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個撫仙湖,因風景秀美而聞名。2001年,央視做了一期別出心裁的節(jié)目,讓潛水員潛入探索,同時向觀眾實時直播湖中畫面。
該節(jié)目大獲成功,收視率一度達到了驚人的36%,堪稱奇跡,然而不知什么原因,直播信號突然中斷,畫面一黑后切成廣告,再也沒切回來。
據(jù)說,攝像機拍到了讓人頭皮發(fā)麻的恐怖場景:湖底密密麻麻站著死去的人,因為低溫和嚴重的鈣化,他們的軀體保存相當完好,因為浮力在水中輕輕搖晃,在幽暗的環(huán)境下顯得無比詭異……
此事還得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

撫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面積約212平方公里,是云南的第三大淡水湖,僅次于330平方公里的滇池和246平方公里的洱海。另外一組數(shù)據(jù)十分驚人:前兩大湖的蓄水量總和居然只有撫仙湖的1/4左右。
撫仙湖深得令人發(fā)指。
充滿各種都市傳聞、有著“中國百慕大”之稱的鄱陽湖,平均水深為8.4米,最深處為25.1米;“八百里洞庭”平均水深6.39米,最深處為30.8米。而撫仙湖僅平均水深就有95.2米,最深處更是深達158.9米。
有道是“水淺則清,水深則綠,水黑則淵”,放眼望去,整個湖面呈現(xiàn)出幽深的黑色,就像一張深淵大口,令深??謶职Y患者望而生畏,卻是潛水愛好者的寶地。

1992年,有個名叫耿衛(wèi)的潛水愛好者潛入撫仙湖中探索,在湖的東北方約9米的湖底,借著昏暗的燈光,他看到了不同尋常的一幕:水下橫七豎八的石塊顯然有人工雕琢的痕跡,再仔細看,它們分布也頗有講究,儼然一座人類城市的輪廓。
耿衛(wèi)第一時間向附近居民求證此事,不料卻得到了一些讓人毛骨悚然的說法。
當?shù)厝苏f,這湖邪門的很,不止一位游客坐船到湖中心時遭遇詭異的海市蜃樓:眼前憑空多出一座古代城市,其中亭臺樓閣、大街小巷清晰可見,甚至還能看到來來往往的古人和叫賣的商販,只是眼前熱鬧非凡,耳邊卻沒有半點動靜。
相傳在許多年前,這兒真有一座繁華富庶的古代城市,居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yè)。怎料某天大街上突然跑來一個瘋子,橫沖直撞,嘴里還不住地胡言亂語,看到有人走來就湊上去大聲叫嚷。
你們一定要盯著衙門外的那兩尊石獅子,如果哪天獅子眼睛變紅了,千萬別猶豫,趕快逃命!
大伙兒不以為然,全當笑話看,唯獨一對老夫婦信以為然,每天都專門跑去衙門口看一眼。
有一天,老漢居然當真看到石獅子眼睛泛出紅光,立馬回家叫上老伴,兩人收拾了一番趕緊逃出了城。哪知前腳剛離開,只感覺天崩地裂。回頭一看,整座城市正搖搖晃晃地往地下沉,緊接著就被滔天大水淹沒。
傳說這座城下盤踞著一只兇惡的蛟龍,有仙人為除此害與之斗法,把城下的巖基撞了個粉碎。凡間有得道之人窺得災難即將降臨,但天機不可泄露,便裝成瘋子,試圖挽救城中百姓,結(jié)果機會給了,百姓卻仍為自己的不屑而付出了代價。

這世上當然沒有神仙,滄海桑田,歲月變遷,城市沉入水底并非稀罕事,問題在于撫仙湖底的古城究竟是什么來由?
2000年11月13日,一家云南媒體刊登文章《撫仙湖里有古城?》,將耿衛(wèi)的發(fā)現(xiàn)公諸于眾,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羊城晚報》隨后也報道了此事,撫仙湖及其秘密一時間成為備受關(guān)注的話題。
這么一個好題材很快就引起了央視的興趣,2001年6月3日,央視請來幾位專業(yè)潛水員,攜帶攝像機為觀眾實時直播撫仙湖的探索過程。很快,潛水員就找到了耿衛(wèi)發(fā)現(xiàn)的遺跡。
隨著繼續(xù)下潛,離水面越來越遠,光線不斷減弱,能夠看清的范圍極其有限。觀眾聚精會神地盯著屏幕,一時間并沒看出個所以然,節(jié)目卻戛然而止。
不久,坊間就有了文章開頭的傳聞。

