古寺,春色正好。聽風(fēng)、觀云、品茗、悟禪,一草一木,洗凈塵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