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時內(nèi)美航母被襲3次,后撤600公里?徹底暴露美國軟弱和無力。

近日,特朗普下令美軍對也門的胡塞武裝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空襲,這可謂是特朗普上任后的“第一仗”。

據(jù)報道,此次行動已經(jīng)造成了上百人的傷亡,看似是一場雷霆之擊,但仔細剖析,其背后卻透露出美國在中東政策上的諸多無奈與軟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表面上看,這次空襲是對胡塞武裝近期頻繁襲擊紅海航運的回應,美國試圖通過武力來迫使對方罷手。

但深究起來,這更像是美國為了挽回一些外交顏面而進行的“面子工程”。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口出狂言,揚言要降下“地獄之雨”,然而在實際行動上,美軍卻顯得頗為克制,甚至可以說是“點到為止”。

這種微妙的差異,不禁讓人思考:美國是否真的有意一舉鏟除胡塞武裝?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如果真的決心要消滅這個長期攪亂紅海局勢的組織,美國完全有能力采取更為激進的手段。

但現(xiàn)實是,美國僅僅要求胡塞“停止襲擊”,這種溫和的態(tài)度無疑暴露了美國在處理中東事務時的投鼠忌器。

更值得一提的是,胡塞武裝并非孤立無援,其背后有著伊朗的支持。

這也就意味著,美國此次的空襲行動,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伊朗的一種間接敲打。

特朗普想要借此向德黑蘭傳達一個明確的信號:美國不會容忍伊朗通過支持胡塞武裝來攪亂地區(qū)局勢。

然而,事實證明,這種策略并未達到預期效果。胡塞武裝在遭受空襲后,不僅沒有被嚇倒,反而展現(xiàn)出了更為激烈的反抗。

他們在48小時內(nèi)連續(xù)三次襲擊了美軍航母“杜魯門”號,甚至放出話來,只要美軍不停止敵對行動,所有的美軍艦船都將成為他們的打擊目標。

更為激進的是,胡塞武裝還威脅要禁止美國船只穿越紅海和阿拉伯海,這無疑是對美國的一次直接挑戰(zhàn)。

不同于往常的威猛前行,這次美軍航母卻選擇了向后撤退,與也門沿岸保持了至少600到700公里的安全距離。

這一舉動,暴露了美軍在當前復雜局勢下的無奈與窘迫。

盡管胡塞武裝在裝備和技術上相較于美軍顯得弱勢,但他們卻憑借著地理優(yōu)勢和靈活戰(zhàn)術,給美軍制造了不小的麻煩。

胡塞武裝利用紅海航道的狹窄和地形的復雜,通過岸基導彈和無人機進行遠程襲擾。這種“冷槍冷炮”式的攻擊,雖然未必能造成實質(zhì)性的傷害,但卻足以讓美軍感到頭疼。

特別是在蘇伊士運河附近,航道本就狹窄,加上大量的民船航行,使得美軍航母打擊群的活動空間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更讓美軍擔憂的是,胡塞武裝還巧妙地利用了這些民船作為掩護。

他們派遣帶有激光導引設備的無人艇和無人機潛伏在附近,一旦有機會,便可以逼近美軍航母并發(fā)射導彈。

而激光束的引導,更是讓這種攻擊方式充滿了突然性和隱蔽性。

面對這種情況,美軍航母的后撤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畢竟,在如此狹窄的空間內(nèi),既要應對胡塞武裝的遠程襲擾,又要確保航母的安全,確實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而且,胡塞武裝并不需要真正“擊沉”或“重創(chuàng)”美軍航母,只要通過小規(guī)模、高頻率的襲擾,就能讓航母打擊群時刻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從而達到消耗美軍戰(zhàn)力和士氣的目的。

其實,從這一系列反應來看,特朗普的這次軍事行動,不僅沒有震懾到對手,反而可能激發(fā)了對方更強烈的反抗意愿。

這不得不讓人對美國的中東政策產(chǎn)生質(zhì)疑:究竟是怎樣的決策失誤,才導致了如今的局面?

或許,我們可以從特朗普的執(zhí)政風格中找到一些線索。特朗普一直以強硬著稱,他的“美國優(yōu)先”原則在國際事務中屢次引發(fā)爭議。

但強硬并不等于明智,有時候,過度的強硬反而可能激化矛盾,讓局勢變得更加復雜。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美國在面對中東局勢的困境時,竟然選擇了向俄羅斯“求助”。

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外長魯比奧在空襲后第一時間致電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通報相關情況。

這種“求助式外交”無疑暴露了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的矮化趨勢。

想當年,特朗普競選時豪言壯志地喊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

然而,現(xiàn)實卻是他的執(zhí)政風格讓美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xiàn)越來越尷尬。

無論是對委內(nèi)瑞拉的制裁還是對伊朗的施壓,特朗普政府都顯得力不從心,缺乏章法。

特別是在中東問題上,美國似乎越來越依賴于低效的外交手段和象征性的軍事行動,而缺乏真正的戰(zhàn)略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