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燃竹君,懇請“關注”,共談歷史風云
1859年6月爆發(fā)的馬讓塔戰(zhàn)役,可以說是改變19世紀中葉,歐洲權力格局的一場大戰(zhàn)。
在此之前,歐洲大陸上的強國,都是什么情況呢?
英國因為不是今天的主題,所以我們先放一邊,只單獨說一句,它一面在搞平衡戰(zhàn)略,一面趁著歐洲幾大強國的沒落,正在海外鯨吞殖民地。
比如那時的英國,剛剛用鴉片打破了清朝的國門。

至于西班牙,這個曾經(jīng)的歐洲大國,雖然完成了統(tǒng)一,但由于受到之前拿破侖時代法國大革命的沖擊,失去了大量的殖民地,它在歐洲的威望一落千丈。
更糟糕的是,將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統(tǒng)一的君主伊莎貝拉,雖然功不可沒,但其本人生活腐化,對國家的亂狀幾乎沒怎么操心。
國內矛盾重重,她不僅無力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甚至本國的決策,有時還得看英法兩國的臉色行事。

一直與西班牙王室有所勾連的奧地利,情況更是慘的一批。
1835年,帝國迎來了一個特殊的皇帝:腦積水+精神病->愚蠢和無能的斐迪南一世。
他當皇帝,就是個擺設,權力都在攝政委員會的手中。
這幾人名為攝政,實為亂權,搞得整個奧地利王國烏煙瘴氣,以至于1848年大批反對者圍攻了皇宮,這些愚蠢的皇帝被攆下皇位。
此時接替他皇位的,是自己的侄子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但他真能給風雨飄搖中的帝國,帶來生機嗎?
確切來說,不能。
要說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沒點本事,也不是。

這人的確有點本事,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還一度打敗了正在崛起的普魯士,逼迫普魯士,承認自己德意志聯(lián)邦宗主國的地位。
但問題是,他雖然有點能力,能力也沒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強。
當年扶他上位的有一個首相施瓦岑貝格,但是這個首相一直推崇強權政治,當年打敗普魯士就有這個首相一半的功勞。
不過可惜的是,這位首相一直在國內推行強權政治導致,民眾被壓抑太狠,以至于出了大批的反對聲音。
他在的時候,或許大家還害怕約瑟夫一世,但是他不在了,約瑟夫變成了一只瘸腿的皇帝。
但此時的約瑟夫,并不知道的是整個帝國的欣欣向榮,并不是他的能力制造出來的,而是因為這位首相,為他擋風擋雨。
施瓦岑貝格去世后,約瑟夫一世竟然做了一個愚蠢的決定,那便是廢除首相,他一個人將整個國家的大權獨攬在手中。

本來他做皇帝政治能力就不行,現(xiàn)在居然要把全國的政治歸于他一人,政府當中的反對派他有控制不住,國家只會越來越亂?
如果說政治能力不行,要靠著皇帝的威望,他的帝國或許還能維持一段時間,但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呢?
軍事能力也不行!
馬讓塔戰(zhàn)役,他的將領,打仗打的一塌糊涂,他這個皇帝竟然想親自上陣,沒想到還是打不過人家“撒法聯(lián)軍”。
倒不是法國和撒丁王國的軍隊有多強,只不過是奧地利的軍隊太爛而已。
此戰(zhàn)之后,約瑟夫一時不僅失去了大片原來控制的領土,更失去了在國內的威望。
如果一個皇帝軍事和政治能力都相當?shù)拖碌脑?,在遇到極強的對手很有可能,那就是要啞巴吃黃連,把種種暗虧一個接一個地下來,而且自己還打掉牙齒往肚里咽,不能咽也得咽下去。

