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買東西,在我挑得正入迷的時候,突然傳來哭聲。我循聲望去,只見一個兩三歲的小男孩,躺在地上打滾。穿著藍色衛(wèi)衣的媽媽手足無措地說“別哭了”,沒想到孩子嚎得更響亮,仿佛想用哭聲對抗全世界的惡意一樣。

這時路過的銀發(fā)奶奶蹲下來,輕撫男孩的后背,“棒棒糖沒買到,你很生氣對不對?”哭聲戛然而止,小男孩睜著一雙淚水朦朧的眼睛,驚訝之余,還有“被人理解”的那種寬敞明亮。

很快,超市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我聽著購物車滑輪的摩擦聲,回想著剛才那一幕,不得不感嘆銀發(fā)媽媽的智慧。

是呀,如果遇到小朋友發(fā)脾氣時,每個家長都懂得用這個“魔法”,那世界肯定像春天這般溫暖而明亮。所以,美媽打算結合腦科學和心理學,說說這個“魔法”的原理,以及具體怎么運用。

1.為什么說“別哭了”,會火上澆油?

情緒需要的是出口,而非封印:孩子的前額葉(剎車系統(tǒng))要到25歲左右才發(fā)育成熟,而杏仁核(情緒系統(tǒng))的神經(jīng)回路更加發(fā)達,情緒爆發(fā)時,剎車系統(tǒng)根本來不及制動,為此你會看到一個情緒完全失控的孩子。此時若強行壓制他的情緒,就如同堵住沸騰的水壺,只會積蓄更大的壓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否定感受=否定存在感:當小朋友聽到“別哭”,接收到的潛臺詞是“你的痛苦不重要”,這種忽視會激活大腦的痛苦中樞,產(chǎn)生類似物理疼痛的反應?;叵胍幌?,當你因為失戀,哭得死去活來,別人突然來一句“至于嗎”,你是不是更崩潰?

語言暴力制造二次傷害:多數(shù)家長說“別哭”時,都帶著焦躁的語氣,這時孩子的杏仁核處于高壓狀態(tài),能敏銳捕捉到這種情緒攻擊。雙重壓力下,大腦會啟動“戰(zhàn)或逃”的防御模式,所以哭得更兇。

2.“……(說出原因),你很(生氣)對不對?”

這句話,充滿了魔力,只要對應不同情境,在括號里換上諸如傷心、害怕、憤怒等情感詞,就能撫平激動的情緒。為什么簡單的一句話,就能創(chuàng)造奇跡呢?

①給杏仁核降了溫

科學家通過fMRI實驗證實,準確命名情緒可降低杏仁核活躍度。當家長準確說出孩子的情緒,負責控制沖動的前額葉會立刻釋放一種讓人平靜的化學物質(GABA),讓處于情緒風暴中的杏仁核緊急啟動“剎車”,避免徹底失控。

②啟動了共鳴開關

大腦里有鏡像神經(jīng)元系統(tǒng),當小神獸聽到父母復述自己的感受,眶額皮質會亮起“被理解”的信號燈,降低皮質醇(壓力激素)的濃度, 解除“防御警報”,讓理性腦從情感腦手中奪回主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③完成了心理解壓

未被命名的情緒像亂碼文件,會持續(xù)占用內存,而“生氣”這個詞就如殺毒軟件,把90分的生理反應轉化成60分的心理事件。這好比,把滾燙的巖漿裝進了玻璃瓶,雖然危險依然存在,但已變得可控了。

總結起來,其實就一句話——娃兒哭鬧時,幫其標記情緒,他就能安靜下來。美國心理學協(xié)會(APA)在《情緒調節(jié)指南》也有強調,情緒標簽化是兒童情緒管理的核心策略之一。

3.場景還原

4歲的朵朵踮腳去夠最上層的草莓酸奶,手一滑整排酸奶噼里啪啦砸在地上。被突如其來的意外嚇到的她,攥緊衣角開始抽泣。

媽媽發(fā)現(xiàn)了,立即蹲下和朵朵視線齊平(避免居高臨下造成壓迫感),左手輕撫她后背畫圈(觸覺刺激能激活迷走神經(jīng),舒緩壓力),觀察到女兒咬嘴唇(壓抑情緒),酸奶瓶碎渣(事件線索),然后用陳述句說,“酸奶摔碎了(事件),你特別難過,對不對(標注情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說完靜待6-7秒,給她的大腦反應時間,期間繼續(xù)規(guī)律地輕撫后背,直到女兒吸鼻子的頻率減慢。見朵朵點頭,媽媽指著清潔工具區(qū),“我們現(xiàn)在需要做什么呀?”

朵朵帶著鼻音說:“要…要拿掃把?!?/p>

接著兩人一起清掃,清理結束后跟娃復盤一下,“剛才酸奶瓶像個淘氣鬼跳下來,嚇到你了,對吧?”

處理孩子哭鬧的本質,不是對抗情緒,而是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那個躺在地上打滾的小人兒,不是在挑戰(zhàn)父母權威,而是在發(fā)出求救信號。當我們說出“你很生氣”時,實際是在告訴孩子,“我看見了你的痛苦,我在這里?!?/strong>

記住,能澆滅情緒烈火的,從來不是禁令,而是被理解的瞬間。正如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說,“當孩子的感受被鏡子般映照出來,他的存在就被確認了?!?/strong>

所以下次面對哭鬧,不妨把那句“別哭了”換成“你很______,對不對?”要知道,留白的橫線里裝下的,可是孩子整個童年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