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某舍有個網(wǎng)紅欄目,叫做《潮語寫有字》。然而,較起真來,還有確實有不少字幾乎不能寫出來,究其原因,原來是外來語!潮州話要么古語,要么外語。原來這么有文化淵源。
我先講個親自經(jīng)歷的故事給你聽聽,免得你覺得老是講文字忒沒勁。

有一年,去巴厘島度假,一家人包了一輛車去看玻璃教堂。孩子說渴,我一邊把水杯遞給她一邊用潮州話說:“你掂掂無食水”(意思是說你老是不喝水,掂掂意思是一直,總是)。此后,我就發(fā)現(xiàn)原本一路不停地介紹沿途風光的司機索性緘口不言了。我這才醒悟過來,剛才說“掂掂”兩個字的時候,司機有所反應,他以為我嫌他話太多,太吵鬧,索性閉嘴不說。因為“掂掂”諧音印尼語的“diam diam”, 意思是“安靜”、“別出聲”。真是好笑的誤會。
潮州話中,有不少外來語借詞,大都是華僑“過番”帶過來的。有英語、泰語、越南語、馬來語(印尼語)甚至菲律賓語……這也造成了我們經(jīng)常困惑,嘴里的一些潮州話沒法寫出我們認為應該規(guī)范且有出處的漢字來的原因。
潮州話的“掂掂”(音)就是來自印尼馬來語的“ diam diam”, 表示安靜,不作聲。當?shù)赜谐烧Z說“Diam diam ubi berisi”, 原意是“紅薯無聲,碩果累累”,形容不聲不吭的人,成績斐然?;蛘叩驼{(diào)的人,家里有礦(有錢)。植入潮州話以后,“diam diam”又延伸為文靜的意思。比如我們說“妹仔個人掂掂好惜絕”。意為“小妹妹很文靜可愛”。同時,又演變?yōu)橐恢薄⒖偸堑囊馑?。比如:“孥仔掂掂欲迌,唔好讀書“,意思是“小朋友總是想出去玩,不想讀書”。

粗略歸納一下,潮州話中馬來語(印尼語)借詞大概有如下這些:
一、動詞類
1 Suka ,潮州話讀音:舒甲,也有人寫成需甲,反正都是譯音。suka 本意為喜歡,比如:“青盲擎手電,在人舒甲”(意為:盲人打手電筒,只要他喜歡。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但隨著語境的變化,在潮州話中更多是用以表達“寧愿、情愿”的意思。
比如說:“你掂掂叫我行這條路,我舒甲行對別塊去”。意為“你總是叫我走這條路,我寧愿另辟蹊徑”。
“你愛食粿條,我舒甲食做云吞餃”,意思是“你吃粿條,我更喜歡吃餛飩”。
2 tolong (潮語讀音:多?。┍疽馐峭?,助力的意思,也有幫助,或者在祈使句中用作“請幫助“的意思。潮州老人有時會說:”多隆你行開啦“。表示不耐煩,請人走遠點。
又如:”多隆,相護一下“,意為“請搭把手”、“請幫幫忙”。現(xiàn)在的年輕人基本沒人說“多隆”了。
3 menengok 發(fā)呆發(fā)傻,潮語取其后一半,說某人呆呆的,就說ngok ngok。
4 kanak kanak , anak 是小孩的意思,kanak-kanak 意思是孩子氣,表示單純,傻,潮語取其部分,說某人nak nak ,就是說他傻傻,不懂事理。
5 gila 意為瘋、癡呆、精神不正常,潮語取其前半部分gi 為“癡”。如:“免理伊,個物個癡個!”(意為:別理他,他這個人是傻子)。
6 kalah 原意為失誤、失敗、又有失手、掉落的意思,潮州話掉東西就是說“旮落”。如“樹頂?shù)拈蠙祜L一下吹就旮落”(樹上的橄欖風一吹就掉落下來)。
7 salah 意為錯誤,潮州俗語巧妙的把兩個音節(jié)分開,變成sa (沙)和 lah(拉)。比如說:“無沙無拉乞伊罵”(沒犯什么錯,卻被人家罵)?!盁o沙無拉,二人冤家嘮債”(無緣無故,兩個人吵起架來)。
8 tidur 意為睡覺,后延伸出性行為。民間潮語就有 “滴剟” 這個說法。已故的潮汕著名民間藝人陳世文講古,講到西門慶勾搭潘金蓮時就說過:“二人唏唿噓述,收了就落去滴剟”(兩人勾勾搭搭,就寬衣解帶,行盡云雨之事)。潮州民間也有粗話云:“相肏喋剟,大卵火述(shoot)”。兒童不宜,此處略去三百二十一個字。
