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xiàn)在的飲食非常豐富,就菜而言,漢族有八大菜系,少數(shù)民族有烤全羊,手抓飯等地方風(fēng)味。
那么是從一開始,我們的飲食就有如此多花樣呢?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們各個時期的祖先吃什么?怎么吃?
先秦時期(商周)。
主食,以五谷為主。關(guān)于五谷,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黍、稷、麥、菽、麻;還有一種說法是黍、稷、麥、菽、麻。兩者的區(qū)別是一種有稻無麻,另一種有麻無稻。我認(rèn)為這是一個時間點的問題,在夏商和西周初年,中原文明還沒有拓展到長江流域,所以有麻無稻,到了西周分封之后,稻的種植拓展到了黃河流域,取代了麻的地位。
在“五谷”中,又以稷最為重要,稷就是粟,俗名小米。我們從“社稷”這個詞就可以看出稷在糧食作物中的地位,“社”指的是土地神,而“稷””指的谷神。稷,作為一種奉上神壇祭祀的作物,在北方的主食中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從先秦一直到宋朝,朝廷收取的田稅,一直都是以稷(粟)為主。
黍(shǔ) ,即黃米。黍的口感稍差,主要是用來釀酒。
麥,是從西亞傳過來的一種作物,當(dāng)做主食要到唐朝了。春秋時期已經(jīng)有了大規(guī)模種植了,如《詩經(jīng)》里面寫道: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但因為當(dāng)時還沒有后來的研磨技術(shù),小麥只能煮熟了后整顆吃,很難下口,所以無法取代稷(粟)的地位。
菽,大豆,我國原產(chǎn)農(nóng)作物。在先秦時期,豆腐等豆制品還發(fā)明,豆子也是煮熟整顆吞下去,口感實在不佳,所以也沒有成為主要口糧。
麻,主要是麻籽榨油。稻,南方的主食。
除了主食,人們還吃肉類和蔬菜。
先秦時期,野生動物遍地走,因此野味是人們的重要的飲食來源。
上至周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田獵(打獵)。打獵不僅是一種娛樂,還是一種重要生產(chǎn)活動。我們來看《詩經(jīng)》里描寫周天子打獵的詩句:“既張我弓,既挾我矢。發(fā)彼小豝,殪此大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周天子張弓搭箭,一箭射中了一頭豬(小豝),再一箭射中了一頭野牛(大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逸周書》記錄了周武王率領(lǐng)諸侯們出獵的情形,我們來看看收獲多少獵物:“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貓二,糜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羆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麋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p>
粗略算一下,不算野雞,野兔等小動物,這次打獵收獲的大型肉食動物有一百萬斤以上,這收獲夠豐厚吧,怎么才能吃得完呢?
除了打獵以外,人們也開始養(yǎng)殖牛羊豬等家畜和家禽。
魚蝦類,如蚌、哈喇、龜、蟹等也納入了人們吃食的范圍。
我們再來說說,商周時期的蔬菜。
人們最開始并不需要種蔬菜,人少地多,自然環(huán)境保護(hù)的又好,野菜遍地都是,哪用種菜來吃?后來因為城市發(fā)展了,人口聚集了,才出現(xiàn)人工種植的素菜。
當(dāng)時人們吃的蔬菜有:葵(冬寒菜)、藿(豆葉)、瓜、瓠、菽、韭、蔥、薤、蒜、葵、蔓菁、菱、荷、芹、筍、姜等。
說完了主食、肉食和蔬菜,該說說怎么烹飪了。
把食材做成熟食,主要以蒸(甑)、煮(鼎)、烤(燔)等方法為主,炒菜肯定是沒有的,因為當(dāng)時還沒有鐵鍋。
那時候的調(diào)味品有哪些?用鹽來提供咸味,用梅子來增加酸味,用茱萸來提供辣味。至于甜味,當(dāng)時的人們已經(jīng)會熬制飴(麥芽糖)。
但是人們是怎么用餐的?肯定不是圍在一起吃,實行的分餐制,每人面前擺著一堆食物,各吃各的。
周朝的禮儀特別多,等級秩序很森嚴(yán),周天子用九鼎八簋九俎二十六豆,諸侯七鼎六簋七俎十六豆,大夫五鼎四簋五俎八或六豆,士三鼎二簋三俎,而一般百姓則嚴(yán)禁用鼎。
《國語·楚語下》載:“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太牢;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p>
諸侯可以吃牛肉,普通老百姓只能吃蔬菜,連肉都沒得吃,祭祀的時候才有魚吃。
不過,先秦時期的食物,吃來吃去也就那幾樣,確實沒什么好吃的,唯一可以說的就是都是原生態(tài)的食物。
激情關(guān)注本公眾號,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