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部《貓貓的奇幻漂流》,或許折射出了中國市場在面對更多實驗性電影類型的限制與挑戰(zhàn),但任何審美都是滴水聚海,等到水面足夠深時,我們或許也能在那只黑貓中,找到自己的倒影。
作者:木刃????????????????????????????????????????????????????????????????????????????????????????????????????????????????????????????????????????????????????????????????????????????????????
編輯:藍二???????????????????????????????????????????????????????????????????????????????????????????????????????????????????????????????????????
版式:王威

愛貓,那就把貓拍成主角。經費不夠,那就直接手繪。沒有資本介入,正好放飛團隊的創(chuàng)作想象。不知道怎么處理人物對白,干脆就不讓人類出現(xiàn)。
乍一聽有些草率,但來自東北歐小國拉脫維亞僅20人的導演團隊,以350萬歐元(約2758萬元人民幣)的低成本制作出的動畫長片《貓貓的奇幻漂流(Flow)》,擊敗了環(huán)球影業(yè)、迪士尼、皮克斯等巨頭,斬獲第9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
這顯然是反商業(yè)的。同時,它也是反套路的:全程無對話,背景配樂大量運用雨聲、風聲等自然音效,甚至劇情節(jié)奏都極為慵懶松散——洪水來臨,孤獨的黑貓上了一艘船,然后就一直順水漂流下去。期間發(fā)生了一些事情,但也似乎不太重要。一切就好像“船長”卡皮巴拉那樣,隨地大小躺,閉眼就打鼾。
一旦拋開強情節(jié)戲劇敘事的桎梏,觀影《貓貓的奇幻漂流》確實成了一種享受。4萬幀手繪水彩畫面在3D技術的渲染下,呈現(xiàn)出意境絕美的北歐雪原風光:逼真的水波漫過人類遺跡,時隱時現(xiàn)的巨大鯨魚游弋在半淹沒的古典雕塑之間,光影質感有著莫奈印象派畫作的美感。
沉浸其中,觀眾的座椅似乎也飄動起來。旅途比終點更重要,風景的感知比情節(jié)的變換更為動人。這不是動畫長片的傳統(tǒng)觀影體驗,但在人類缺席的世界里,用人的思維分析是相當無趣的——那一刻,我們都成了銀幕里的貓。
《貓貓的奇幻漂流》上映后獲獎無數(shù)。金球獎頒獎詞盛贊“這部影片讓世界聽見了沉默的力量”,奧斯卡頒獎詞中提到其“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題贏得了全球評委的青睞”。
盡管影片17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并不出眾,在中國國內也是卡在2000萬人民幣的小眾線上——除去反商業(yè)套路的因素之外,習慣了強節(jié)奏高信息密度的國內觀眾或許一時間難以切換習慣——但它在全球獲得的高評價也凸顯出了一種對內容本身的重視:在IP、明星效應、工業(yè)技術比重越來越大的當下,更多元的藝術創(chuàng)新才是更核心的競爭力。
影視創(chuàng)作本無門檻,資本競爭一定程度上卻讓市場筑起了新人勿入的高墻。奧斯卡等獎項將桂冠戴在這只小貓頭上,或許正是輕巧地保護著它背后更為自由的作者性。
反套路:貓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小貓咪是怎么度過一天的?在草叢漫步,伸出舌頭舔著雨后形成的小水洼,再從河里抓一條魚。期間也有冒險,比如叼魚時被好幾只狗追趕。但大抵是安逸的,回到人類不在的小屋里,繼續(xù)好好睡一覺——直到那場洪水到來。
洪水幾乎是《貓貓的奇幻漂流》全片唯一的危機,房屋、樹林、山峰統(tǒng)統(tǒng)被淹沒,直到一艘破舊的帆船到來,這只黑色的貓咪才得救。接下來呢,治退洪水然后重建家園?那是人類要干的事情。主角只是一只小貓咪。
背景設定或許借鑒了圣經故事里諾亞方舟的章節(jié),但主創(chuàng)的去人化做得很徹底:沒有任何旁白臺詞,出場的全是原生態(tài)動物,貓咪、水豚、狐猴、狗狗……都在按自己的習性行動。這在任何動畫電影中都是很罕見的。如果與先前同樣以無對白知名的動畫長片《機器人之夢》對比,后者顯然更充滿擬人的氣息。
去人之后,緊接著去掉的就是故事性。求生本能,讓更多的動物們登船,加入貓咪一同漂流,直到洪水退去。85分鐘的劇情,大部分內容,就是貓貓跟動物朋友們在船上進行各種只屬于動物的嬉戲。

洪水為什么來?人類為什么消失?動物們最終何去何從?對于導演金茲·茲巴洛迪斯來說,這些問題根本無足輕重。撰寫劇本時,他并沒有先勾畫巨大的背景故事,而后再去設置場景。相反,他首先想到了貓咪淹水的畫面,同時,腦海里也慢慢浮現(xiàn)出貓咪雕像漸漸被水淹沒的那一刻。那么美,充滿神性與隱喻,他一定要在電影里重現(xiàn)出來。
之后才是邏輯的補充:雕像是人類做的,那人類也得有房子。順著這個思路,才有了貓咪在房屋里睡覺的一幕——那里之前可能住著一個雕塑家。那雕塑家去哪兒?對不起,這不是一只貓需要考慮的事情。對于導演金茲來說,跟隨貓咪去感受沿途中的森林、城市、寺廟……傳達出這份感覺才是重要的。
金茲出生于1994年,在動畫領域資歷年輕。小時候,他養(yǎng)過兩只貓,現(xiàn)在又養(yǎng)了一條狗。他想把與寵物陪伴的快樂時光在電影中分享給更多人,這種情緒也就鍛造了電影自身的氣息。畢竟陪伴時不需要什么特別事件發(fā)生,只要大家在一起玩,就很好。貓咪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導演想拍什么就拍什么。
金茲在訪談中聊起了方舟上的動物成員,他認為,貓是獨立的,融入群體需要學習的過程;狗是慣于追隨的,需要學會獨立思考;還有狐猴與蛇鷲,大家都在脫離自己原有的組織,嘗試加入新的隊伍中。這個過程,也跟金茲自己一樣——第一次團隊合作制作一部動畫,需要學習如何從熟悉到信任最后默契協(xié)同,像極了電影里的那只貓。動畫內外達成了奇妙的互文。
所以《貓貓的奇幻漂流》其實是個關于成長的故事,或許最后,守財?shù)囊琅f守財,愚昧的依舊愚昧,但一定有些東西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正如電影的最后,貓咪對著水面凝望著自己。萬物生靈都需要學會接納自我、與他“人”共處。

