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估計咱們小時候都聽過。那畫面太經(jīng)典了:

一個機靈的小男孩,面對落水的小伙伴,果斷抄起石頭砸破水缸,水流嘩啦啦淌出來,人也得救了。

這事兒被寫進課本,成了智慧和勇氣的代名詞,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咱們聽得熱血沸騰。

可你有沒有想過,那個被救的小孩是誰?他咋就這么悄無聲息地被歷史給“隱身”了?

每次講到這故事,焦點都在司馬光身上,那個被救的小孩卻像個影子,連個名字都沒留下。老師為啥不提他?歷史為啥不給他留點墨水?

這些疑問在我腦子里轉(zhuǎn)了好多年,今天就想帶你一起翻翻老賬本,挖挖這個被遺忘的小主角到底是誰,順便聊聊這故事背后的門道。

一、砸缸那一刻:小孩落水,司馬光出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故事得從北宋那會兒說起,想象一下,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后,院子里一群小孩跑來跑去,笑聲傳遍整個院落。

那時候的庭院,常見那種大水缸,又高又寬,裝滿水在太陽底下閃著光,像個大鏡子。

當時孩子們玩得正開心,可能是在捉迷藏,也可能是瞎鬧騰。

有一個小家伙,估計是想出個奇招,爬上了水缸邊兒。他站在那兒,得意地晃悠著小腿,覺得自己特聰明。

可惜樂極生悲,腳下一滑,“撲通”一聲,整個人栽進了缸里。

水花四濺,其他小孩全懵了。

有的嚇得哇哇哭,有的撒腿跑去找大人,還有的站在原地傻乎乎喊“救命”。

那場面,亂得跟炸了窩似的,缸里的小孩撲騰了幾下,水淹過頭頂,眼看著就不行了。

就在這節(jié)骨眼兒上,司馬光站了出來,他那年才七、八歲,按說也是個小不點兒,可他沒慌。他瞇著眼睛掃了一圈,腦子轉(zhuǎn)得飛快,最后盯上了地上的大石頭。

他跑過去,雙手抱起石頭——那玩意兒對他來說不輕,他咬著牙使勁兒,然后“砰”的一聲砸向水缸。

缸裂了,水嘩嘩往外流,落水的小孩順著水流滾了出來,咳了幾聲,活了過來。

這事兒聽著簡單,可想想看,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在大家都亂套的時候,能這么冷靜地想辦法、拿主意,真的太不一般了。

后來這故事傳開了,成為司馬光“神童”名號的起點。

可那個被救的小孩呢?好像就這么被水沖走了,在史書中連個“背影”都沒留下。

二、被遺忘的小孩:上官尚光,真有其人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司馬光砸缸”這故事,咱們熟得不能再熟,可被救的小孩是誰,課本里沒寫,老師也沒說。

筆者翻了不少資料,最終發(fā)現(xiàn)民間有個說法:他叫上官尚光。

這個名字最早見于一些野史和地方傳說,比如北宋僧人惠洪寫的《冷齋夜話》。

書里提到,司馬光小時候跟一群玩伴玩耍,有人掉進水缸,他砸缸救人,那小孩后來被傳是“上官氏”的子弟。

還有人說,這上官尚光跟司馬光家是世交,兩家都算得上北宋的體面人家,小孩們常湊一塊兒玩。

更有意思的是,河南光山縣有個地方叫“上官崗”或“尚光崗”,據(jù)說就跟這事兒有關(guān)。

傳言上官尚光長大后,為了報答司馬光的救命恩,在那兒建了個“感恩亭”,還把這故事寫進家譜,讓子孫后代別忘了這份情。

故事雖然聽著挺感人,可惜筆者查遍了正史,也沒發(fā)現(xiàn)有這號人物。

《宋史》里司馬光的傳記壓根沒提“砸缸”這事兒,更別說上官尚光了。

上官氏在北宋倒是有點名氣,比如上官均、上官正這些人,但沒一個跟“尚光”對得上號。

地方志里雖有“尚光崗”的記載,可具體來源模糊得很,可能是后人附會出來的。

所以,上官尚光這名字,八成是民間編出來的。

為什么編?可能是為了給故事加點人情味兒,也可能是司馬光后來的政敵或支持者,想借這事兒抬高或抹黑他。

畢竟,北宋那會兒的政治斗爭多狠啊,編個故事其實并不稀奇。

可不管真假,這名字背后透出的感恩情懷,還是挺觸動人心的。

三、故事怎么傳開的:從野史到課本的演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司馬光砸缸”最早的記錄,出自僧人惠洪的《冷齋夜話》。

惠洪寫得挺簡單,就說一群小孩玩,有人掉缸里,司馬光砸缸救人。

后來由于《宋史》中,特別強調(diào)司馬光小時候就聰明過人,還愛讀《左傳》,六七歲就能講得頭頭是道。

人們下意識將“砸缸”這件事,也安在了聰明的司馬光身上。

到了元明清,這事兒越傳越神。

有的版本說司馬光砸缸前還喊了口號,有的說他砸完缸還淡定地拍拍手,像個小英雄。

再后來,新中國成立后,這故事被選進小學課本。課本里,司馬光成了智慧和勇氣的化身,砸缸那一下成了經(jīng)典畫面。

可被救的小孩呢?連個名字都沒混上,直接被寫成“一個同伴”。這是為什么呢?

