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完《》,群友說:他補個差價,把故事補全吧,也算送份禮物。

吵架,

是人一多就避免不了的問題。

特別說吵架本身,就有期望于其他人或者群體為自己主持公道的意思。畢竟如果兩個人可以協(xié)商解決,就不會鬧得天下皆知。

所以吵架,

爭取的是“觀眾”的站隊。

而在以前我們院里,其實這是一項群體活動。在那個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也沒幾個臺,DVD屬于奢侈品的時代。看人吵架,那絕對是群里性娛樂之一,更是院里的團建活動。

但是我們院里吵架一般分兩種,

給予的待遇一般也不一樣。

第一種叫爭論,就是兩口子,搬個板凳坐到院子里。背后各自豎著一個黑板,把自己想說的,要說的,明明白白的寫在上面。邏輯通順,論述完整,論點明晰。

這種吵架,院里都愛看。每次只要誰家這樣要開始吵了,整個院都能忙活起來。有搬板凳的,有沏茶的,有招呼人的,有安排座位的。小孩子全部都得上二樓,防止中途搗亂。聽完了,大家還得舉個手,投個票,給兩個人分個輸贏。投完票了,大家還會真的幫忙去解決問題,主持個“公道”,算是買了份“瓜子錢”。

第二種叫砸蛋,就是兩口子,搬個板凳坐在家門口。你罵一句,他罵一句,想到啥說啥,比的是誰聲音大,誰表情夠扭曲,誰跳的夠高,誰鼻孔能更朝天,誰能翻出的舊賬更有聊。

這種吵架,我們院里不感興趣,但是街頭巷尾特別好奇。每次只要吵起來,那必然是能引發(fā)院外一堆亂七八糟的人圍過來。趴在墻頭柵欄,爬上樹枝房頭,豎著耳朵聽。挺爽了,還會叫好,還會幫著罵。只是罵完了,基本上也就罵完了,事情解決不了,兩個人還憋著火。所以隔幾天還會同樣的再來一次,就像表演一樣準時。

因此當時院里實在有點無奈,就立了個規(guī)矩:吵架,如果沒有黑板,那么久滾出去吵。誰有哪個閑工夫聽你們翻舊賬,相互謾罵?不想解決問題,就去外面吵,多的是喜歡看你們“互撕下飯”的溜子。別在院里帶壞孩子,把流氓那套帶回家里。

規(guī)矩一出,

安靜了很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你知道,第一種吵架實在是太累了。雖然說事情是解決了,但是累又沒有“戲劇性”,更沒有“主角的快感”。所以就有“聰明蛋”想了個辦法,他把黑板還是豎起來了,學(xué)會了列數(shù)據(jù),擺模型,講名言,套理論,頭上頂著一尊神??雌饋?,好像是那么回事了,確實在“分析事情”了,不是在“挖黑料”。

但是沒幾天,這個聰明蛋就和他的黑板一起被丟了出去。院里的老爺子說:這種混蛋,下次誰再帶進來,自己跟著一起滾出去。

我就問老爺子:

他們不是開始“就事論事”了嗎?

而且還弄了那些證明分析?

怎么還把他們丟出去?

老爺子說:

他們懂個屁的就事論事?

還證明分析?

你看他們吵架,通常喜歡用另一件的事情,證明這個人的錯誤。然后通過這個人在另一件事上的錯誤,來論證這個人在這件事上的對錯。你忘了老子厲害兒好漢、老子垃圾兒混蛋的說法,是哪些人愛說的?

所以這群人啊,最喜歡把別人頂在頭上,然后干自己的事。出了事,那是頭上那位的問題,他是少不更事,你不能太計較他。沒出事,那就是他厲害,他接過了“那位”的傳承,是沒死的代言人。

你說這群人是啥?

這就是》

和人爭論一件事,側(cè)重點一定要在這個事上。你證明這個人在別的事情上有錯誤,和現(xiàn)在這件事有關(guān)系嗎?A的對錯,只能由A來決定。B對不對,并不會影響到A,除非兩者之間是有直接關(guān)系的。

所以你看那群人吵架的時候,最愛的就是翻舊賬。最拿手的套路就是把以前的事情翻出來,然后放大那些錯誤,來證明以前這個人是做錯過事,所以現(xiàn)在人做的事就也是錯的。

但以前錯,

就能證明現(xiàn)在錯了嗎?

我說:

那肯定不能啊,

但是為什么他們這樣呢?

老爺子說:

你以為都在乎對錯啊?

他們要的,只是“贏”“贏”“贏”!

而且還得是那種簡單的“躺贏”。

寫黑板多累?

還是“挖黑料”來的爽不是?

你說:

那事情的對錯不管了?

你覺得:

“街頭巷尾”在乎你家誰對誰錯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