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是朱元璋平定天下的重要謀臣,朱元璋多次把他比作漢初的張良,稱他是“吾之子房”,在民間傳說中,更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的說法,把劉伯溫比作諸葛亮。

既然劉伯溫有張良之功,諸葛亮之才,為什么朱元璋奪得天下后,大封功臣,劉伯溫只被封為一個小小的誠意伯,俸祿也是伯爵中最低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要知道同樣是文臣的李善長,開國后,朱元璋就把他封為“開國六公”之一,還名列第一,“公侯伯子男”,伯爵的爵位比公爵低了不少。俸祿來說,李善長年俸是四千石,劉伯溫只有二百四十石,是劉伯溫的十幾倍??上攵匚徊顒e很大。

那么,朱元璋究竟是怎么考量的呢?劉伯溫為什么只得到這么個待遇呢?

朱元璋的念舊

朱元璋在攻打滁州時,李善長就主動投奔了他,給他出謀劃策。可以說李善長是最早投奔朱元璋的謀士之一,也是朱元璋渡江前最倚重的謀士。

李善長又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并且多年來,在幕后工作,不搶風頭。朱元璋在前線攻城略地,李善長在后方負責后勤,行政事務(wù),兢兢業(yè)業(y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因此,在開國后,李善長雖然沒有具體的軍功,卻和其他有重大軍功的將領(lǐng)徐達,常茂(常遇春兒子)、李文忠、馮勝、鄧愈,一起被封為公爵。

而劉伯溫是一個外鄉(xiāng)人,加入朱元璋的謀士團隊晚一些,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知道劉伯溫太聰明了,還是有點不放心。

劉伯溫的聰明

劉伯溫在很多事情上表現(xiàn)得太聰明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劉伯溫都想到了。

當初,被圍困在安豐的紅巾軍領(lǐng)袖韓林兒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想去救援,劉伯溫不同意,雙方之間展開了辯論。劉伯溫的理由有兩點:

1、如果去救安豐的韓林兒,南京城勢必空虛,假如這個時候陳友諒趁機攻擊南京,南京城就危險了,后果不堪設(shè)想。

2、就算成功救出了韓林兒,怎么安置韓林兒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把他請來南京的話,朱元璋就多了一個上司,還要聽他指揮。不如讓元軍或者張士誠的軍隊,消滅韓林兒。朱元璋自己就可以坐大,沒了顧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朱元璋針對劉伯溫的建議,也提出了反駁意見,1、道義上,韓林兒是他的上司,他應(yīng)該救;2、就是不為了救韓林兒,安豐這個地盤也不能被張士誠奪去。

最后,朱元璋沒有聽取劉伯溫的建議,去救了安豐。結(jié)果是,韓林兒被救了出來,安豐卻被元軍占了。當朱元璋回軍進攻廬州的時候,陳友諒順江而下準備攻打南京。朱元璋此時后悔沒有聽劉伯溫的建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好,陳友諒經(jīng)過洪都時,打洪都,久攻不下。陳友諒固執(zhí)的一定要拿下洪都,沒有派大軍去攻打空虛的南京,給了朱元璋回軍的時間。等朱元璋率領(lǐng)軍隊趕到,發(fā)生了鄱陽湖決戰(zhàn),一戰(zhàn)險勝陳友諒。奠定了奪取天下的重要基礎(chǔ)。

事后,朱元璋認為,劉伯溫說的是正確的,自己不應(yīng)該一意孤行的去救援安豐,假如陳友諒不是固執(zhí)的攻打洪都,而是直接進攻空虛的南京,可能后果不堪設(shè)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結(jié)

正因為劉伯溫不像李善長那樣,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又很早加入朱元璋,在幕后兢兢業(yè)業(yè)的干事。而是表現(xiàn)得太過聰明了,所以作為帝王的朱元璋,對劉伯溫還是有些不放心,不敢太過重用,建國后,只封了一個誠意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