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法院報》3月19日7版
放棄德國優(yōu)渥的科研條件毅然回國,從萊茵河畔到粵港澳大灣區(qū),他懷揣科技報國理想,用十年時間實現“數字萬物”愿景,讓僑鄉(xiāng)文化遺產在數字世界重煥新生。
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五邑大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德(江門)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崔巖。
義無反顧的歸國之路
2007年,崔巖來到德國,開啟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求學之旅。當時,人工智能研究在歐洲已非?;馃?,初探人工智能的奧秘,就顛覆了崔巖傳統(tǒng)的認知。
而在導師眼中,這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頗有天賦,是重點培養(yǎng)的對象,未來一定會大有成就。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崔巖前往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攻讀博士研究生。從碩士到博士,崔巖目睹了科研成果產業(yè)化的蓬勃景象,深刻認識到“技術只有落地應用,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博士畢業(yè)后,作為導師最器重的學生之一,他本可以順理成章地留在歐洲頂尖實驗室,沿著既定的精英路徑成長為行業(yè)翹楚。可就在此時,這位青年學者卻作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選擇。
“我想回到中國,回到我的祖國去?!贝迬r向導師闡述了內心真實的想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迅速。國內正在大力發(fā)展技術,我也想為祖國發(fā)展出一份力。”
導師語重心長地告誡崔巖,如果他選擇留在德國發(fā)展,未來可能會成為技術領域的領頭人,但如果選擇回國,意味著他要放棄已經取得的成果,從頭再來。面對導師的勸解,崔巖卻絲毫沒有動搖。導師最終被崔巖的執(zhí)拗打動,同意了他“沖動的做法”。
“但我不覺得自己是沖動。我還年輕,想趁著年輕為自己的國家作貢獻,我想融入這個火熱的時代?!贝迬r說。

崔巖(前排左)與團隊成員溝通工作事宜
2014年,懷揣著理想,崔巖與三位伙伴一同回到了祖國?!耙换貋?,我們便馬不停蹄地參加了人社部舉辦的海外百名博士南粵行活動。在廣東考察時,我們真切感受到當地政府對人才的關心和重視,于是決定在這邊創(chuàng)業(yè)。”回想起當初的決定,崔巖依舊心潮澎湃。
2014年10月,崔巖帶領團隊創(chuàng)辦了四維時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6月,四維時代與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簽訂合作協(xié)議,共同支持建設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作為長期扎根于人工智能領域科研與應用的全國人大代表,崔巖始終密切關注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動態(tài)。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崔巖聚焦司法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提出了“關于利用人工智能推動司法高質量發(fā)展”的建議。
僑鄉(xiāng)遺產的數字化突圍
林立的碉樓建筑,歷經百年風雨,訴說著華僑先輩勇闖南洋的傳奇;蜿蜒的騎樓街景,跨越世紀滄桑,勾勒出僑鄉(xiāng)商脈的繁茂圖景……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文化瑰寶,如何在時代變遷中煥發(fā)新生?崔巖給出了答案:用數字孿生技術為文化遺產裝上“科技心臟”,以司法保護讓僑鄉(xiāng)文脈賡續(xù)永傳。
四維時代創(chuàng)辦之時,崔巖團隊并沒有跟風發(fā)展自動駕駛、3D打印、元宇宙等熱門項目,而是把目光放在了一個看似小眾的領域——文物數字化。

開平碉樓文化旅游區(qū)
“幾張圖、一卷畫就能身臨其境地還原歷史建筑,短短幾小時便可線上游遍歷史文化遺址?!贝迬r告訴記者,文化遺址的數字化保護是一項專業(yè)性極強、精度要求極高的工作,但在當時,由于技術的匱乏以及國外軟硬件技術的限制,國內這方面的數字化普及率并不高,市場上的主流三維空間技術成本又居高不下。為了不依賴進口設備,崔巖一手抓研發(fā),一手趕進度,帶領團隊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最終,四維時代研發(fā)出獨有的AI算法,構建出一套穩(wěn)定、高精度、低成本的三維重建方案。這套三維數字化掃描技術提供了一種高效率、高精度的精細化數字化采集路徑,在文化遺址基因庫的整合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通過數字孿生的核心技術,賦予光學相機新的能力,將二維圖像轉化為三維立體圖像,以實現‘數字萬物’?!贝迬r介紹說。
1902年,江門被辟為通商口岸后,長堤航運開始興盛,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沿街建成的長堤騎樓匯聚了中西元素,形成了獨特的“僑味”。
“華僑建筑不僅是磚石土木,更是連接海內外僑胞的精神紐帶?!?022年,崔巖帶領團隊來到江門長堤歷史文化街,通過微米級三維掃描技術,對每一棟騎樓進行精準建模。

江門長堤歷史文化街
但戶外數字化拍攝,絕非易事。每每有項目啟動,團隊成員便要離家數日,頂著時間緊迫、任務繁重、拍攝條件艱苦等諸多壓力,背負十幾斤重的裝備,徒步行走幾公里。為了不斷提升數字化采集的效率和精度,崔巖經常與團隊進行設備測試,確保每一次采集都能達到最佳效果。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崔巖團隊運用數字孿生技術,不僅完整記錄了建筑的結構特征、裝飾紋樣,更將華僑商人在此經營的歷史故事、往來書信等珍貴資料進行數字化存檔保護,利用數據對古街危房進行搶救性修復修繕。
如今,只需一臺手機,人們便能360°欣賞騎樓的精美雕花,還能通過AR技術“穿越”回上世紀初的商鋪場景。崔巖和他的團隊讓一座座歷史建筑都擁有了自己的“基因庫”,延續(xù)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
心系華僑權益保護
“涉僑文物不僅是僑文化的符號,更是海外華僑鄉(xiāng)愁記憶的載體。保護它們,就是守住僑胞的鄉(xiāng)愁,留住僑胞的‘根’?!贝迬r說,“我打心底里希望這些歷史文化資源不僅能給年輕人帶去知識,也能帶去先輩代代傳承的精神?!?/p>
為更有效地凝聚僑心、匯聚僑力、發(fā)揮僑智,吸引并動員廣大華僑華人積極參與祖國建設,崔巖和廣大海外僑胞、專家學者一起,多次呼吁制定華僑權益保護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華僑權益保護法被列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guī)劃第二類項目。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崔巖領銜提出《關于抓緊制定華僑權益保護法議案》,呼吁為華僑群體提供更全面的法律保護,激勵更多海外人才投身祖國建設。

江門法院聯(lián)合僑聯(lián)共同化解涉僑糾紛
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完善僑務工作機制,維護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合法權益,匯聚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創(chuàng)輝煌的強大力量。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亦強調,保護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歸僑僑眷合法權益。近些年來,崔巖深刻感受到國家對歸國人才的深切關懷與高度重視。在致力于文化傳承的同時,他始終心系華僑權益保護工作。
在調研江門市兩級法院時,崔巖對江門法院“法+僑”的創(chuàng)新做法印象深刻。他表示,近年來不少僑胞不遠萬里歸國尋根,耗時數年尋回當年的祖屋產權,自籌資金修繕百年碉樓、投入祠堂重建。希望江門法院進一步加強與僑務、自然資源等部門的協(xié)同對接和數據共享,暢通涉僑不動產登記確權綠色通道,通過司法確認、調解優(yōu)先等機制,依法保障僑胞權益,以法治之力守好僑胞的精神家園。
來源:人民法院報
排版:譚年安
編輯:古慧琳
審校:何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