9 mata 潮語直接譯音為“瑪?shù)?,表示“逮捕”、“抓起來”、“拘留”的意思。其實,mata這個詞在馬來(印尼)語中的原意是“眼睛”,屬于名詞。mata-mata 本應該是眼睛的復數(shù),表示很多眼睛,但卻演變?yōu)椤岸⑸艺?、密探、便衣”等意。所以潮汕華僑把被人盯梢最后被抓起來的事說成“乞人瑪?shù)保衷瓉淼拿~變?yōu)閯釉~。
10 cium 接吻、親吻。潮州話說“個孥仔生來過趣味,是是甲伊cium一下”,意思為:“這小孩長得很可愛,趕緊親他一下”。又如民間說書人:“二人一見傾心,诐久徙相cium”( 兩個人一見鐘情,談著談著就么么噠接吻了)。
11 diam diam :潮語音為“掂掂”。由形容詞安靜變?yōu)閯釉~:保持安靜。
二、名詞類
1 sate,直接譯音:“沙茶”(潮州話),或者“沙嗲”(普通話)。沙茶原意是指烤肉,烤串,因其醬料(花生、芝麻、海鮮、肉、蒜末、香料、糖、醬油等混合而成)很香,適合做干撈面、干撈粿條,炒牛肉芥藍,蘸牛肉丸,故潮汕華僑將其引進到家鄉(xiāng)。后來,人們在口頭語中索性把沙茶醬的醬字去掉,直接叫沙茶。
2 kari,直接音譯“咖喱”。一種調(diào)味香料。
3 kaki 意為“腳”,潮語半音譯半意譯,叫做“腳砌”,但移入潮語之后,一律專用在動物身上,特別是帶蹄子的動物,如豬蹄、豬腳叫“豬腳砌”。潮語中,沒有人稱人類的腳為“腳砌”,除非是罵人。
4 lima kaki:五腳砌 ,lima 為“五”,kaki (譯音:腳砌)為腳,實際是英語“foot”、復數(shù)為“feet”,既是腳的意思,又是英尺的意思。東南亞的臨街商鋪,按照英制要求,必須留出五英尺的走廊,走廊方便行人避雨和防嗮。英語叫five feet way, 廣州話叫“騎樓”,以前的廣州中山路,基本保持著這種建筑風格。
5 ayan:阿鉛(鐵線、鐵絲)。
6 roti:羅滴(面上點綴著糖尖的小餅干)
7 kentang:潮州話叫“干筒”,就是土豆、馬鈴薯。又因為馬來印尼一代曾為荷蘭殖民地(荷屬東印度公司),所以潮語又叫荷蘭薯。豌豆也稱荷蘭豆,而水泥卻被潮人稱為“紅毛灰”,大概是因為荷蘭人的頭發(fā)多為褐紅色罷了。
8 tongkat :潮人直接音譯為“動角 ”,意為手杖、文明棍。有人翻譯成拐杖,其實不準確,傷兵拄在腋下的那種拐杖,是不能稱為“動角”的。
9 rambutan:紅毛丹,rambut 意為頭發(fā),tan 直接音譯為丹。因為水果外觀為紅色,加上南洋為荷蘭殖民地,荷蘭人頭發(fā)多為褐紅色,故稱“紅毛丹”。
10 lemken:林檎(音譯),一種熱帶水果。
11 kacang tanah: 花生,潮州意譯為“地豆”。馬來語(印尼語)習慣于定語后置,kacang 為“豆”,tanah 為“土、土地”。所以花生在潮語中被意譯稱為“地豆”。據(jù)資料記載,花生應該是在公元1530年(明朝)傳入我國的,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引發(fā)了歐洲人對這塊所謂“新大陸”的注意。在美洲成功殖民后,16世紀后期西班牙人進而在南亞的菲律賓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農(nóng)作物開始傳入菲律賓,再由菲律賓傳到南洋各地,并進一步傳到中國。
12 bau ,原意是味道,后延伸為發(fā)味、發(fā)餿、發(fā)臭的意思。潮州老華僑直接挪用其發(fā)音為“卯羽”。有些有南洋華僑關系的老人還偶爾說到,但現(xiàn)在的年輕人幾乎沒人說了。
13 sari 潮語直接音譯為“沙籬”,一種鍍鋅的薄鐵片。
14 duit 【鐳】[1ui1]:本義為荷蘭小銅板,后來泛指錢,比“錢”常用。如“衫袋無鐳”(口袋沒錢)、“賺無鐳”(掙不到錢)。
15 kecoa : 曱甴(蟑螂)。
16 Kopi: 龜?。Х龋?/p>
文化的交流總是相向而行的,那么語言的借詞也是雙向的。馬來語(印尼語)中的潮州話借詞也不少。比如:
一、食物、生活用品類:
1 茶:teh。
2 粿:kue ( 點心、糕點)
3 面(面條):mi
4 肉(月):bak (閩南、潮州老一輩有時將肉讀為月【b?k】。古時我國西北游牧民族大月氏,很多人以訛傳訛,把中間的月字讀成月亮的月【yue】,其實就應該讀成大【b?k】支)。
5 肉面:bakmi
