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型演員”的出現(xiàn),讓那些只存在于書本和新聞里的偉人領袖,活在了銀幕上。
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古月、王鐵成,還有張克瑤、黃凱、丁笑宜等老一輩特型演員,為那個時代的觀眾締造了最鮮活動人的偉人形象。

借著日前孫中山先生去世100周年的契機,我們來聊一聊他的特型演員們。
這其中有人的表演備受贊譽,但也有因各種因素引發(fā)爭議的失敗案例。
不知道以下幾位飾演中山先生的演員里,哪一位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08、邱心志
邱心志是中國臺灣的演員,90年代就來到內地發(fā)展,儒雅俊秀的氣質也讓他在影視圈頗受青睞。
他出演的《花姑子》《新還珠格格》等劇是不少90后觀眾,也為他積攢了不少人氣。
這樣一位顏值和實力兼?zhèn)涞难輪T,在電影《第一大總統(tǒng)》中飾演的孫中山卻引發(fā)了不少爭議。

和以往的影視作品相比,邱心志飾演的這一版本更凸顯人物的浪漫和深情,海邊和宋慶齡的定情戲更是讓人看到一個羅曼蒂克的孫中山。
邱心志的表演不能說沒有用心,幾場哭戲的情緒拿捏得相當到位,以至于入戲太深把雙眼都哭腫了。
但整體來看邱心志的演繹儒雅有余,魄力和氣場不足,片中的中山先生更像是一個情圣而非革命者。

對于孫中山形象的顛覆讓觀眾難以代入其中,再加上故事編排太過粗糙,4.8的評分足以說明影片在選角和劇本上的不得人心。
07、劉小鋒
在電視劇《中國1921》中,從未嘗試過歷史偉人角色的劉小鋒飾演孫中山,用他的話說就是“圓了自己想要出演偉人的夢”。
之所以得到出演孫中山的機會,是劉小鋒在拍攝另一部戲時,導演無意中發(fā)現(xiàn)劉小鋒的側面和孫中山有些相似。

導演的話讓劉小鋒產生了飾演孫中山的想法,之后他便接下《中國1921》,并為角色進行了大量準備工作。
除了在妝造上下功夫,劉小鋒更是抓住了那一時期孫中山的身心狀態(tài),著重突出人物的滄桑感和沉淀感。
扮相上雖然略顯蒼老,但在神韻上演出了中山先生憂國憂民、疲憊卻神采依舊的狀態(tài),也成為劉小鋒表演的加分項。

劉小鋒并非特型演員出身,觀眾最熟悉的無疑是他在諜戰(zhàn)劇中飾演的各類反派角色,此次出演孫中山也證明了他在其他賽道的表現(xiàn)依舊“抗打”。
可惜的是,劉小鋒在劇中登場的機會不多,礙于篇幅原因對孫中山的呈現(xiàn)中規(guī)中矩,沒能給觀眾留下太深印象。
06、孫道臨
對于孫道臨的名字,相信老一輩的觀眾都不會陌生。
《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李俠,《早春二月》的蕭澗秋,《渡江偵察記》的李連長,每一個角色都曾在觀眾心里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除了表演上的極高造詣,孫道臨也是上譯廠的“初代配音大神”,像《王子復仇記》《哈姆雷特》等早期譯制片的男主角,都是孫道臨配音。

1986年,孫道臨在自己導演的電影《非常大總統(tǒng)》中飾演孫中山,故事背景取材于軍閥割據的1921年,孫中山準備舉兵北伐,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的歷史。
外形上來說,孫道臨在妝造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從五官到須發(fā)幾乎做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但逼真的特效化妝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物面部表情的呈現(xiàn),尤其是面部微表情的表達,這也成為本片的一大遺憾。

但孫道臨通過精致的特效化妝去貼近歷史人物面貌的嘗試,對于之后特型演員的表演提供了經驗的借鑒。
05、趙文瑄
文藝片出身的趙文瑄,絕對屬于老天爺賞飯吃的天賦型演員。
從李安導演的御用男主角,到《紅玫瑰白玫瑰》里的風流浪子,特別是《大明宮詞》里的薛紹,揭開面具的那一刻讓多少觀眾芳心萌動。
正是這種俊朗瀟灑的氣質,趙文瑄被張婉婷導演看中,在1997年的電影《宋家皇朝》中受邀出演了孫中山一角。

從外形看,趙文瑄和孫中山并無太多相似之處,因此劇組特地請來北影廠的“國寶”造型師王希鐘為趙文瑄做特效化妝。
巧合的是,趙文瑄的父親正是研究孫中山的專家,開拍前他把父親的著作和文章進行研讀,仔細揣摩人物在不同時期應有的狀態(tài)。
有王希鐘出神入化的妝造,再加上趙文瑄對孫先生由皮入骨的研究,最終在片中呈現(xiàn)出一位風度翩翩,有情有義的革命先驅形象。
之后在王希鐘的推薦下,他在央視大劇《孫中山》里再度出演孫中山。


