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化十八年,明憲宗朱見深決定再次裁撤西廠。
明憲宗的這個決定其實令人不太意外,真正令人意外的是他裁撤西廠的過程。
在明朝成化年間,西廠的設立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這事還得往前追溯。
曾經(jīng)有一個叫李子龍的人,此人原本叫侯得權,后來他云游四方到了少林寺,遇到了術士江朝。
江朝看了他的面相之后,說了句,他以后的命運會極其顯貴。
他也就真信了江朝的話,后來又遇到了一個叫田道真的道人。
田道真送給了他一本書,書上寫著有一個叫李子龍的男孩,出生時有各種異象,就像在古代史的史書里提到的那些有名人士出生時有異象那樣。
于是侯得權就改名叫李子龍。
李子龍后來結交了不少人,勢力也越來越大,他結交了一些宦官和校尉,這為李子龍進出皇宮提供了方便。
后來李子龍私自進入皇宮,事情敗露后,李子龍被殺。
整個的事情其實不太曲折,但是這個事兒引起了明憲宗朱見深的警覺。
你想想一個皇帝竟然在他認為安全的皇宮里,竟然還會遇到這種事情,他怎么能不警覺?
一個外人竟然可以私自進入皇宮,再加上當時的京城里的各種詭異的事情,皇帝當然會有一種恐慌心理。
于是在成化十三年西廠建立。
此后的西廠權力越來越大,西廠的統(tǒng)領是汪直,他的行事作風愈發(fā)囂張,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汪直是深受朱見深的寵愛。
其實朱見深也不是不知道汪直的一些事情,但是對于朱見深來講,汪直很好用?;实坌枰氖且粋€宦官對他的忠誠。
此后汪直統(tǒng)領的西廠,作惡多端,很多人對他非常不滿。
大學士商輅與萬安等人上奏,在他們的奏折里列出了汪直的種種罪過。當看到奏折后,朱見深大怒,他把宦官懷恩等人叫來。
朱見深想知道上奏這樣的奏折究竟是誰的主意?
面對著朱見深的怒氣,商輅沒有屈服。他說,這奏折就是為民除害。不僅僅是這兩人,還有其他的臣子也上奏了,奏折里也列舉了汪直做的壞事。
在臣子的壓力面前,在各種奏折面前,后來朱見深裁撤了西廠。
這是朱見深第一次裁撤西廠。
盡管西廠被裁撤,但是此時的汪直還是受到朱見深的寵愛。
后來朱見深又重新開設了西廠。
汪直行事并沒有收斂,還是很囂張。
事情和上一次差不多,還是有很多人對于汪直不滿,于是就有了大臣們的再次請求,他們要求再次裁撤西廠。
在大臣們再次要求裁撤西廠的時候,其實這時候的汪直被調(diào)到了大同去鎮(zhèn)守。
面對著這些大臣的上奏,朱見深并沒有立刻表態(tài),他只是含糊其辭地說了句朝廷自有處置。
在朱見深看來,一方面是朝中大臣對于汪直的彈劾,一方面他還覺得汪直雖然作惡,但是他值得信任。
這就涉及一個問題,大家也會討論的問題。
如果朝中大臣或者校尉、宦官作惡,皇帝是知道還是不知道?為什么有的皇帝明明知道他們作惡,處理起來是調(diào)子起得很高,但是板子輕輕落下?
很多時候皇帝就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罷了,你以為很多事他真不知道嗎?很多事情他知道,但是他認為沒處理的必要。
如果皇帝處理那些作惡的人,也往往是因為皇帝衡量下來,覺得他們危害到了皇帝的統(tǒng)治。這才是皇帝處理這類問題的關鍵原因。
話題說回來,萬安認為這時候事態(tài)非常嚴重。在他的眼里,西廠的存在已經(jīng)變成了擾亂朝廷和社會的根源,于是他決定聯(lián)合其他大臣共同上奏,請求裁撤西廠。
萬安與太子少保劉珝商議。
萬安說,西廠危害已久,如今很多官員要求裁撤,但是朝廷卻不肯聽從,臣子們怎么能坐視不理呢?
