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以削減美援為手段,力迫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意圖把臺灣完全孤立起來。但這一點毛澤東不答應,蔣介石也不答應。
可以說,蔣介石是能屈能伸之人。退居臺灣后,要不是美國人不斷地進行軍事和經濟援助,蔣介石是難以為繼的。他為此不得不忍氣吞聲,將美國政府決策人物拋出的一個個苦果忍辱吞下。
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發(fā)表聲明,拋出“臺灣地位未定論”,否定國民黨政權統(tǒng)治臺灣的“合法性”,蔣介石忍痛吞下第一顆苦果。
1954年12月,臺、美簽訂《臺美共同防御條約》,美國堅持明確規(guī)定這個條約僅限
于臺、澎等島,不包括金、馬,而且還明確規(guī)定“中華民國”只能代表臺、澎、金、馬,不可再說代表全中國,蔣介石也極不贊成,最后也不得不吞下這第二顆苦果。
1955年8月,中美開始在日內瓦,后改在華沙談判,蔣介石又吞下第三顆苦果。
1957年3月20日,美國顧問團上士雷諾在臺北美軍住宅區(qū)槍殺了“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職員劉自然,美軍事法庭以“誤殺”判雷諾無罪,激起臺灣人民憤慨。蔣介石本想借此反抗一下美國的壓力,但最后還是以向美國道歉收場,這是蔣介石咽下的第四顆苦果。
1958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又舉著第五顆苦果送到了蔣介石面前。他以削減美援為手段,力迫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避免美國由于這兩個小島的戰(zhàn)端而被蔣介石拖入中國內戰(zhàn),同時又可以把臺灣完全孤立起來。如果這一步得逞,可以實施第二步“托管臺灣”,來制造“兩個中國”,以便把臺灣徹底從中國分割出去。
但這一點,毛澤東不答應,蔣介石也不答應。不答應的理由也很相似:毛澤東要將臺灣統(tǒng)一回大陸;蔣介石也想“收復大陸”;兩個人誰也不想割斷大陸與臺灣之間的紐帶。
毛澤東與蔣介石的關注點是相同的。所以在金門炮擊開始后的一天,毛澤東突然對秘書林克說:“向金門打炮,也不是為了解放金門,而是蔣介石希望我們打炮,這樣他就有了借口,可以抵抗美國的壓力?!?br/> 臺海之間的大炮一響,蔣介石反而精神抖擻,他立即對美國記者說:“炮擊金門是進攻臺灣的前奏?!彼竺绹杆賻椭朗亟痖T。
解放軍炮擊金門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時,艾森豪威爾聽了杜勒斯的匯報,也被中國突然發(fā)生的事情弄懵了??嗨稼は肓巳欤才磺迕珴蓶|此舉的意圖何在。在此期間,又不斷有新戰(zhàn)況傳來。正如蔣
介石所預料的,人民解放軍已調整部署,從地面、海上和空中三個方面加強對金門的封鎖,國民黨守軍處境困難。
艾森豪威爾被眼前的情景所迷惑:解放軍空軍已經奪取了福建上空的制空權;解放軍海軍也有了福建沿海的制海權;陸地上,大批炮兵和坦克部隊仍在向福建運動,通往福建的鐵路已經修好,機場也在加強修建,種種跡象表明,中共此次大規(guī)模的炮擊,其目標看來不僅僅是金門、馬祖,看來有一舉拿下臺灣之勢,毛澤東的胃口不??!
艾森豪威爾感覺毛澤東的許多主意常常令他難以捉摸,他不擔心失去金門、馬祖,甚至希望中共能在一夜間將它收拾;他擔心的是毛澤東會像出兵朝鮮那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步跨向臺灣島。如果丟失了臺灣,對紅色中國的半月形的包圍圈就會因失去一環(huán),而導致一連串的崩潰。他的結論是小心為是。
1958年8月29日,艾森豪威爾下令從第六艦隊調出2艘航空母艦駛過蘇伊士運河,加入到臺灣海峽的第七艦隊。這樣,美軍在臺灣海峽就有航空母艦7艘、重巡洋艦3艘、驅逐艦40艘。

9月4日,中國外交部發(fā)表領海聲明,宣布中國領海線為12海里,同時向全世界宣告保衛(wèi)本國領海不受侵犯的決心。當時中國海軍海岸火炮的有效射程已在12海里以上,入侵這一水域的外國艦船都將受到懲罰。
在宣布領海線的同時,毛澤東命令福建前線停止炮擊三天,以觀各方態(tài)度。
9月8日,美軍出動1艘巡洋艦及4艘驅逐艦為國民黨軍的登陸艦護航,再次向金門駛來。美艦還是停在金門外海,由國民黨的登陸艦駛向岸邊卸貨。這下好了,美艦、蔣艦終于分開。一聲令下,人民解放軍以43個地面炮兵營與6個炮兵連組成強大炮群,連續(xù)發(fā)射2.17萬發(fā)炮彈,猛烈轟擊金門島上的軍事目標及駛入料羅
灣的登陸艦。炮擊中,國民黨軍“美樂號”登陸艦當即被擊中起火,引爆了艦載彈藥而沉沒?!懊勒涮枴敝袕椑劾巯蛲夂L痈Z,另外2艘登陸艦也在中彈后逃走。



誰也沒有料到的是,解放軍一開炮,美艦丟下蔣艦及運輸船只不顧,立即掉頭向臺灣方向遠遁而去,直到12海里海域后才徘徊觀望。
一番較量下來,形勢很清楚了:臺灣離不開金門,而大陸也不愿臺灣遠離金門,這也是毛澤東和蔣介石的頂級智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