嚴格地說,這部動畫長片的故事或許很空,但越空,越讓人無限遐想。成長、陪伴、領悟、守護……《貓貓的奇幻漂流》真正做到了少就是多:盡管鮮有情節(jié)轉折,也足以讓觀眾以人的視角進行多重解讀,因為大家都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即便是動物,也能折射出人性與社會性。
恰恰也因為主動弱化了故事性,整部動畫都依靠著生動鮮活的視覺影像推進。認知到這一點,就會發(fā)現(xiàn),把觀眾抓進銀幕的并不是故事,而是那個沒有人類的世界——遍地盛開的小花、洪水中游弋的魚群、莊重而破碎的遺跡,甚至連夜晚天空投下的如絲線般清澈的光線,都讓人美到噤聲。當屬于人類的一切都在畫面中退隱時,我們都成了那只小貓咪。
“我希望《貓貓的奇幻漂流》里的世界是永恒的,它能存在于任何時代?!睂а萁鹌澱f。

作者性:讓藝術擁有無限可能
能斬獲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貓貓的奇幻漂流》多少還是令人驚訝的。據統(tǒng)計,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單,被迪士尼和皮克斯的作品絕對統(tǒng)帥;在奧斯卡的評選中,二者更是獲得了24個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中的15個。一定程度上說,迪士尼和皮克斯定義了動畫長片的形式,也圈定了獎項應有的模樣。
會說話的玩具、腦海中的情緒小人、世界知名度的童話人物被融入新的敘事語境……除去這些故事的絕妙創(chuàng)意外,迪士尼和皮克斯也不斷進行著技術上的革新,開發(fā)新的工具、新的算法,讓毛發(fā)、紋理、褶皺等精細度愈發(fā)逼真,也讓各種光影粒子愈發(fā)炫目。
這種工業(yè)上的發(fā)展趨勢,引領了全球動畫。正如《哪吒之魔童鬧?!?,僅哪吒被穿心咒撕裂的10秒畫面,都用掉了制作團隊一年的時間。如此巨大的投入,也必然要求著影片有更大的票房回報。順著這個邏輯走下去,工業(yè)化、普世化、創(chuàng)意與內核,從市場到拿獎,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而《貓貓的奇幻漂流》的出現(xiàn),卻打破了這個套路,呈現(xiàn)出了3D動畫電影的另一種可能性。
由于經費有限(同年的《頭腦特工隊2》是它的50倍)、團隊人數(shù)少,幾臺個人電腦以及免費的3D軟件blender成了動畫主創(chuàng)的全部工具。雖然沒辦法如迪士尼和皮克斯那般讓一切視覺效果都表現(xiàn)得更加精細,甚至動物們的毛發(fā)全是簡單的一團,但導演金茲卻選擇了另一個層面:抓住動物的行為神態(tài)。
以主角貓咪為例,黑貓松弛時會踩奶、緊張時會炸毛,磨爪子、收縮瞳孔、吐毛球,這些從現(xiàn)實中觀察的細節(jié)重現(xiàn)在銀幕上,大大加強了觀眾的代入感。這些去技術化的創(chuàng)新,讓這部沒有人類的動畫,展現(xiàn)出了人類獨有的細膩與聰敏。

在這部去對白重感受的動畫長片里,音樂的重要性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動物們各自的叫聲、風吹過樹林的動靜、鯨魚躍過水面的轟鳴,都讓人沉浸。黑貓落水時,水流灌入耳膜,鼓動了心跳;鯨魚擱淺后,呼吸聲從粗重最終落入寂靜。聲音也成了長片敘事的一環(huán)。
導演金茲自身也是初期的配樂者。劇本完成之后,他制作了一個龐大的主題庫,根據情感而非場景搭配音樂。但電腦上制作的電子音樂對他來說,仍然少點什么。于是他找到了一位專業(yè)的作曲家,讓對方用木琴等樂器,將金茲安排好的配樂全部演奏一遍,就有了更真實更靈動的效果。
一名導演,一個小團隊,能把一部動畫長片做到如此程度,值得敬佩與嘉獎,這或許也是奧斯卡等獎項青睞此片的原因之一。推崇作者性,強調動畫的藝術本質,提倡技術應該用于敘事而非商業(yè)炫技,借助《貓貓的奇幻漂流》,奧斯卡或許也在沉默中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
誠然,在短視頻時代,觀眾的注意力越來越分散,也越來越難以被長時間的空景所吸引,這也是許多人對缺乏對白情節(jié)的《貓貓的奇幻漂流》感覺困惑與無感的原因。這部動畫長片,或許折射出了中國市場在面對更多實驗性電影類型的限制與挑戰(zhàn),但任何審美都是滴水聚海。等到水面足夠深時,我們或許也能在那只黑貓中,找到自己的倒影。

THE END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