萬安認為臣子們應該勸誡皇上順應民意。
然而劉珝卻不這么想。他反問萬安,西廠有什么不公道的地方呢?
劉珝的這個反問,萬安就明白了。劉珝這是選擇了明哲保身。
從這段對話里能看得出來萬安和劉翔的分歧,萬安原本還想拉著別人一起上奏,這樣就算承受明憲宗怒氣的時候,還有個一起承受怒氣的人,但是沒有想到劉珝壓根就不想沾染這件事情。
后來萬安就上奏,他在奏折中回顧了明太宗設立東廠的事情,并且提出西廠的設立原本是權宜之計,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其實已經(jīng)失去了西廠存在的必要性,并且強調(diào)裁撤西廠是順應民心的舉動。
萬安是這么說的,明太宗文皇帝為了防微杜漸,無所不用其極。最開始令錦衣衛(wèi)官校暗中調(diào)查種種罪惡之事,后來又擔心錦衣衛(wèi)里的人徇私舞弊,此后設立東廠,由內(nèi)臣提督控制。
東廠與錦衣衛(wèi)并行,內(nèi)外相互制衡,這樣運行了五六十年。
然后又提到了西廠的建立。在京城妖狐夜出,怪事頻出,人心惶惶之際,明憲宗特設西廠,由太監(jiān)汪直提督。
從西廠建立的背景也能看得出來,建立西廠是為了安撫民心,然而西廠設立以來,事情紛擾不斷,現(xiàn)在汪直受命鎮(zhèn)守大同,京城的的大小官員以及很多軍民都認為應當裁撤西廠。
萬安請皇上三思而后行。并且請求諸位校尉回歸本衛(wèi),恢復舊制,安定人心。
最后萬安還強調(diào)西廠的存廢關系重大,所以他不敢保持緘默。
當萬安的奏折呈上后,明憲宗在這份奏折里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后來他下令裁撤西廠,并且把西廠的校尉調(diào)回到本衛(wèi)。
當明憲宗的圣旨下達后,朝廷內(nèi)外一片歡騰。而當初萬安找劉珝來一起上奏,劉珝卻沒有站出來,劉珝也是有些慚愧。
其實這也能看得出來劉珝內(nèi)心中是非常復雜的。
在我讀這些史料的時候,真正讓我感到的意外的是兩次裁撤西廠,這里面竟然都有萬安的影子,尤其是在第二次裁撤西廠的時候,萬安去聯(lián)合劉珝一起上奏,結果劉珝不愿意,萬安居然還是沒放棄,仍然上奏去了。萬安的這份膽量還真是讓我意外。
其實明朝皇帝對于錦衣衛(wèi)的信任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明憲宗第二次裁撤西廠,是成化十八年,汪直當時還是明憲宗身邊很受器重的人,萬安敢于請求裁撤西廠,不管是真如奏折上所說得那么大義凜然,還是出于他的私心,他上奏的時候是有風險的。論跡不論心,萬安上奏了,且真讓明憲宗裁撤了西廠,這就是讀這段史料的細節(jié)。
萬安這名聲,也很難形容。實在是《明史》里提到的萬安對明憲宗朱見深和萬貴妃的溜須拍馬之事,令人印象深刻。
于是在潛意識里就會留下內(nèi)閣大臣萬安,依靠糊弄在官場行事,但是實際想想,能在明憲宗時期出現(xiàn)了汪直這樣的宦官的時候,還能保持明朝的相對穩(wěn)定,那內(nèi)閣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也是被人低估了。
內(nèi)閣成員也不可能平時什么事兒都不干,只靠著溜須拍馬就能穩(wěn)坐那個位置。
讀歷史還是要讀一些細節(jié),從細節(jié)里的綜合判斷這個人。
史料參考:
《明憲宗實錄》
《明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