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十點肖肖

來源 | 十點讀書(ID:duhaoshu)

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

總是覺得很累,不管怎么補覺、休息都沒用;

每天早上醒來后躺在床上動不了,即便明知快遲到了,但就是起不來;

上班時,需要大口呼吸才能勉強繼續(xù)工作;

下班后,連洗澡的力氣都沒有,只想癱在沙發(fā)上;

周末哪里都不想去,什么事都不想做,不愛說話,不想社交;

喪失了對一切事物的興趣,總想著“能撐一天是一天”;

身體素質(zhì)下降得很厲害,多走幾步路就很喘;

情緒也越來越不穩(wěn)定,動不動就想對愛人和孩子發(fā)脾氣;

有時還會過度敏感,覺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

“明明生活中沒發(fā)生什么大事,但我就是筋疲力盡?!?/strong>

如果你也中招了以上的癥狀,需要注意了:

  • 或許,你正在陷入低能量狀態(tài)。

1

“糟糕的生活習慣

正在透支身體”

如今,有越來越多人都在長期忍受著疲憊感。

感覺身體就像老損的電池,電量常年不足20%。

就算連著充電器,也充不進去電。

而造成這個結(jié)果,最直接的原因是:

糟糕的生活習慣。

回想一下,你們是否也有過以下的體驗:

一上班就在工位上坐一天,其他時間也從不運動;

平時饑一頓飽一頓,可一到放假就大吃大喝;

偏愛奶茶、蛋糕、炸雞等高鹽高糖高脂的食物,工作壓力大想吃,晚上追劇想吃,遇到好事要慶祝也想吃;

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白天上班要靠抽煙、喝咖啡來提神,可到晚上又報復性熬夜,停不下來地刷手機;

不愛喝水,但喝酒沒有節(jié)制,為了應酬喝,有煩心事了也想喝。

以上每條壞習慣,單看都不致命。

可長年累月地累積后,就在不知不覺中透支了我們的身體。

在這些壞習慣背后,其實有著相似的陷阱:

多巴胺上癮。

每當我們的欲望被滿足時,大腦都會分泌多巴胺,讓我們覺得快樂。

但這種快樂轉(zhuǎn)瞬即逝。

如果下一次還想要同等的快樂,就需要更強烈的刺激:

從一周一包煙到一天抽一包,從一周一杯咖啡到每天一杯,從只刷一小時手機到熬夜通宵......

惡性循環(huán),卻又很難停下來。

然而,快樂是短暫的,但傷害是永久的。

久坐不動的身體,換來了腰痛和腿部血栓;

喝下去的咖啡,毀掉了我們的睡眠;

吃進去的大魚大肉,變成了糖尿病和三高;

刷過的短視頻,吃掉了我們的深度思考和專注力。

正如劉墉曾說:

  • “再玩一球、再賭一局、再睡一分鐘,聽起來都是小事。

  • 但那里面自我妥協(xié)的細菌,卻可能侵蝕你的骨髓,使你一輩子都站不直?!?/li>

  • 當小小的欲望逐步累積成了身體的慣性,再想調(diào)整,便難上加難。

2

“長期的壓力

讓人不堪重負”

不過,在我們對多巴胺上癮的背后,還有個更深層的原因:

生活壓力實在太大了。

如今外界環(huán)境帶來的高壓,已經(jīng)遠超我們能承受的范圍:

  • 年紀越大,越面臨著失業(yè)的風險;

  • 心態(tài)再佛系,養(yǎng)娃也要被迫內(nèi)卷;

  • 父母年邁體弱,需要足夠好的照料。

這些壓力,統(tǒng)通指向了一個解決方案:

錢。

于是,為了賺更多的錢,我們只能壓榨自己的時間。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

去年上半年,中國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時長接近49小時。

也就是說,即便我們一周工作7天,每天也要上班7小時。

不僅如此。

像外賣騎手、網(wǎng)約車司機等等靈活就業(yè)的打工人。

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長普遍在10小時以上。

且很多人每個月只休1天,甚至全年無休。

如此高強度的工作,自然讓人筋疲力盡。

可中年人不只是員工,也是子女、爸媽、丈夫、妻子。

除了要賺錢,我們還要收拾家務(wù)、照顧孩子、贍養(yǎng)父母。

像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媽媽,可能早上6點半就要起床準備早餐,照顧孩子洗漱、吃飯。

等送完孩子上學,又要趕去公司上班。

并在之后的8小時里,處理各種瑣碎、麻煩、高壓的工作。

等下了班回到家,第一時間就要開始收拾家務(wù),輔導孩子功課。

直到把孩子哄上床睡覺,自己也洗漱完畢。

時間已經(jīng)接近深夜。

一天下來,壓根沒有任何喘息的空間。

且日復一日,天天如此。

更別提生活還會穿插出現(xiàn)意外:

孩子在學校出事了,父母突然生病了,親戚需要幫助了......

這些都進一步消耗著我們本就不多的時間和精力。

精力在被無限透支,卻無處回血。

自然,我們會報復性地渴望“刷會兒手機、喝杯飲料、抽根煙”。

畢竟,還有什么放松,比碎片化娛樂成本更低,見效更快呢?

只是到頭來,這些也不過是進一步的透支罷了。

所以如今,“賺不到錢、沒有時間、過度疲勞”如同三座大山,死死困住了中年人。

讓我們把生活過成了一個解不開的死結(jié):

  • 想卷卷不動,想停沒法停,想逃逃不掉,無休止的損耗。

3

“缺乏外界的支持

無處補給能量”

除了壓力超載,如今中年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像一座“孤島”。

試想看看,你和另一半是不是除了孩子,已經(jīng)漸漸無話可說了?

