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共領導的革命隊伍主要有三大主力部隊,分別是紅1方面軍、紅2方面軍、紅4方面軍。
這三大方面軍部隊在與國民黨反動派長達10年的斗爭中,戰(zhàn)斗力逐漸由弱變強、革命方向由混亂到清晰,離不開方面軍主官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思路和卓越的軍事指揮藝術。

以至于在1955年共和國首次大授銜時,三大方面軍的軍事主官都能被授予開國元帥軍銜,比如先后擔任紅1方面軍總指揮的朱德、彭德懷,紅2方面軍總指揮賀龍、紅4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都是開國元帥。
但是還有一個特殊之處,那就是與方面軍總指揮平級的總政委,卻沒有一個人被授予軍銜。
1、紅1方面軍總指揮朱德、彭德懷,總政委毛澤東、周恩來
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紅1方面軍的番號經歷了建立、撤銷、恢復的反復過程,可以說是紅軍三個方面軍中番號最不穩(wěn)定的部隊。
1930年8月23日,朱德統(tǒng)率的紅1軍團和彭德懷統(tǒng)率的紅3軍團在湖南省瀏陽縣永和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方面軍,朱德任紅1方面軍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彭德懷擔任紅1方面軍副總司令兼紅3軍團軍團長。
紅1方面軍下轄紅1軍團、紅3軍團,共約3萬人。方面軍的成立,使紅軍實現(xiàn)了由游擊戰(zhàn)向運動戰(zhàn)的戰(zhàn)略轉變。在紅1方面軍成立的第一年,朱老總和毛主席兩人合作指揮,連續(x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前三次大規(guī)?!皣恕睉?zhàn)爭,保住了紅軍主力部隊
1931年11月2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紅1方面軍總指揮部撤銷,朱德?lián)沃懈镘娢飨t1方面軍的總指揮、總政委職務隨之取消。
過了半年,1932年6月,隨著中革軍委改編了各軍團,又恢復了紅1方面軍番號,朱德再次擔任紅1方面軍總指揮。直到8月,毛主席又擔任紅1方面軍總政委。此時,黨內領導層發(fā)生變化,同年10月上旬召開的“寧都會議”上,毛主席的紅1方面軍總政委職務被撤銷,由周恩來接任紅1方面軍總政委。
在博古、李德的領導下,紅1方面軍面對國軍的第五次圍剿戰(zhàn)爭失利,1934年1月,紅軍總司令部兼紅1方面軍司令部合并于中革軍委,方面軍所屬部隊由中革軍委直接指揮,紅1方面軍番號第二次被撤銷。
1935年8月6日,隨著紅1方面軍和紅4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后,第二次恢復了紅1方面軍番號,但是中央決定要把紅1方面軍和紅4方面軍混合改編成左路軍、右路軍北上創(chuàng)建陜甘革命根據(jù)地。因此這段時間,紅1方面軍和紅4方面軍的番號實際上處于暫停狀態(tài),兩支紅軍主力已經合二為一了。
可是張國燾率領左路軍先頭部隊到達阿壩地區(qū)后,憑借兵力優(yōu)勢拒絕了毛主席黨中央關于北上抗日的方針,甚至企圖危害和分裂黨中央以及紅軍部隊。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率領原屬紅1方面軍的第1軍、第3軍和軍委縱隊組成的右路軍繼續(xù)北上,這些部隊組成了紅軍陜甘支隊,由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委。
1935年11月上旬,毛主席黨中央率領部隊抵達陜北后,第三次恢復紅1方面軍番號,由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委。因朱德率領的紅軍總部隨張國燾的左路軍行動,并沒有與毛主席黨中央在一起,所以紅1方面軍番號恢復后,彭德懷接任了紅1方面軍總指揮職務。
從以上可以看出,紅1方面軍共經歷了朱德、彭德懷兩位總指揮,毛澤東、周恩來兩位總政委。朱德、彭德懷二人在1955年被授予開國元帥軍銜。毛主席在建國后成為共和國的開國領袖,本來被授予大元帥軍銜的,卻被毛主席推辭了。周恩來作為開國總理,也推辭了開國元帥的軍銜。

2、紅2方面軍總指揮賀龍,總政委任弼時
1936年7月5日,紅2軍團、紅6軍團與紅32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2方面軍,由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擔任總政委。紅2方面軍不僅是三大紅軍主力部隊中最晚成立的方面軍,更是紅軍長征中唯一沒有損失的部隊。
在紅2方面軍成立之前,由賀龍領導的紅2軍團和蕭克領導的紅6軍團在湘鄂川黔地區(qū)領導革命戰(zhàn)爭。
1934年10月24日,任弼時、蕭克領導的紅6軍團與賀龍的紅3軍(紅2軍團前身)在貴州印江縣木黃地區(qū)勝利會師,此后紅2軍團和紅6軍團的所有行動均由賀龍、任弼時統(tǒng)率,配合紅1方面軍北上。
在撤出湘鄂川黔地區(qū)后,賀龍所部開始長征,直到1936年6月3日,紅6軍團與前來迎接的紅4方面軍紅32軍(原紅1方面軍紅9軍團)會師,一個月后,蕭克的紅6軍團、賀龍的紅2軍團、羅炳輝的紅32軍合編為紅2方面軍。
作為紅2方面軍總指揮的賀龍,在1955年被授予開國元帥軍銜,總政委任弼時因積勞成疾于1950年建國一周年后因病去世,未能等到授銜時。

3、紅4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總政委陳昌浩
1931年11月7日,鄂豫皖蘇區(qū)的主力部隊在湖北黃安七里坪成立紅4方面軍,由徐向前擔任總指揮,陳昌浩擔任總政委,全軍下轄紅4軍、紅25軍、紅9軍。
紅4方面軍在鄂豫皖蘇區(qū)時間不長,1932年10月國民黨反動派發(fā)起第四次圍剿,迫于壓力,徐向前總指揮率4方面軍主力向川陜地區(qū)轉移,僅留下紅25軍在鄂豫皖蘇區(qū)繼續(xù)戰(zhàn)斗。
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被稱為紅4方面軍的“三大巨頭”,他們三人創(chuàng)建的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是僅次于中央蘇區(qū)的全國第二大蘇區(qū)。
后來在1935年8月4日,紅4方面軍和紅1方面軍會師后,兩大方面軍混編分為左路軍和右路軍,開始了紅軍艱難的歷程。尤其是陳昌浩、徐向前率領的西路軍西進過程中,遭遇西北軍閥馬家軍的攻擊,損失慘重。
從此陳昌浩命運多舛,獨自回到武漢、陜北,因患有嚴重的胃潰瘍被批準到蘇聯(lián)養(yǎng)病,這一去就是10年時間,直到1952年才回國。陳昌浩錯過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相比老搭檔徐向前的戰(zhàn)功赫赫,他在革命戰(zhàn)場并沒有立下太大功勞。
回國后,陳昌浩脫離軍職,擔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1955年徐向前被授予開國元帥,陳昌浩沒有被授予任何軍銜,是紅軍三大方面軍主官中,政治地位和影響力最小的主官,甚至都不能被稱為開國元勛。
從以上三大方面軍主官的人生履歷來看,方面軍的軍事主官都是元帥級的軍事帥才,而方面軍的政治主官基本都是黨的核心領導層成員,只有陳昌浩長時間留在國外,無法成為共和國的元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