6 肉丸:bakso(閩南語:肉挲)
7 肉粽:bakcang
8 肉餅:bakpia
9 肉包:bakpau, 或 bakpao
10 春餅:lumpia
11 麥方:bepang(用麥子和糖壓出來的甜食)
12 米粉:bihun
13 豆芽:tage
14 豆腐:tahu
15 韭菜:Lucia
16 荔枝:leci
17 青草(涼水):cincao
18 瓜子:kuaci
19 茶壺:tehkoh
20 紅泥火炭爐:anglo (紅爐)
21 算盤:sempoa
22 膏藥:goyok
23 金:Jim
24 玉: giok
25 盒:hap
26 面布:bimpo(洗臉用的毛巾)
27 舢板:sampan, 船仔:cunya (小船 )
二、稱謂類
28 奶奶:nenek
29 父親:ayah (阿爺,中國古代尤其魏晉唐都有將父親叫阿爺?shù)淖龇?,有《木蘭辭》為證:“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至今我國北方稱父子倆,仍然有爺倆之說)。
30 母親:ibu (伊母)
31 阿伯:apek, pak
32 阿姐:acid
33 阿哥:akeo
34 哥哥:kakak
35 阿弟:adik
36 娘仔:nyonya
37 妗 engkim
38 哥:engko(h)
39 嫂子:engso
40 陶家(老板,財主):taoke(潮語“陶家”一詞要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越國名相范蠡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后,預感到越王將有誅殺忠臣良將之念,遂功成身退,攜西施隱于江湖,化名陶朱(人稱陶朱公)到處游蕩經(jīng)商,終成豪富,所以有“五湖寄跡陶公業(yè),四海交游晏子風”之詩句。相對于儒家、墨家、道家、兵家,人們遂將生意人、老板稱為“陶家”。有不少人寫成“頭家”,那是因為不了解這段掌故)。
41 華僑:huakio
三、地名、場所類:
42 中國:Tiongkok
43 中華:Tionghua
44 唐山:Tongsan
45 公司:gongs
46 欄桿:lankan
47 樓頂:loteng
48 公館:kongkoan
四、行為類
49 成交:Cengkau
50 結(jié)婚( 交寅):kahwin
51 無情:boceng
52 插鐳:calui ( 插,特指用鏟子或者簸箕鏟取粒裝的物件。鐳,指銅幣。故插鐳是指巧取豪奪、貪污受賄。比如潮州老人批評年輕人浪費錢,就會說:“你個插著啊是抔著?使錢一回照梟橫?” 抔,原意是兩手合捧取。梟橫,意為狠。此句的意思是:你究竟是發(fā)了什么橫財,花錢這么大手大腳的?)
53 功夫(武術):gungfu
54 拳頭(特指拳術):kuntau。打拳:main kuntau
五、風俗節(jié)日類
55 紅包:angpau
56 恭喜發(fā)財:kiongheefacai
57 元宵節(jié):capgomeh(十五夜,元宵節(jié))
58 清明節(jié):Cengbeng(清明)
59 端午節(jié):Pecun(諧音:泊船)
60 農(nóng)歷:imleh (陰歷)
還有其他一些借詞,未能盡收此文。至于其他外語,如英語、法語、泰語、他加祿、柬語、辛伽羅語乃至阿拉伯語,都或多或少存在著雙向的借詞。余侯收錄整理,以饗讀者。
寫到這里,也許有朋友會問,咱又不搞語言學研究,花時間和心機寫這樣的文章有何意義?呵呵,當然有了,我是想讓您知道,潮州話要么古漢語,要么是外語,既古典,又新潮,既傳統(tǒng),又開放。自古以來潮州人在“海上絲路”上,不僅活躍了各地的貿(mào)易和經(jīng)濟,還用語言留下了多少的文化印記,帶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雙向發(fā)展。記不清是哪位學者說過:“潮州放在中國的范圍顯得渺小,若是放到全球范圍的語境,就會變得很強大”。你說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