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是香港與臺灣樂壇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井噴”。
香港有陳奕迅、李克勤,臺灣有陶喆、周杰倫。
無數(shù)80、90后心目中的“天王”、“天后”誕生于此。
群星閃耀,熠熠生輝。
1999年,大器晚成的迪克牛仔發(fā)行專輯《忘記我還是忘記他》,其中《三萬英尺》火遍兩岸三地,受到無數(shù)樂迷的追捧。
隨后2007年,他演唱電視劇《落地,請開手機》的主題曲《放手去愛》,再次升溫成為整個華語樂壇的標桿性的人物。

那時候,大街小巷、每家每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迪克牛仔”的名字。
晚會、演唱會、大小商演,令他應接不暇。
總而言之,就是火透了。
可好景不長,隨著網絡時代的飛快發(fā)展,熱度來的快,消散的也快。
雖然2010年往后,迪克牛仔一直不間斷的發(fā)行新作品,但已經很難超越從前的經典,漸漸淡出大眾視野。
不久之前,我在刷微博時,有歌迷開始懷念起當年的盛況,并且直接艾特他:
“他為什么不見了?”

出乎意料的是,一直以來以低調著稱的他竟然還回復了這位歌迷:
“我比較不喜歡上歌唱比賽的節(jié)目,我就是我,比什么紅呢,懂嗎?”

對此,其實還挺惋惜的,甚至是心疼。
再加上近些年來,他多次出現(xiàn)在地產開盤儀式、家具城剪彩的演出現(xiàn)場,你會不禁感嘆:
曾經紅極一時的臺灣芭樂搖滾明星,如今已是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了。

之前微博上流傳著一段迪克牛仔在某地產開盤儀式表演的視頻。
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披著長發(fā),走路帶風,只是聲音大不如曾經那么有力,很明顯的聽出降調了。
有那么一瞬間,我會有一種在體育場內演唱會的錯覺,可回過神來發(fā)現(xiàn)卻是這樣的。
真心替他感到酸楚。
簡陋的舞臺設備,背后還印著開發(fā)商的廣告,剛開始演唱時音響設備還出現(xiàn)了嘯叫……
此情此景和當年進行亞洲巡演的他來說,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反差太大了。
途中,他走下臺與觀眾一起大合唱。
在場的大多數(shù)人都能隨著哼上兩句,但可以從頭唱到尾的,估計年齡都不小了吧。
真正喜歡他的,依然還是20年前的那幫。

這首當年的經典翻唱作品《有多少愛可以重來》,似乎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原版是在緬懷已經逝去的愛情,而如今“愛人”的角色已然替換成了“往昔歲月”。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當愛情已經桑田滄海
是否還有勇氣去愛
他是愛音樂的,同時也為之付出了大半生時光。
即便現(xiàn)在外面的世界再怎么滄海桑田,他依然會毅然決然的投身于自己所熱愛的。
無外乎別人怎么說,重要的是自己該怎么堅持。
近些年來,港臺一眾老牌歌手集體來大陸參加各式各樣的綜藝及真人秀,各個風生水起,熱搜不斷。
反觀迪克牛仔,連微博粉絲都沒有20W,更不用說轉發(fā)、評論、點贊了。

其實他并不是排斥上電視,而是極其厭惡現(xiàn)在的音樂圈漸漸變成了娛樂至死的娛樂圈,人們并沒有把關注點放在作品本身,倒是對一些外在的東西情有獨鐘。
“做歌手不就只唱歌嗎?但其實這是個娛樂圈,大家更關心一些其實跟工作無關的事?!?/strong>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當今的大環(huán)境如此,你不去妥協(xié)就只能等著被淘汰。
這就是我們悲哀的現(xiàn)狀。
時代變了,很多年輕人的價值觀體系和當年不同了。
流量明星們?yōu)榱吮?,可謂是絞盡腦汁,不擇手段。
蹭熱度、瘋狂參加綜藝、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私生活進行炒作。
這些和音樂有關系嗎?
盤子里裝的都是屎,你不吃也得吃。
最可怕的是,很多人年輕沒有沐浴過曾經光芒萬丈的黃金時代,根本不知道現(xiàn)在的某些音樂也好,文化也罷,都是臭狗屎。
就像迪克牛仔之前發(fā)微博說到的:
“整個社會唯利是圖,笑貧不笑娼,這種氛圍,日子過得很乏味?!?/strong>
“現(xiàn)今的娛樂圈,真不太適合我這種人,煩?!?/strong>