上圖是一位設(shè)計師打造的藝術(shù)作品“大西洋水底博物館”,這些雕塑被沉在西班牙拉薩羅特島附近海底,同時也為海洋生物提供寄生場所。即便在明知它是藝術(shù)品的前提下,看到這些玩意兒依舊會讓人不忍頭皮發(fā)麻;倘若撫仙湖底真有傳聞中“滿是遺體”的場景,那別提有多恐怖了。
事實上,事情并么有傳聞中那樣詭異:當年那檔探索節(jié)目原計劃播出120分鐘,導播一看收視率如此之高,不想掃了觀眾的興致,就臨時取消了后面一些無關(guān)痛癢的安排,讓觀眾繼續(xù)過癮。直到后面的欄目比較重要,不得不中斷直播,至此,探索已經(jīng)持續(xù)了長達168分鐘。
顯然,傳聞中“節(jié)目僅開始40多分鐘便突然中斷”的說法完全是杜撰的。
話說回來,還是那個問題:撫仙湖底的古代城市是什么來由?為解開這個謎團,相關(guān)部門于2006年、2014年先后兩次組建考古隊深入湖底進行考察,其間共出土了42件石質(zhì)文物。
經(jīng)過研究,考古專家提出了一種看法:該遺跡是古俞元縣。
《漢書·地理志》有記載:“俞元,池在南,橋水所出?!?/strong>類似的說法在《漢書·西南夷列傳》中也得到證實:這個俞元縣靠著的“大池”,十有八九就是撫仙湖。
一開始,考古工作者普遍贊同這一觀點,但很快就發(fā)現(xiàn)不對——這水下廢墟的規(guī)模實在太龐大了,總面積達24平方公里,文獻中提到的俞元縣是個小縣城,顯然與之不相匹配。
就在學界再次陷入迷茫時,有人大膽地猜測:這會不會是歷史上神秘消失的古滇國?
古滇國在我國考古史上十分有趣,它就像是一個人,大伙兒能找到檔案和身份證,就是找不到這個人本身。

前279年,楚頃襄王命大將莊蹻率大軍向西南擴張,后者則不辱使命,一舉奪取巴郡和黔中郡以西大片地區(qū),將滇池周圍方圓數(shù)百里的肥沃土地盡數(shù)收入囊中,史稱“莊蹻入滇”。此事在我國歷史上有著重大意義,極大促進了民族團結(jié)。
前277年,莊蹻欲班師回朝,卻被進攻楚國巫郡的秦軍所阻攔,于是就地建立滇國政權(quán),其都城位于今昆明市晉寧區(qū)晉城鎮(zhèn)一帶。
漢代時,朝廷得知滇國的存在后非常震驚,實在沒想到這偏遠之地中竟還藏著這么個國度,擁有巨大繁華的城邦,貿(mào)易繁榮,百姓生活富足,個個打扮得像貴族。
據(jù)說古滇國發(fā)展出了一些遠超當時科技水平和世人認知的“技術(shù)”,漢代文獻中多有記載,最早提出這一點是張騫。
前122年,出使西域歸來的張騫向漢武帝匯報:蜀地出產(chǎn)的布料居然出現(xiàn)在了大夏國!更讓他感到困惑的是,當?shù)厝朔Q這些蜀布是經(jīng)由印度流入當?shù)氐摹?/p>
要知道,大夏國位于今阿富汗一帶,而眾所周知,印度與我國西南有山脈阻隔,在漢代時并沒有貿(mào)易通道,滇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張騫認為滇人掌握著一些“邪術(shù)”,他們開鑿出了四通八達的地下通道,據(jù)說最遠處可達埃及。
無獨有偶,一些從滇國歸來的使臣也提到過類似的說法。
說到這兒,相信不少朋友已經(jīng)聯(lián)想到了三星堆——咱們的大西南真是片神奇的土地,就算日后有更加離譜的文明被發(fā)現(xiàn),大伙兒恐怕也不會太過驚訝。

前109年,漢朝大軍兵臨城下,當時的滇王嘗羌懾于中原王朝的強大實力,當即獻城投降,對大漢俯首稱臣。漢武帝對此很是滿意,非但沒有滅國,反而降旨將滇國改設(shè)益州郡,讓嘗羌繼續(xù)治理故土。
然而不久以后,“滇國”這個名詞在歷史上被迅速地抹除了。
始元元年(前86年),益州爆發(fā)大規(guī)模叛亂,席卷24個鄉(xiāng)邑。此事就發(fā)生在滇國境內(nèi),記載此事的文獻許多,卻幾乎無人再提“滇國”二字,仿佛史官們完全不知道它的存在一般。要知道,益州叛亂距離滇國投降也才過去了短短23年而已,還不到一代人。
這背后的真相可能比較殘酷。

事實上,在發(fā)現(xiàn)的滇國文物中,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滇人所描繪的生活習慣非常原始,與傳聞中大相徑庭,他們還把羽毛、獸皮等當服飾,甚至還在搞活人祭祀——這些足以說明,滇人的社會生產(chǎn)力實際上比較落后。
恰是漢朝勢力的蔓延為他們帶來了更加先進的文明,但另一方面,滇人落后的農(nóng)耕水平無法承擔朝廷要求的高額稅收,這便是益州叛亂的爆發(fā)原因。
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漢朝統(tǒng)治者或許恰是這樣認為的,尤其是滇人叛亂在先,因此有意抹去“滇國”的存在,將滇地徹底同化。當然,這個過程是殘酷的。
“益州廉頭、 姑繒,牂柯談指、同并二十四邑皆反?!?/strong>滇人“不仁”在先,換來的是朝廷的“不義”:“斬首捕虜五萬人,獲畜產(chǎn)十馀萬頭,富埒中國。”

1956年,考古人員在晉寧區(qū)上蒜鎮(zhèn)石寨村出土了“滇王之印”,古滇國的存在得到了印證。隨后,一些滇國國王和貴族的墓葬也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然而直到今天,古滇國本身始終不見蛛絲馬跡。
有人猜測,經(jīng)過歲月變遷,昔日的滇國王城沉在了撫仙湖底,因此長期以來沒有被世人發(fā)現(xiàn)。
至于那條讓漢武帝心心念念的地下通道,據(jù)傳在滇國投降后便被滇人堵死。至于它是否真實存在,這恐怕將是永遠的謎團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