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地鐵里低頭刷手機的人,咖啡館里發(fā)呆的人,會議室里神游的人,都共享著同一種精神狀態(tài)—— 無聊。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 "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源于無法安靜地坐在一個房間里。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我們明明有各種各樣的娛樂、可做的事和消磨時間的方法,無聊感卻愈多愈深。

在《我們?yōu)楹螣o聊》這本書中,作家詹姆斯·丹克特帶我們深入梳理了“無聊”這件事。它不僅是一種個人感受,更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

要如何擺脫無聊的狀態(tài)呢?作者也給出了一種可能的答案:擁有自主決定權,按照自己的意愿參與到世界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出自由選擇。

本文摘選自《我們?yōu)楹螣o聊》,經出版社授權推送。小標題為編者擬,篇幅所限內容有所刪減。

01

無聊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

一直與我們同在

你的目光離開洗碗池里的盤子,望向窗外的后院。一股煩躁涌上心頭。你想做點什么,做什么都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心煩意亂,此刻剛剛注意到你的狗。

它是一只澳大利亞牧羊犬,灰藍色斑點布滿全身,深棕色的斑紋勾勒出一張警覺的臉。它習慣奔跑著將羊群或牛群圍起來,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技能,但看起來它毫不費力。

你每天遛狗兩次,老實說,這已經是夸張的估計了。但是,對它這個活潑的小生物來講還遠遠不夠。它需要寬敞的空間,需要活動,需要一個目標和一份工作。這跟你沒有什么分別。

這會兒,沒有羊群需要它趕進木欄,它只顧著繞著你的草坪全速奔跑,畫出一道道寬闊的圓弧。

通常,這會讓你的嘴角上揚。這條狗一心追著自己的尾巴,偶爾會抓到它,這看起來很有趣。但也很沒意義,你意識到。

就在這時,它停止了轉圈,喘著粗氣,捕捉到你臉上的笑意。它憂郁的表情讓你的笑容慢慢凝固。

你呆滯的神情讓它察覺到,你沒有解救它的打算。你不會做任何事來將它從煩悶中拯救出來。于是,一圈圈沒有盡頭、毫無意義的奔跑又開始了。

它很無聊,你知道的,它也知道。如果你的狗也會覺得無聊,那你又有什么希望能解決自己的莫名煩躁呢?

戴洛克爵士:“親愛的,外面還在下雨嗎?”

戴洛克夫人:“是的,親愛的。我都快煩死了。我煩死這個地方了。煩死我的生活了。煩死我自己了。”

這段對維多利亞時代生活的鮮活描述來自查爾斯·狄更斯的小說《荒涼山莊》的電視改編版。在此書中,狄更斯第一次引入了無聊(boredom)一詞。

雖然在此書之前,英語里已經有無聊的人(bore)這個詞,法語里也早有ennui一詞來描述一種倦怠的感覺,不過無聊一詞直到19世紀后期才被廣泛運用在英語中。但是,沒有概括這種體驗的詞語,不代表無聊就不存在。

無聊,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一直與我們同在。它是我們的生物性的一部分,而我們的生物性是由漫長的演化塑造而成的。無聊有著復雜又迷人的社會、哲學、文學、美學和神學歷史——這一歷史太過復雜,在此無法全部涵括。但是,要真正了解無聊、定義無聊,我們必須從某處著手。

02

無聊源于對日常生活缺乏激情

彼得·圖希在他精彩的著作《無聊:一部生動的歷史》中,將無聊的起源追溯至古代。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也許是第一個描寫無聊的人。他有感于日常生活的單調乏味,將無聊與惡心和厭惡聯(lián)系到一起:

這樣過日子有多久了?當然了,我會困,會睡,會吃,會渴,會冷,會熱。這樣的日子是否沒有盡頭?一切都是周而復始的輪回。日夜交替,四季更迭。過去的會再次到來。我沒有做什么新的事,也沒有看見什么新的東西。有時,這讓我感到惡心。在很多人眼中,生活并不痛苦,但很空虛。

塞內加抱怨日復一日的重復,顯然,他的悲嘆聽起來并不過時,讓我們想到那句“太陽底下無新事”。

有人可能會說,《圣經·傳道書》對單調日子的哀嘆要比塞內加的描述更早一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概述了財富和名譽帶來的輝煌之后,《傳道書》的敘述者說道:“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無新事。”

無論是塞內加還是《傳道書》,兩種怨語都強調了無聊的兩層內涵。其一,無聊是一種負向體驗;其二,它讓你覺得沒有意義可言,讓生活看起來很空虛。

圖希甚至告訴我們,在公元2世紀的羅馬,一個村莊紀念了一位官員,因為他神奇地將人們從不可忍耐的無聊中解救了出來!

