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黔西北的褶皺深處,六沖河水切開喀斯特的肌理,將百萬年的時光沉淀成九個洞天的秘境。當我踏足這片被地質學家稱作“喀斯特百科全書”的秘境時,恍若闖入一幅未完成的寫意長卷,巖溶的筆墨在天地間恣意揮灑,將山水的骨骼與魂魄都潑灑得淋漓酣暢。

第一洞天的入口像極了古卷的扉頁,幽暗的洞道在曲折中鋪陳開神秘的前奏。石壁上的苔蘚浸潤著千年水汽,指尖觸碰的剎那,涼意順著掌紋滲入血脈。轉過第九道石屏,豁然撞見飛瀑如銀河倒瀉,水珠在斜射的天光里碎成萬千星辰。這分明是造物主精心設計的轉場——方才還在陰翳的迷宮里屏息摸索,轉眼卻見峽谷的翠色鋪天蓋地涌來,恍若金庸筆下高人隱世的桃花源,將塵世煙火隔絕在時光之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洞天的玄妙在于虛實相生。泛舟碧玉般的湖面,看山影將云朵揉碎在漣漪里,竟不知這段溫柔的水域也是伏流的化身。船櫓攪動的水聲突然變得沉悶,抬頭才驚覺船頭已抵住巖石的咽喉。原來真正的入口暗藏在倒垂的鐘乳石簾后,如《牡丹亭》里杜麗娘游園的移步換景,須得俯身穿過水簾,方能窺見另一個維度的洞天。

五、六、七洞天是整幅長卷最恣肆的章節(jié)。三座天生橋以狂草的筆意交錯糾纏,橋拱在穹頂劃出遒勁的弧線,倒影投入幽潭便成了狂草里飛白的筆鋒。船過第三道橋洞時,忽有鐘乳石垂落的滴水叩響船舷,叮咚聲在空闊的巖腔里蕩出七個音階的回響,恍若地心深處傳來的編鐘古樂。光影在此處最是詭譎,明明滅滅間,石壁上的褶皺時而化作敦煌飛天的衣袂,時而變作青銅饕餮的紋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妙的是第九洞天前的絕壁,如狂草收筆時戛然而止的

洞天之間的水路,恰似畫卷中的留白。船行至四洞天出口,忽見兩崖絕壁將天空裁作狹長一線,云影掠過時在石壁上投下瞬息萬變的皮影戲。艄公的船篙點破水面,漣漪蕩碎了倒懸的鐘乳叢林,那些石筍的尖頂便在水紋里搖曳成梵高的星空。此處的光影最富禪意,明明滅滅間,讓人想起王維“空山新雨后”的詩境。

八洞天的水道尚未貫通,反而成就了最動人的想象空間。站在觀景臺俯瞰未鑿通的隧道入口,暗河在巖縫中嗚咽如塤,水霧蒸騰起朦朧的紗幕。這處留白恰似《富春山居圖》卷尾的余韻,讓九個洞天的起承轉合在此處獲得某種未完成的圓滿。山風掠過時,帶著地下河水特有的清冽,恍惚間竟分不清吹拂面頰的是風,還是巖層深處滲出的古老呼吸。

當暮色染紅第九洞天的天生橋,整幅長卷開始收斂鋒芒。歸舟劃過第七洞天的橋影,看見晚霞將石壁染成赭紅色,恍若畫卷經(jīng)年的包漿。九個洞天在記憶中逐漸暈染交融,終于懂得所謂喀斯特百科全書,實則是天地以巖溶為筆墨書寫的詩篇。每一處天窗都是平仄,每道伏流皆為韻腳,而那些撲朔迷離的洞天轉換,正是這首地質長詩最精妙的轉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夏梅,貴州納雍人,先后畢業(yè)于六盤水職業(yè)技術學院和遵義醫(yī)科大學,現(xiàn)居六盤水市鐘山區(qū),業(yè)余文學愛好者,文字散見于《貴州日報》《頂端新聞》《六盤水日報》《勝境文藝》《西南文學網(wǎng)》等,曾有詩歌在征文大賽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