如果說整個歐洲的戰(zhàn)略家,沒幾個能撐得起臺面,但撒丁王國的首相加富爾,絕對是歐洲大陸的佼佼者。
他是一個非常睿智而且有野心的人,約瑟夫一世敗給他,一點都不冤。
加富爾本身就是出身于貴族之家,雖然少年叛逆,但是他并沒有因為叛逆英年早逝,反而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不少歷練。
從少年時代到他成年,他的人生經(jīng)歷了很多次跌宕起伏的波折,但是這些經(jīng)歷,都勢必成為他未來成功的養(yǎng)料。
比如,他學到了很多關于農(nóng)業(yè)、商業(yè)運行的基礎邏輯,
再比如,他長了很多見識,有很多關于社會改革的想法。
等到他主政撒丁王國的經(jīng)濟的時候,他提出了自由貿易的方針,飽受某幾個大國的好評。
因為貿易往來順暢,薩丁王國的經(jīng)濟實力一日千里。
而他在國內又通過比較柔性的施政方針,討好了不少鬧事的反對者,國內的反對之聲少了,自然經(jīng)濟發(fā)展的環(huán)境就好了。
經(jīng)濟發(fā)展的環(huán)境好了,撒丁王國的軍事實力便也上來了。

而通過他多年的判斷,他也認識到了撒丁王國最大的敵人-奧地利,此時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便通過激怒對方的方式,引誘奧地利對撒丁王國出兵。
等到雙方交戰(zhàn),他的機會便來了。
只要打敗了奧地利,北部的意大利地區(qū)便將擁有統(tǒng)一的機會。
當然,以撒丁王國的彈丸之地,想要硬抗奧地利的軍隊,恐怕還有所不及。
但是聰明如他,加富爾又怎么沒有想到,拉攏大國來共同對抗奧地利呢?
他清楚地記得,如今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是一個虛榮心很盛的人,憑著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定會讓此人跟自己一起把奧地利胖揍一頓。
到時候只要自己對法國的態(tài)度好一點,從奧地利手中搶回大批的意大利領土,便順理成章了。
當然想法雖好,人家拿破侖三世也不是沒有小九九。
在馬讓塔戰(zhàn)役和稍后索爾費里諾戰(zhàn)役之后,拿破侖三世竟然偷偷和奧地利議和,這便給了奧地利喘息的機會。
撒丁王國在法國的壓力下,不得不把剛得手的威尼西亞,重新還給了奧地利。

當然撒丁王國此次也并非沒有所得,他至少拿回了倫巴第地區(qū)地區(qū),這極大地充實了意大利王國的版圖。
最關鍵的是,此次戰(zhàn)爭之后,意大利的民族主義呼聲高漲。
后來,意大利青年加里波第,憑著一腔熱血,率領一大批志愿軍,竟然統(tǒng)一了南意大利,而且主動將權力交給了撒丁王國,完成了意大利的統(tǒng)一。
當然拿破侖三世之所以背后搞鬼,咱們不用猜也知道,他擔心意大利在拿回威尼西亞之后,領土面積大為擴張會威脅到了法國的地位。
不可否認,的確存在這種情況。
他希望奧地利能夠防住意大利的擴張。
但是這難免有顧此失彼之嫌,因為真正強大的,不是已經(jīng)腐朽了的奧地利,也不是剛剛出生的意大利王國,而是已經(jīng)枕戈待旦了很久的普魯士。
因為此時的普魯士,他的皇帝是從拿破侖時代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威廉一世,他明白當一個國家,太過衰弱是什么結局?
而恰恰,他又遇到了一個當世英杰,這人就是后來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二人君臣琴瑟和鳴,譜寫了一篇德國改革的新篇章,而在他們的改革之下,普魯士日漸強大,但相比之下,它的鄰居奧地利和法國,卻在走下坡路。
等到普魯士汲取到足夠的實力之后,這兩個國家都將是德意志崛起的墊腳石。
為什么普魯士在跟奧地利和法國作戰(zhàn)的過程中,幾乎是摧枯拉朽的勝利?
其實這倒并不是普魯士的軍隊戰(zhàn)力有多強。
而是對手們的高層決策者,實力太弱而已。
不管是拿破侖三世,再或者約瑟夫一世,他們二人若是出生在盛世,或許還是一個太平皇帝,但如果在戰(zhàn)爭年代,他們只能淪為別人刷經(jīng)驗的跳板而已。
可惜的是,意大利在加福爾離任之后,也沒有太多出色的領軍人物,雖然意大利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但事實上卻在歐洲沒有發(fā)揮太多的影響力,更別提在世界歷史上能有什么作為了?
相逢是緣,莫忘【關注】精彩續(xù)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