無聊源于對日常生活缺乏激情,這種情緒在中世紀也赫然可見。

一些學者認為,現(xiàn)如今我們所稱、所理解的無聊源自拉丁語中的acedia,該詞指的是對維持禁欲生活的靈修缺乏熱情——一種精神上的疲倦和怠惰,以至于葬禮等儀式也失去其意義。

無休止地重復每天的例行公事,這被當時的人們稱作“正午惡魔”,它在隱居的僧侶們中間催生出了一種奇怪的感覺——既無精打采,又焦躁不安。

塞內加和僧侶們不僅指出了單調和無目的所具有的壓迫性本質,而且向我們展示出,無聊早已與我們同在,遠早于狄更斯對它做出的描述。

直到19世紀中晚期,對無聊的心理學探討才開始出現(xiàn)。

正如我們在心理學歷史中經??吹降哪菢?,是德國人打響了第一槍。當時以人類學研究而聞名的特奧多·魏茨與哲學家特奧多·利普斯研究了德國人所說的“Langeweile”(字面意思是“半晌”)。

對魏茨來說,無聊與意識的流動有關。當一個念頭引發(fā)下一個念頭,我們就會對這縷思緒的終點有所期待。當這種期待沒有得到滿足時,無聊便產生了,意識的流動因此出現(xiàn)了斷點——思緒脫軌了。

利普斯則認為,無聊的產生源于一種沖突,即我們渴望“強烈的心理活動”,卻又無法受到刺激。

英語世界的心理學開拓者、博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爵士和哲學家威廉·詹姆斯對無聊也有類似的思考。高爾頓研究了被中世紀僧侶稱作“正午惡魔”的焦躁的概念。

高爾頓不斷尋找衡量人及其行為的方法,他記錄了在一場枯燥的科學講座中坐立難安、左右搖晃的觀眾——這是煩躁和無聊的明顯表現(xiàn)。

在20世紀初的一次演講中,詹姆斯哀嘆道:“一種無可救藥的乏味即將席卷這個世界?!睂φ材匪箒碚f,這種乏味和隨之而來的無聊之所以產生,是由于信息在數量上增長,卻以質量為代價。

這些對于無聊的早期探討都暗示了一種不適感,即想要投入令人滿足的活動,卻又無能為力。它們都強調了無聊的核心:這是我們頭腦空空的信號。

03

它是永恒的,意味著一種空虛

詹姆斯所謂“無可救藥的乏味”、塞內加對千篇一律帶來的惡心感的哀嘆都指出了無聊這一體驗的關鍵要素——一種事情缺少意義的感覺。

意識到生活的荒誕,會使人產生焦慮之感,存在主義哲學家對此進行了探究,他們也因此成為最早對意義在無聊中的作用進行系統(tǒng)闡釋的學者之一。

存在主義的悲觀先驅亞瑟·叔本華認為,世界的根本現(xiàn)實最直接地表現(xiàn)為我們對于欲望的具身體驗。換句話說,生活是欲望、奮斗和期盼。

如果人生是無休止的渴望,那么我們懷有的欲望永遠無法得到徹底的滿足;一個欲望實現(xiàn)了,另一個欲望又出現(xiàn)了,欲望本身一直存在。幸?!獜挠薪饷摰钠獭肋h是即將降臨。

幸福一旦到來,新的欲望將立刻現(xiàn)身。根據叔本華的說法,我們注定要長久地受苦,因為心中的欲望如流水般永不停歇。兩個悲慘的選項擺在我們面前:欲望未了的痛苦,或是無欲無求的無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索倫·克爾凱郭爾,丹麥哲學家、存在主義的另一位先驅,他也將無聊同尋找或領會意義的奮斗聯(lián)系起來。當無法充分地領會意義時,我們會覺得自己貧乏且無能。

在著作《非此即彼》中,克爾凱郭爾通過奉行享樂主義的敘述者之口說道:“無聊根植于虛無,虛無貫穿于存在;它帶來無限的眩暈,就像凝視無限的深淵一般?!?/p>

對克爾凱郭爾觀點的一種解讀是,之所以“無聊是萬惡之源”,恰恰因為我們尋求一切方法來避免無聊。

躲避無聊實際上是在加強它的束縛。如果我們沒有那么渴望逃離無聊,它會將我們引向另一種生活方式,對于人生目標的熱切追求將成為我們的向導。

事實上,《非此即彼》下卷堅稱,當我們放棄享樂主義,過一種更加合乎道德的生活時,無聊也將不再那么令人苦惱。

在試圖定義無聊時,最后一個不得不提的存在主義者是馬丁·海德格爾。首先,海德格爾讓我們想象自己坐在一個火車站,等待一輛晚點兩個小時的列車。

巡視這個火車站只能提供最膚淺的娛樂。我們有書或者可以打電話,但也只能帶來片刻的消遣,很快我們就需要新的對象來轉移注意力,消磨時間。

海德格爾把這種情境稱作淺層的無聊,指向一個還沒有到來的外部對象,或一個還沒有發(fā)生的外部事件。換言之,時間變得漫長。

接著,海德格爾讓我們想象自己置身于一個社交場合,某個愉快、愜意的聚會,也許是慶祝某位同事退休的聚會。

我們談論時事,交換彼此子女的最新成就或者小缺點。如果在加拿大,我們會花大量的時間討論天氣。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意識到,整個時光雖然足夠歡樂,但毫無意義!

