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十一年,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諾的美國記者再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埃德加·斯諾是毛主席的老朋友,早在1936年6月斯諾就訪問過陜甘寧邊區(qū),并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qū)的西方記者。此次來華,斯諾和毛主席這對老朋友再度見了面,而在這次交談過程中,斯諾向毛主席提出了一個問題:您最絕望的時刻是什么時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于這一個問題,斯諾內心也猜測過主席可能會說出的答案,比如: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時;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時,上了肅反名單被追殺時;上司顧順章判黨通敵時等等,但他萬萬沒想到,毛主席點了一支煙,語氣凝重地說道:“1935年,張國燾帶領紅四軍南下要另立中央的時候,那時候我感覺前途未卜,甚至擔心革命就此失敗?!泵飨囊簧鷼v險無數(shù),為何這件事情竟令主席覺得最絕望呢?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吧。

1935 年 6 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后,擺在黨中央面前的首要任務,便是確定紅軍之后的根據(jù)地該往什么地區(qū)建立發(fā)展。當時擺在紅軍眼前的路線有三條,①向北走,兩大主力紅軍會合后,合力粉碎劉湘、胡宗南以及薛岳、楊森等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建立川陜甘革命根據(jù)地。 ②向西進,前往西康、青海、新疆,到經(jīng)濟落后、文化落后的區(qū)域發(fā)展。③往南下,南下到成都,然后出長江、打武漢。其中南下和西進都是張國燾提出的方針,在當時的情況看來,北上開赴抗日前線是順應民心,而張國燾提出的“西進”卻脫離抗日前線,“南下”則又跳進了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域,這是對時局的錯誤判斷,最終經(jīng)過討論,中央一致贊同周恩來代表中央提出的北上建立川陜甘革命根據(jù)地的戰(zhàn)略方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為中共創(chuàng)始人之一,張國燾的能力和才華是毋庸置疑的,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時,身為北大學子的張國燾積極發(fā)起學生示威運動,并始終沖在前面,成為第一批被抓的學生領袖。1919年6月7日,北京大學門口,全體學生們熱烈歡迎張國燾等出獄。不過他為人心胸狹窄,虛榮心強,好強爭勝,容不得別人對他的反對,在建設紅軍的同時,張國燾曾大搞“肅反”運動。這場“整肅”殺害了紅四軍多少人,至今沒有一個具體的數(shù)字,僅1931年11月22日陳昌浩在《彭楊學校報告肅反經(jīng)過》一文內就承認:“這次共計肅清改逆一千人,富農及一切不好的分子計一千五六百人。”徐向前在《歷史的回顧》中記述:“將近三個月的“肅反”,肅掉了兩千五百名以上的紅軍指戰(zhàn)員?!倍敃r的紅四軍不過1.5萬人,還有一個數(shù)字是:12個團殺掉了六千人!由此可見張國燾的狠性和狹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盡管中央確定了北上方案,但張國燾仍固執(zhí)地認為北上川陜甘,缺乏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的有利條件,為此他不斷拖延時間,見到張國燾的紅四軍遲遲不動軍,由于張國燾的拖延,原定的松潘戰(zhàn)役計劃因敵情變化不能實現(xiàn),紅軍不得不改道經(jīng)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草地北上。6月18日中央發(fā)來電報催促道:“望即下決心為要”。由于電報溝通不太方便,中央為了堅定張國燾決心,于是邀請張國燾來懋功進行面談。

1935年6月25日,張國燾在兩河口與黨中央及紅一方面軍領導人會面,中央本以為能夠說服張國燾,但萬萬沒想到,這次會面反而加劇了張國燾對北上決策的質疑,原因是他看到紅一方面軍減員和疲勞的現(xiàn)狀后,進而懷疑黨中央提出的北上抗日戰(zhàn)略方針是錯誤的,這種想法在他的心中不斷蔓延,最終導致了后來張國燾的南下出走。

當時紅軍會合后,紅四方面軍的人數(shù)占著五分之四,所以張國燾身上“軍閥主義”和“槍指揮黨”思想愈發(fā)嚴重,他的個人野心急劇膨脹,并自恃槍多勢眾,開始公然向黨爭權。在張國燾的授意下,紅四方面軍總政委陳昌浩提出由張國燾任軍委主席,迫于這樣的情況,7月18日,中革軍委發(fā)出通知,由張國燾任紅軍總政委,總司令、總政委直接統(tǒng)率指揮軍隊。

為了讓張國燾早日執(zhí)行北上方針,中央方面對張國燾做出了極大讓步,但張國燾依舊我行我素,最終在10月5日,張國燾在四川理番縣卓木碉召開高級干部會議,公然宣布另立“中共中央”,驕橫跋涉的張國燾甚至宣布“毛澤東、周恩來、博古、洛甫應撤銷工作,開除中央委員及黨籍,并下令通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張國燾南下初期,其實行南下戰(zhàn)略方針的部隊擊敗川軍取得了綏崇丹懋戰(zhàn)役的勝利,這也令張國燾洋洋得意起來,致電一方面軍領導聲稱“打開了川西門戶,奠定了建立川康蘇區(qū)勝利的基礎,證明了向南不利的胡說”,但很快蔣介石就糾集了20萬兵力對紅四軍發(fā)起進攻,最終令紅四軍方面損失1萬余人。另一方面,通過電報的傳遞,北上紅軍節(jié)節(jié)勝利的不斷傳來,這么一比較后,南下紅軍中對張國燾的分裂行為不滿的情緒日益增長,要求北上與中央會合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最終在共產(chǎn)國際干預、調節(jié),中共中央的不斷挽回下,10 月9 日,紅四方面軍指揮部到達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合。至此,紅四方面軍才重新回到了黨中央懷抱。在張國燾的瞎折騰后,返回后的紅四軍人數(shù)相比南下時足足少了一半之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很多人或許依舊不了解張國燾的和這次南下事件為何這么嚴重,其實我們只要回顧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歷史上許多農民起義軍最終失敗的原因都是領導層的分裂所導致的,比如太平天國的石達開出走、大西軍中孫可望和李定國的分裂,這些最終都導致了起義軍的失敗。對處于上升階段的武裝部隊而言,一旦發(fā)生領導層的分裂,其危害性足以令整個組織覆滅,熟讀歷史的毛主席自然也深知這一道理。所以當張國燾南下令立中央后,他深感焦慮,因為紅軍正面臨著生死關頭。1937 年 3 月 30 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話時指出:“當時如果稍有不慎,那么會打起來的,我們便不得不單獨北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么張國燾的結局最終又如何呢?1938年4月5日,張國燾在赴陜西中部祭掃黃帝陵之后,登上了國民黨方面的汽車揚長而去,之后投靠了國民黨,在面謁蔣介石說的第一句話是:“兄弟在外,糊涂多年!”。多年以后,毛主席對張國燾如此評判道:“此人一貫稱自己是‘中國的列寧’,什么都爭第一。但是他只看見局部而看不到全體,只知道有今天不知道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