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3年,50歲的清太宗皇太極猝然離世,豪格(皇太極長子)和多爾袞(皇太極異母弟)陷入皇位爭奪的暗潮。
在這場關(guān)乎國運的博弈中,孝莊文皇后以政治家的敏銳眼光,巧妙周旋于代善、豪格、多爾袞三大勢力之間。
在爭取到多爾袞及其同母兄弟阿濟格、杜度等(代表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的支持后,孝莊的六歲幼子福臨登基。
順治帝名義上是皇帝,但實際權(quán)力完全掌握在多爾袞手中,朝政幾乎由多爾袞獨斷,多爾袞被封為“皇父攝政王”。
這場政治妥協(xié),為后世埋下了清初第一懸案——太后下嫁之謎的伏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于這樁跨越三個世紀的疑案,學界始終存在兩派涇渭分明的觀點。
主張下嫁說的學者指出:
1、收繼婚俗的合理性:滿洲舊制存在"父死則妻其母,兄死則妻其嫂"的收繼傳統(tǒng),孝莊若依俗改嫁,在文化層面并無障礙。
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多爾袞曾以"如父"自居,這種稱謂嬗變暗含倫理關(guān)系的質(zhì)變。
2、權(quán)力媾和的必然性:多爾袞攝政期間逐步架空皇權(quán),其黨羽遍布六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