也許我們頗為投入,但我們不會覺得自己投入了什么有意義的事。我們感覺自己的時間被浪費了。

與這種無聊相伴的活動并不會和一個具體的對象或事件(例如等待一列火車)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這是無聊的第三個層面,也是對海德格爾來說最重要的一層——深度無聊。

這種無聊不指向某一對象,也沒有明確的觸發(fā)點。它是永恒的,意味著一種空虛。在這種空虛中,我們看到了現(xiàn)實的恐怖之處。

因此,縱觀歷史,無聊一直與庸常生活相聯(lián)系(塞內加所言的“日夜交替”)。由于沒有一件事能保證讓我們此刻或未來得到滿足,我們每日的奮斗似乎空無意義。

這就是無聊的諷刺之處。一方面,它凸顯了存在本身的無意義;另一方面,它促使我們永不停歇地追求新鮮和有意義的東西——我們希望能夠滿足我們的東西。

存在主義者把無聊視作缺乏意義引發(fā)的一種問題,精神分析學家則把無聊看作應對焦慮的一種解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亞當·菲利普斯寫道,無聊是“一種懸而未決的期待狀態(tài),事情開始了,卻又什么都沒發(fā)生;一種彌漫開來的焦慮不安,它包含著最荒唐、最矛盾的祈求,祈求一種欲望”。

這段文字是對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一句話的改寫:“無聊——一種對欲望的渴望?!彼?,根據精神分析學家的看法,每當我們被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所威脅,無聊便會產生。

人生意義的缺失和內心深處的沖突,這些似乎都是人類獨有的問題。

20世紀社會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艾里希·弗洛姆有句名言:“人是唯一會感到無聊的動物?!备ヂ迥峰e了嗎?無聊真的是人類特有的體驗嗎?看到你的貓追著激光筆跑,很難想象她會體驗到存在主義憂慮,或者焦慮于不被接受的欲望。

04

必須擁有自主決定權,

按照自己的意愿參與到世界中

不難相信,動物也會投入游戲。無論是嬉戲打鬧的虎崽或獅崽,還是滑下泥濘的斜坡、沖進象群的象寶寶,抑或是用尾鰭把海獅高高拋起然后驅走的虎鯨,似乎顯而易見,動物們喜歡玩耍。

早期關于玩耍的功能的理論認為,玩耍是為了培養(yǎng)幼崽成年后必備的技能,或者是一種重要的社交紐帶。這些說法并不是事情的全部。

動物幼崽之所以玩耍,并不僅僅是為了長成更兇猛的狩獵者,或是為了擁有更多的朋友。

有關動物玩耍行為的最新理論認為,玩??梢詭矶唐诘睦妫瑢θ祟悂碚f亦是如此——玩耍能夠減輕壓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我們承認動物會玩耍(也許出于和人類一樣的原因),那么,我們?yōu)楹尾荒芟嘈艅游镆矒碛衅渌覀冊J為是人類獨有的體驗呢?換句話說,動物會感到無聊嗎?

如果玩耍能夠幫助動物應對壓力,那么,當它們被阻止投入它們通常會選擇的行為(玩?;蚱渌r,無聊也許就會產生。

貧乏的生長環(huán)境對動物會產生有害影響,包括抗壓能力低下、適應性差和大腦發(fā)育遲緩。反之亦然——豐富的成長環(huán)境有利于動物的腦神經發(fā)育。

和本書主題尤其相關的是,有些學者認為在貧乏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動物有類似于無聊的行為表現(xiàn)。

弗朗索瓦·威梅爾斯菲爾德(Fran?oise Wemelsfelder)是蘇格蘭農業(yè)學院的科學家,他始終認為,動物也會感到無聊。在他看來,圈養(yǎng)動物所處的封閉空間是罪魁禍首。

有限的空間顯然也使得動物可以選擇的行為變得極為有限。它們只剩下一些模式化的行為可做,在某種意義上,這些行為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們不能體現(xiàn)動物在野外生活時的通常所為。

正如我們將在整本書中所討論的那樣,作為人,我們感到無聊時,實際上同樣是面臨對我們的能動性的挑戰(zhàn),換句話說,我們感到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受到挑戰(zhàn),或某種形式的限制。

但我們怎么確定動物是真的體驗到了無聊,而不是別的東西呢?