只有在外人面前才會扮演“模范夫妻”,有說有笑。

其余在家的時間,都更像合租的室友:

  • 有事說事,沒事各過各的,沒有多余的閑話或關(guān)心;

  • 白天不聯(lián)系,晚上除了陪伴孩子,其他時候就各自玩手機,玩累了就睡;

  • 住在同個房間,但同床不同被,睡覺背靠背;

  • 徹底放棄了儀式感,生日、情人節(jié)、結(jié)婚紀念日都淪為了最普通的一天。

這樣的生活,看起來省力。

但實際上,會在無形之中累積更多的壓力。

根據(jù)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

  • 夫妻間若連續(xù)3天僅進行事務(wù)性對話,像“記得交稅費”“別忘了晚上去接孩子”,關(guān)系緊張程度會上升58%。

  • 而當夫妻進行深度對話、擁抱、親吻等肢體接觸時,身體則會分泌催產(chǎn)素,能有效緩解壓力。

想起歐文亞隆曾說:

“人們傾訴不是為了被解決,而是為了被看見?!?br/>

感情交流雖無法幫我們解決現(xiàn)實問題,卻能緩解身體里的壓力。

讓日子變得不那么難過。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朋友或親人。

人到中年,都會漸漸淡出朋友圈。

倒不是有意為之,而是真的分身乏術(shù)。

即便有心見面,也可能因為“工作孩子老公”等正事,而湊不到雙方都合適的時間。

三番五次的碰不上后,大家都會默契地不再提起相聚。

以免彼此叨擾。

而親人呢?

少有年邁的父母能有足夠的財力和心力去支持兒女的生活。

更多時候,我們的糟心事只是連累他們瞎擔心。

一不小心,還容易愁壞身體。

倒不如報喜不報憂,壓力全都自己扛吧。

你們看。

“和伴侶無話可說,和朋友見不到面,和親人有話難說”,便是很多中年人的關(guān)系現(xiàn)狀。

明明生活壓力大,卻缺乏外界的支持,無處補給能量。

時間久了,自然情緒低落,日子越過越死氣沉沉的。

正如榮格曾說的:

“孤獨不是來自身邊無人,而是來自無法與他人交流重要的事情?!?br/>

4

“低能量自救指南”

聊了這么多,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

“糟糕的生活習慣,長期的壓力超載,缺乏外界支持”的互相作用,一起泄漏著我們身體里的“電量”。

讓我們長期陷于低能量的沼澤,難以抽身。

所以今天特意準備了一份“低能量自救指南”。

方便大家對號入座,自行提領(lǐng)適合自己的小技巧。

可以先點贊收藏,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練習。

1、嘗試微運動

對于大多數(shù)沒有運動習慣,且時間碎片化的人來說,微運動可以作為健康生活的開端:

每天飯后散步10分鐘;

工作1小時做2分鐘的頸椎操;

一有空,就靠墻靜蹲1分鐘。

等等。

不必擔心這些小事的作用不大。

如《柳葉刀》所說:

“每天6次3分鐘的高質(zhì)量微運動,其健康效益相當于連續(xù)30分鐘鍛煉的80%。”

2、碎片化恢復

不必強求每晚8小時的睡眠,而是學著在每次極度困倦時小睡10分鐘;

不必一下子就完全戒斷手機,而是每天都用5分鐘的冥想代替刷手機。

每天早上花1分鐘,寫下今天的待辦事項,可以緩解內(nèi)心的焦慮感;

用1-2分鐘收拾下工作桌面,可以保持心情的舒暢。

3、不要長時間躺著,多去大自然里走走

躺在床上的時間越久,情緒就會越抑郁。

補充能量最好的辦法是睡眠。

如果睡不著,不如起來出門走走。

切記,太陽是抑郁的天敵。

走出門感受陽光曬在身上的暖意,微風吹過身體的溫柔,觀察天空中云朵的移動,呼吸樹木散發(fā)的清新空氣。

專注地感受這一刻,便能慢慢回血。

4、專注去做一件有點困難的小事

能量越低時,越要少刷手機,不論是朋友圈還是社交媒體。

屏蔽別人的生活,才能把能量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然后去做些需要專注的事情,至少保持20分鐘:

例如看書、寫作、畫畫、跑步、做飯、收納衣柜。

能量低時,我們需要休息,但也不能完全躺平。

5、擁有過渡性空間

我們都需要一些時間和空間,可以卸下各種身份的責任與壓力,喘一口氣。

因此,可以尋找適合自己的“過渡性空間”。

例如工作壓力太大時,去洗手間安靜一會兒;

下班后,在車里獨處10分鐘;

偶爾休假半天,去圖書館看看書;

在周末獨自去看場演唱會或電影。

6、尋找階段性的搭子

中年人需要的陪伴,比起老朋友,更適合搭子:

沒人過問生活中的煩心事,不涉及隱私,只是一起玩,搭個伴。

彼此誰都不負擔。

所以啊,不妨加入小區(qū)的羽毛球群,組團去打場羽毛球;

又或者在陪娃參加游學活動時,和其他娃的父母搭個伴。

可以閑聊,也可以保持安靜。

互相有個照應。

在文章的最后,想和大家說:

  • “從低能量的狀態(tài)中走出來,最重要的是每天前進一點點。

  • 好狀態(tài)不是等來的,而是一點點做小事后積累而來的。”

*作者:肖肖,心里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本文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十點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