我覺得,這跟教育的側(cè)重點有關(guān)。課本不是講故事會,目的是教小孩做人做事。

司馬光的冷靜和機智,是想讓學生學的。至于被救的小孩是誰,不重要了,提了他反而容易跑題。就像咱們看電影,記住的是主角,配角叫啥往往忘了。

但我總覺得,這故事少點啥。被救的小孩雖然不是主角,可他也是故事的另一半啊。如果沒他落水,哪來的砸缸?

他的存在被抹掉,總有點不公平?;蛟S歷史就愛挑主角講,配角只能靠邊站。

四、司馬光的另一面:史學巨匠也有政治軟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講完砸缸,咱們得聊聊長大后的司馬光。他可不只是個砸缸的小英雄,成年后的他在北宋可是大人物。

先說功勞,司馬光最大的成就,是花19年編了《資治通鑒》。

這本書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到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整整1362年的歷史,294卷,300多萬字。

這是啥概念?相當于把中國歷史翻了個底朝天,寫得條理清楚,還附帶評論。他跟助手們翻遍了古書,連個小細節(jié)都不放過,硬是弄出一部“史學百科全書”。

后人一提史學,都得敬他和司馬遷一聲“史界兩司馬”。

可政治上,司馬光就沒那么光彩了。

宋神宗那會兒,北宋財政吃緊,邊疆還老挨打。王安石站出來搞變法,推青苗法、募役法,想富國強兵。

變法開頭還真有點效果,可司馬光死活不干。

他是保守派,覺得老祖宗的規(guī)矩不能改,變法太激進,容易亂套。他跟王安石吵得不可開交,倆人互相寫信炮轟對方,火藥味兒十足。

神宗死后,司馬光掌了權(quán),一上來就把王安石的變法全廢了。好不容易攢下的家底,又散了。

更糟的是,他對西夏態(tài)度軟得像面團,把宋神宗打下的安疆、葭蘆四寨拱手讓出去,想換和平。

結(jié)果呢?西夏拿了地盤照樣打,北宋更虛了。

這事兒讓我挺感慨,小時候砸缸多么果斷,長大了咋這么猶猶豫豫?

我猜想,司馬光骨子里是儒家那套“守舊”的勁兒,小時候靠直覺做事,長大了被書本框住了。

他砸缸救人是個急性子,治國卻成了慢性子,錯過了北宋翻身的機會。

五、歷史的多面鏡子:砸缸背后的啟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司馬光砸缸”這故事,看著簡單,其實像面鏡子,照出不少東西。

先說司馬光,小時候的他,機智勇敢,像個小俠客;長大后,他史學牛得不行,政治上卻拖了后腿。

這不禁讓人感慨,一個人再聰明,也逃不過時代的框子。北宋那會兒,保守派和改革派掐得死去活來,司馬光站錯了隊,不是他不厲害,是他沒看清大勢。

再說被救的小孩,哪怕上官尚光是編的,這名字背后藏著感恩的心思,讓人暖心。假設(shè)真有這么個人,他長大后建感恩亭、修家譜,那這份情誼得多厚實啊。

可惜的是,歷史沒給他留位置,咱們只能靠猜。

這故事還讓我琢磨了些教育的門道,課本不提被救者,可能是想讓小孩專心學司馬光的品質(zhì)??晌矣X得,講講被救者的感恩,也能教會孩子們知恩圖報。

筆者認為人活一世,不光要聰明勇敢,還得知道報恩吧?要是課本加一句“被救的小孩后來感恩不盡”,會不會更有味道呢?

最后,我想說歷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司馬光有功有過,上官尚光可能是真是假,這故事本身也在變來變?nèi)ァ?/p>

咱們看歷史,別光盯著表面,也不能人云亦云,得自己挖深點,才能看出人性的亮光和灰暗。你說呢?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真是假?被救的小孩是不是也該留有姓名?歡迎留言聊聊你的想法!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 《冷齋夜話》,惠洪,公元1111年
2、《北宋政治改革研究》,王曾瑜,《歷史研究》,198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