和電影不同,電視劇從1895年講起橫跨三十年時間,涵蓋孫中山從青年到中年的各個階段,對趙文瑄是不小的考驗。
但趙文瑄敏銳地抓住“目能傳情”這一點,在他看來,無論演什么年齡,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是演好中山先生的關鍵。
至今為止,趙文瑄已經五次出演孫中山,戲外的他也被孫先生的事跡和理念深深影響,多次參與社會福利事業(yè),為宋慶齡基金會進行捐助。
04、石維堅
1983年的電影《秋瑾》,是孫中山的形象第一次出現(xiàn)在大銀幕。
飾演孫中山的演員石維堅是中央實驗話劇院的演員,在出演本片之前,他已經憑借《天云山傳奇》里的羅群已經被大眾熟悉。
《秋瑾》中的孫中山先生戲份不多,但敬業(yè)的石維堅仍然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

每天早上5點多,他都會到北海公園找個僻靜的角落,練習孫中山的眼神、動作、坐姿,每個細節(jié)都要來回琢磨很多遍。
他還注意到,孫中山在各種照片里腰背一直挺得很直,他從相關人士那里了解到孫先生無論是正式還是私人場合,一直都會保持這種端坐的姿態(tài)。
像這種微小的生活細節(jié),石維堅都會牢記在心,經過反復練習后融入到表演中。
最終他在《秋瑾》中締造出一個沉穩(wěn),心懷家國大義的孫先生形象,滿足了觀眾對中山先生的想象。

除了在電影中,石維堅還在話劇《孫中山倫敦蒙難記》中飾演孫中山,這也是孫中山先生在話劇舞臺的第一次亮相。
2024年,89歲的石維堅去世,作為孫中山大銀幕第一人的他,將會被觀眾和影史永遠銘記。
03、盧奇
很多觀眾并不清楚,在出演鄧小平之前,盧奇曾也曾擔任過孫中山先生的特型演員。

1986年,電影《孫中山與宋慶齡》選拔演員,導演組聽說四川人藝有個演員叫盧奇,長得挺像孫中山,于是邀請他來試鏡。
來到現(xiàn)場后,盧奇只是簡單地畫了畫眉毛,粘上胡子,就已經達到和孫中山非常相像的程度。
表演經驗豐富的盧奇深知,想把這個已經在觀眾心里“定型”的歷史人物演好,不是僅靠外表像就可以實現(xiàn)。

在“形似”之外,最難的是從舉手投足和神色表情上,詮釋出那種自然流露的偉人氣質。
電影開拍前,盧奇翻閱了手頭能找到的孫中山的所有傳記,又在各類影音資料中揣摩感悟,讓自己一點點接近心目中的人物形象。

之后盧奇又在《日出東方》《開天辟地》等作品中飾演孫中山,因為飾演的孫中山太深入人心,甚至差點錯過鄧小平的角色。
02、劉文治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孫中山先生開始集中出現(xiàn)在各大電影中,而這部《孫中山》是第一部正兒八經講孫中山生平的傳記片。
導演丁蔭楠大膽啟用了活躍在話劇舞臺的劉文治,此前他沒有特型演員的經驗,出演的電影也不多,選擇這樣一位觀眾不熟悉的演員無疑是有風險的。
但當王希鐘給他化完妝,戴上巴拿馬帽的那一刻,在場所有人都認定:孫中山必須讓這小子來演!

角色準備階段,丁蔭楠給劉文治拿來大量資料,甚至從香港和澳門找了資料專程送過來。
每天劉文治拿著資料一點點研讀,特別是孫中山的工作細節(jié)和生活細節(jié),他一遍又一遍地看,把這些細節(jié)刻在腦子里。
在羅浮山拍外景戲時,盡管天氣寒冷,他仍堅持每天游泳兩小時,力求保持孫先生的體型不變。
劉文治的辛苦付出也得到了回報,《孫中山》上映后博得業(yè)內外的一片喝彩,劉文治更是順勢拿下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

如今84歲的劉文治仍然沒有淡出影視圈,2021年他還在《覺醒年代》中飾演了大總統(tǒng)徐世昌,表演功力依舊不可小覷。
01、馬少驊
馬少驊和盧奇的經歷有著驚人的相似,他的特型道路也是從飾演孫中山開始,后來又演繹了形神兼?zhèn)涞泥嚬蜗蟆?/p>
1983年,電視劇《李大釗》籌拍,導演陳燕民聽人說有個演員叫馬少驊,演孫中山特別像,陳燕民看過照片后也驚呼“太像了”。
還記得在某個訪談節(jié)目中,主持人將孫中山和馬少驊的扮相進行對比,照片中的兩人相似度極高。
馬少驊也提到,因為和孫先生長得太像,拍戲時甚至有人問他和孫中山有沒有血緣關系。

但對馬少驊來說,他所追求的不是“像”而是力求“是”,讓自己成為角色本身。
飾演孫中山的二十多年里,他幾乎通讀了關于孫中山生平的所有著作,琢磨中山先生的思想,從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上還原人物有血有肉的一面。
馬少驊追求的是演出偉人的真實感和生活性,既有“動如獅”的激情澎湃,也有“靜如兔”的沉穩(wěn)安定。

就像馬少驊說的,要把人物的語言融入到自己的思想里,不能只是裝腔作勢,只有這樣觀眾才會覺得這是孫中山,而不是馬少驊。
對于人物獨到而深入的理解,也讓馬少驊扮演的孫中山得到觀眾的一致認可,可以說做到了角色與自我的合二為一。
以上幾位飾演孫中山的演員,盡管觀眾們對他們的評價褒貶不一,但都演出了自己的風格特色。

向所有認真雕琢角色的特型演員致敬,希望新一代的特型演員能早日扛過大旗,締造出更豐富飽滿的偉人形象?。ㄗ模浩てのr)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