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硬幣都有正反兩面,每一個人的身上也都有好和壞兩種品質。
但人不是硬幣,人最終還是要區(qū)分好人和壞人。
而對于一個頗具影響力的人來說,區(qū)分的最終標準就在于他能不能得起歷史。
而李嘉誠作為商界傳奇,雖貴為首富,但也不例外。
不可否認,他的一生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但在賣港口這件事情上,站錯了立場,犯了糊涂,很難對得起歷史??峙伦罱K要落一個大是大非面前犯糊涂,晚節(jié)不保的惡名。
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大概就是這樣吧。

01
算起來,李嘉誠也是一個窮孩子。
12歲就跟隨父母逃避戰(zhàn)火到香港,15歲父親就因病撒手人寰。
有些事情會刻在骨子里,永生難忘。
晚年的李嘉誠還是能夠清晰回憶起一些往事。
"那天我跪在廣華醫(yī)院冰冷的地磚上,看著護士推走蓋著白布的父親,口袋里還揣著當?shù)翡摴P換來的三塊銀元。"
母親莊碧琴則將最后一塊米糕塞進他手里,輕聲說:
"阿誠,記住,活下去才能翻身。"
時隔多年,早已享盡榮華富貴的李嘉誠在回憶1943年的那個雨夜,手指仍會無意識地摩挲紐扣。仿佛苦難依舊還在身邊,未曾遠去。
隨后,年僅15歲的李嘉誠開始在命運的泥淖里苦苦掙扎。
他在灣仔春茗茶樓跑腿兒,在鐘表店當學徒,在街上推銷東西。他每天工作16小時,卻咬牙堅持了下去。
正是這些苦難經(jīng)歷,讓他學會了識人辨事的本事

02
憑借“識人辨事”這本事,李嘉誠也開始了自己坎坷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1947年,19歲的李嘉誠帶著7000港元積蓄,在筲箕灣創(chuàng)辦長江塑膠廠,取名寓意"不擇細流,匯聚成海"。
1957年,29歲,他抵押廠房訂制精密模具,研發(fā)出能呈現(xiàn)露珠效果的"長江一號"仿真花。
1967年,39歲,香港暴動,地產(chǎn)暴跌,他瞅準時機抵押全部身家購入土地,并首創(chuàng)"分層出售"模式。
1971年,43歲,長江實業(yè)上市。
1972年,44歲,他購入和記黃埔,創(chuàng)造"蛇吞象"神話。

但李嘉誠的發(fā)家,也離不開在大陸瘋狂拿地。
當?shù)匾詾槔罴握\拿地后會開發(fā),會投資,然后帶動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服務民民生。
但卻想不到他拿地后就“捂盤漲價”,根本就不是真開發(fā)。
他的算盤打得很好。大陸經(jīng)濟一定會發(fā)展,地皮也會隨之升值,到時候再賣出去,這樣不費一分一厘就能賺取巨額利潤差。
李嘉誠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惠州、東莞、中山等等地拿了很多地。
不完全統(tǒng)計,李嘉誠的長實集團及和記黃埔在內地開發(fā)的項目,僅算其極具代表性的十多個樓盤,開發(fā)時間全都已經(jīng)超過10年。
其中,囤地捂盤最長的廣州黃埔御湖名邸,25年過去了,項目還沒開發(fā)銷售完。
而有些項目開發(fā)了22年,地價已經(jīng)從幾千塊錢漲到了10余萬(北京朝陽的逸翠園項目),漲價竟然高達50多倍。

這些財富的積累,才是李嘉誠發(fā)跡的真正密碼,也是他進軍全球的重要底氣。
李嘉誠在大陸賺了多少錢恐怕沒有人數(shù)得清楚。
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即便大規(guī)模拋售套現(xiàn),李嘉誠在大陸的資產(chǎn)也是個天文數(shù)字。
有人說,保守估計還有3000億。

03
李嘉誠從大陸拿到了金鑰匙,端上了金碗,然后就迫不及待開始謀劃布更大利益。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但李嘉誠卻把一切賺錢都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意,而沒有什么民族大義和國家利益。
這就是李嘉誠整天掛在嘴邊的那句話:
我是一個商人。資本無國界。

也是窮孩子出身的李嘉誠,何以至此?
這背后是西方的“馴化”。
換而言之,李嘉誠按照西方資本喜好變成了“把商業(yè)利益挺在國家利益之前”的模范生。
不管你中國人怎么看,李嘉誠就是要做西方欣賞的“學生”。

否則,你不覺得奇怪嗎?
為什么李嘉誠把港口賣給美國人之后在國內聲名狼藉,但他的長江和記股票卻應聲大漲,漲幅竟然高達21.86%?

這背后其實反映出國際投資者對“去政治化資產(chǎn)”的追捧。
什么是“去政治化資本”?
就是你要乖,要遠離祖國政治,要敢于背離國家的政治利益,要敢于對抗與西方社會制度不同的政府,這樣才會受國際資本青睞。
于是,就在迎合西方資本喜好中,李嘉誠逐漸從一個中國窮小子變成了符合西方口味的小羔羊。

04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話無論中西都是適宜的。
李嘉誠表現(xiàn)如何?
據(jù)說華爾街大佬摩根士丹利出過一份頗富深意的分析報告來“鼓勵”李嘉誠這樣的商人:
“剝離敏感資產(chǎn)雖損失短期收益,但能降低ESG(環(huán)境、社會及管治)風險評級,更符合長期投資者要求”。
但在外人看來,這句話很明顯就是給一些人指明了狗洞的方向。
一個聲音高喊著:
爬過來吧,讓你受益!
在利益召喚面前,李嘉誠做得很好。
好到就連英國著名的右翼媒體《經(jīng)濟學人》也對他大加贊賞:
說他是“最具適應性跨國投資者”,全球第三名。

05
馴化一個人其實是很難的。
除非他自己愿意。
李嘉誠用了一輩子成就了自己的威名,但西方人用了三十年就馴化了李嘉誠。
當李嘉誠把事關國家利益的港口廉價拋售給美國人,然后其股票在資本市場應聲大漲的時候。
應該能明白,西方馴化的邏輯在他身上已經(jīng)形成了閉環(huán)。
爬了過去,吃了骨頭。
當然,李嘉誠還可以拿那套自欺欺人的邏輯應對世人的詰責:
我是一個商人,我眼中只有利益。
所以,國家是國家,民族是民族。
而李嘉誠是李嘉誠。
但這樣的話,他注定對不起歷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