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春天,贛南的春雨淅淅瀝瀝地下了好幾天,山間的小路泥濘不堪。就在這樣一個天氣里,陳毅身穿長袍,戴著禮帽,沿著蜿蜒的山路下山。幾天前,他和項英終于收到了一封“組織來的信”,信里說有特派員在大余縣城等待接頭。這是兩年多來他們第一次收到這樣的消息,按理說,這是令人振奮的事情。但陳毅卻在路上因為一口水,聽到了一句意外的話,扭頭便走,險些改變了整個事件的走向。

1937年,國共合作在形式上看似已經達成,但在贛南的紅軍游擊隊,日子卻一點不輕松。長征之后,紅軍主力已經北上,留下的南方紅軍在敵人的封鎖和“圍剿”中苦苦堅持。贛南的項英和陳毅領導的紅24師,正是其中一支游擊隊。敵人圍住他們的不是一兩支部隊,而是幾十倍的兵力。
敵人用的手段也很厲害。除了傳統(tǒng)的圍剿,還建立了多道封鎖線,甚至將附近的居民強迫遷移,切斷紅軍的糧食和物資來源。陳毅在后來的詩里寫過,當時已經到了“野菜和水煮”的地步。囊中存米不過數(shù)粒,三個月沒有嘗過肉,戰(zhàn)士們不僅要與敵人斗智斗勇,還要與饑餓斗爭。
更加糟糕的是,這支紅軍完全與外界失去了聯(lián)系。沒有無線電,沒有外援,山外發(fā)生了什么,他們一無所知。他們唯一的消息來源,是一個叫陳海的聯(lián)絡員。陳海長得斯文,沉默寡言,做事也算機敏,項英和陳毅對他很信任。
但事情往往就是從最信任的人那里出了問題。這位陳海,原本是紅軍的一員,17歲就參加革命,后來被派去敵軍臥底。然而,他在一次任務中暴露,被俘后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下叛變。蔣軍對他的叛變非常滿意,認為他熟悉紅軍的內部情況,可以成為一個絕佳的內應。于是,陳海搖身一變,繼續(xù)在贛南游擊隊與外界之間“傳遞消息”。表面上,他還像往常一樣往返于山里和縣城之間,實際上,他已經成了敵人的一張王牌。
陳海此時的任務,是設法將項英和陳毅引出大山。敵人在城里安排了大批兵力,準備一舉殲滅紅軍高層。這一切,都已經安排得天衣無縫。

陳海叛變與敵人的計劃
陳海的叛變并不是一時的,而是一個逐步的過程。當年,他因為失聯(lián)與主力部隊脫節(jié),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組織。然而,這份忠誠在一次意外中被瓦解。他被俘后,敵人對他用了軟硬兼施的手段,甚至派出另一位叛變的紅軍干部何長林來勸降。何長林告訴他:“跟著紅軍有什么前途?吃不飽,穿不暖,還隨時可能送命??涩F(xiàn)在你看看我,每個月有200塊的餉銀,吃香的喝辣的,還娶了年輕漂亮的姨太太?!?/p>
陳海最終選擇了妥協(xié)。他為了向敵人表忠心,主動出賣了紅軍在贛粵邊的交通員黃亞光。這只是開始,他還提出一個更大的計劃——誘騙項英和陳毅下山。敵人聽了大喜過望,迅速制定了周密的行動方案。
陳海知道,項英和陳毅的處境非常艱難。他們不僅沒有外援,而且長期被封鎖在梅嶺深山里,已經與外界完全隔絕。只要給他們看似可靠的信息,他們很可能會相信。而他也確實掌握了紅軍高層的動態(tài),因為他經常參加他們的會議,甚至在沒有糧食時幫忙運送一些生活物資。
就在這個背景下,陳海帶著一封信上了梅嶺。這封信以“組織”的名義聲稱,特派員已經到了大余縣城,要求項英和陳毅前往接頭。兩位紅軍領導人看到信后,心中既激動又謹慎。他們已經兩年多沒有與上級取得聯(lián)系了,這封信無疑是一個希望的火種。
項英決定派陳毅前往接頭。陳毅一向機智果敢,他刮了臉,換上長袍大褂,戴上眼鏡,打扮得像個教書先生。清晨,他和梅山區(qū)委書記黃贊龍一起下山。兩人沿著泥濘的小路,向大余縣城進發(fā)。