圭爾夫大學的麗貝卡·馬爾(Rebecca Meagher)和喬治婭·梅森(Georgia Mason)進行了一項研究,探究如何區(qū)分人工飼養(yǎng)的黑水貂的幾種情緒——快感缺乏、冷漠和無聊。

快感缺乏是指無法體會到快樂,在人類身上,它與抑郁癥有聯(lián)系。冷漠被認為有別于無聊,因為它表現(xiàn)為缺乏興趣,且無意改變現(xiàn)狀。相反,無聊的特征則是一種想要做些什么的強烈愿望。換言之,快感缺乏的人感受不到愉悅,冷漠的人漠不關心,無聊的人則渴望投入什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問題在于,我們沒法兒讓一只動物直接告訴我們它什么時候覺得無聊(或者冷漠、快感缺乏)。但是我們可以研究動物面對新刺激時的行為,這正是麗貝卡·馬爾和喬治婭·梅森所做的。

馬爾和梅森測試了兩組水貂,一組飼養(yǎng)在條件貧乏的籠子里,另一組則飼養(yǎng)在條件豐富的籠子里,允許進行更為多樣和探索性的活動。

研究人員分別給兩組水貂展示了三類新刺激——厭惡刺激(捕食者的氣味)、獎勵刺激(移動的牙刷,相當于貓咪眼中的激光筆),以及模糊刺激(塑料瓶),同時記錄了水貂接觸新刺激的時間、時長和次數。

這個實驗背后的邏輯是,冷漠的動物會逐漸失去對所有新刺激的興趣。相反,快感缺乏的動物只會對獎勵刺激失去興趣,因為此類動物無法感到快樂,所以不會主動靠近通常來說能夠引起愉悅或積極反饋的物體。

對無聊的動物來說,情況就不一樣了。研究人員認為,無聊的動物會無差別地接觸所有刺激。換言之,如果一只生活在條件貧乏的籠子里的水貂感到無聊,那么任何新刺激都可以滿足這只水貂參與世界的需要。

研究人員觀察了兩組水貂接觸的刺激類型,以及看到刺激物展示后水貂的反應速度有多快。條件貧乏的籠子里的水貂會更快地接觸所有類型的刺激——包括捕食者的氣味!

這么看來,這些水貂并非抑郁或者興趣缺失,它們極為渴望刺激,這顯然是無聊的表現(xiàn)。

研究人員也觀察了補償性行為,即水貂吃了多少食物。條件貧乏的籠子里的水貂比條件豐富的籠子里的水貂吃得更多。人類也會通過吃來彌補無聊的空虛。

即使我們不用無聊這個詞來描繪水貂,這項研究也表明,飼養(yǎng)在貧乏環(huán)境中的動物會對新的行為或刺激非常敏感。

當然,所有這些結論僅適用于圈養(yǎng)動物。野生動物也會感到無聊嗎?

也許會,但這種無聊只會持續(xù)非常短的時間。在沒有限制的自然環(huán)境下,動物能自由決定它們的行動。而圈養(yǎng)動物注定只能過單調的生活,它們被囚禁著,無法體驗在野外通常會進行的一切自由活動。

所以,對人類和動物來說,重點都在于,我們必須擁有自主決定權,按照自己的意愿參與到世界中,必須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出自由選擇。僅僅是眼花繚亂的選擇和激勵并不夠。

實際上,過多的選擇和持續(xù)的刺激都會超出我們的控制,這種感覺一點都不舒服,更像是焦慮,甚至是狂躁。選擇是關鍵的。

要做出選擇,我們必須認定一項活動比另一項更重要或更能使我們滿足。而研究表明,動物與人類一樣,也會區(qū)分不同活動的重要程度。如果它們更看重表達自我的自由,那么它們必將被無聊所困。

所以,圈養(yǎng)動物的無聊讓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技能和環(huán)境的不匹配,它們本可以在野外自由施展自己的生存技能,而現(xiàn)在卻被環(huán)境所限制。如果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阻止我們充分表達我們是誰(或我們能做什么),無聊便產生了,動物和人類都是如此。

本文摘編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yōu)楹螣o聊》

作者: [加]詹姆斯·丹克特 / [加]約翰·D.伊斯特伍德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譯者: 袁銘鈺
出版年: 2022-2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編輯 | 流浪學家、輕濁

圖片來源|《神秘列車》《永恒和一日》《墜入》《最大的小小農場》《不求上進的玉子》《行騙天下JP》

主編 | 魏冰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