即便如此,放眼十幾年前乃至二十年前,那些娛樂至死的年輕人,根本想不到迪克牛仔到底有多牛逼。
如今,迪克牛仔最近的一條微博也停留在了兩三年以前。

1959年,迪克牛仔出生于一個非常清貧的家庭,但他從小都心懷音樂夢。
那個年代,普通家庭根本負擔不起專業(yè)學音樂的花銷,更何況他的情況比普通家庭還差點,能吃飽飯就不錯了。
沒有條件呀……
長大后,他開始外出打工。
從一開始的水泥工、檢票員、唱片公司送貨員、酒吧駐唱,用微薄的工資存錢買了把吉他。
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沒日沒夜的練琴。
30歲時,他組了自己的駐唱樂隊。
因為當時的成員都是比他小許多的年輕人,面對這樣一位長頭發(fā)的大叔,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聲“老爹”,而這個稱號也伴隨著迪克牛仔整個職業(yè)生涯。
1998年,年近40歲的他被唱片公司挖掘,憑借一張翻唱專輯《咆哮》在臺灣樂壇嶄露頭角。

令圈內人震驚的是,經過他的翻唱竟然比原唱還要火。
沙啞的嗓音,Bon Jovi式抒情搖滾的編曲,讓人至今余音繞梁,回味無窮。
其中,我最喜歡的還屬這首《夢醒時分》。
原唱陳淑樺的版本似乎更像是去撫慰每一個感情受挫,正在崩潰邊緣徘徊的人們。
而迪克牛仔就是用搖滾樂最簡單粗暴的方式,給你一巴掌,將你打醒。
此后他的發(fā)展便一發(fā)不可收拾,蒸蒸日上,樂壇地位也逐漸提高。
翻唱的那首《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成為了當年再次爆火的經典之作。
當然了,讓迪克牛仔事業(yè)到達頂峰的,還屬2007年電視劇《落地,請開手機》的主題曲《放手去愛》。
隨之而來的是綜藝邀約、亞洲巡演、各大媒體的爭相報道。
而這所有的一切紅利,并沒有讓他迷失自我,而是更塌下心來好好做音樂。
很可惜,自那以后“小鮮肉”的風潮來襲,做音樂的門檻也越來越低,迪克牛仔也一度沉寂下去。
2017年他參加某真人秀時,還被認成了與之同期出道的動力火車。

看似挺滑稽一個事兒,實則卻能證明他的那套音樂體系與理念放到現(xiàn)在,已經鮮有人在乎了。
我不喜歡,那就不參與。
你們走你們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互不干涉,自此與世無爭。

在我看來,有時迪克牛仔就像是一位偏執(zhí)狂,多參加幾場綜藝混混臉熟,唱些老歌,既可以讓大家記住,又可以站著把錢掙了,不好嗎?
可事實上,這并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大批老牌歌手都面臨同樣的境遇。
妥協(xié)或者出局。
剛才上述提到的動力火車,雖然這幾年不斷地發(fā)新歌,但也反響平平。
無奈之下迫于生計,只能頻繁在電視節(jié)目中露臉。

很可惜即便這樣,關注他們的人依舊寥寥無幾。
有時候我自己也在思考,難道他們的音樂放到現(xiàn)在就真的過時了嗎?
臺灣芭樂抒情搖滾的時代,當真就再也不會有人提及了?
迪克牛仔和動力火車等老炮的存在,就像是點唱機一般,只要一打開立馬可以將你拉回20年前。
不管外界如何物是人非,他們就一直在那,永遠不會變。
此時,可能會有人覺得他們的音樂太土了,不入流。

但我想說的是,80—90年代經典搖滾樂的興起本身就有很強的民間性。
論高雅,自然比不過交響樂。
不管是批判還是歌唱愛情,其最大的魅力就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唱到你心里。
槍花、窮街、AC/DC不香嗎?
再說到臺灣的搖滾樂,其從本質上就受了歐美樂壇和60年代民歌運動的影響。
伍佰被叫了幾十年的“土味情歌之王”,你以為是真的土嗎?
認為不入流的,你可以多聽聽多感受其中包含的人文情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而對于迪克牛仔而言,自己的底線就是一定要堅持自己。
寧可到處走穴跑商演,也不愿意追隨流量和很多人一起同流合污,這是一位音樂人內心中最后一片凈土。
千言萬語最后只能匯入兩個字:
牛逼。
他似乎也在警醒著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
寧可窮死,也不愿意變成在娛樂至死的時代,一個任人擺弄的傻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