陳毅的警覺
陳毅和黃贊龍走了大半天,路過一戶人家時,陳毅感到口渴,就提議進去討口水喝。這家主人是陳海的妻子,一個年輕的少婦。她正在洗衣服,聽說他們是陳海的朋友,便熱情地招待了他們。
陳毅喝水時隨口問了一句:“弟妹,陳老弟呢?”
少婦回答了一句贛南方言,說他“上團部去了”。陳毅是四川人,沒聽懂“團部”這個詞的意思。他誤以為是糖鋪,而糖鋪是紅軍的地下聯(lián)絡點。根據(jù)紀律,這樣的聯(lián)絡點是絕對不能告訴家屬的。
陳毅心里頓時生出一絲疑慮。他沒有多說什么,喝完水就帶著黃贊龍離開了。走出不遠后,他停下來,對黃贊龍說:“情況不對,我們不能直接去糖鋪?!?/p>
兩人繞到糖鋪附近,發(fā)現(xiàn)果然有問題。糖鋪門前冷冷清清,幾乎沒有什么客人。這種反常的情況,讓陳毅更加確信,糖鋪已經暴露了。于是,他果斷決定撤回山里。

陳毅的這一決定,直接讓他避開了敵人的伏擊圈。如果當時他沒有多問一句話,很可能就會踏入敵人設置好的陷阱。而這場險象環(huán)生的接頭,也因此沒有按照敵人的劇本發(fā)展下去。
敵人的圍剿計劃與陳毅的反應
陳海的叛變讓敵人如獲至寶,他們迅速制定了一個雙管齊下的圍剿計劃。第一步是在接頭地點,也就是糖鋪,布置重兵埋伏,確保陳毅一旦出現(xiàn),便插翅難逃。第二步是派出另一支隊伍,由陳海帶領,直接進山,試圖在紅軍指揮部所在地的梅嶺將項英和陳毅一網(wǎng)打盡。
陳毅在糖鋪附近察覺到異常,果斷撤回梅嶺。他的警覺讓敵人的第一步計劃落空,但第二步計劃卻已經展開。敵軍的隊伍沿著陳海的指引進入梅嶺,對紅軍的駐地發(fā)動突然襲擊。
陳毅在途中聽到槍聲,不假思索地開了兩槍。這兩槍一方面是警示山上的紅軍指揮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敵人的慌亂。敵軍見有人開槍,以為遭到伏擊,立即展開反擊。槍聲引來了更多的敵軍,原本隱秘的行蹤暴露無遺。山上的紅軍得到信號后迅速轉移,敵人的第二步計劃再次化為泡影。
陳毅此時仍在敵軍的包圍圈中。他利用地形的掩護,鉆進一片茂密的冬茅叢。在這里,他幾乎被敵人發(fā)現(xiàn)。敵軍士兵建議放火燒山,火勢很快蔓延,眼看就要燒到陳毅藏身的地方。就在這時,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大火被迅速澆滅。這場雨不僅救了陳毅的命,也讓敵人徹底失去了他的蹤跡。

夜幕降臨后,陳毅從冬茅叢中悄悄撤離,最終成功與項英等人會合。敵人在梅嶺搜索了整整五天,卻一無所獲,只能撤軍。
叛徒陳海的結局
陳海的叛變最終并沒有幫助敵人實現(xiàn)他們的計劃。梅嶺的紅軍指揮部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更加警覺,進一步加強了對內部聯(lián)絡員的審查。陳海的身份很快被識破,被紅軍徹底清除出隊伍。
至于陳海的個人結局,在歷史資料中并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未能在敵人那里獲得持久的信任。叛徒的命運往往是兩頭不討好,既失去了曾經的同志,也無法真正融入敵人的陣營。
龔楚則有更完整的后續(xù)。作為另一個叛變者,他雖然在短期內受到蔣軍的重用,但到了晚年卻選擇回到家鄉(xiāng)隱居。他的家人并未完全拋棄他,但他的名字始終帶著叛徒的烙印,成為紅軍歷史中一個令人唏噓的注腳。
紅軍的生存與斗爭

陳毅和項英的成功脫險,是紅軍游擊戰(zhàn)中的一個典型案例。面對數(shù)十倍的敵人圍剿,他們不僅依靠機智和果斷躲過一次次危機,還通過山地作戰(zhàn)的優(yōu)勢打亂了敵人的節(jié)奏。
叛徒的出現(xiàn)是那段歷史中不可忽視的難題,但紅軍最終通過嚴格的紀律和高度的警覺性,將損失降到最低。敵人在贛南的圍剿行動并未取得實質性成果,而紅軍則用自己的生存和斗爭為未來的抗日戰(zhàn)爭積累了寶貴經驗。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