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中學生的家長,我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孩子的學習方式。

在過去的大半年里,AI成為了我家孩子完成作業(yè)的“超級助手”。遇到難題,上AI問一問,搜一搜,AI不僅會給出答案,還會分析解題思路,讓孩子理解知識內部邏輯,大大提升了他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Deepseek出來以后,我發(fā)現老師布置的開放性作業(yè)越來越多地鼓勵使用AI時,制作東南亞旅游攻略、設計中華美食推薦卡片、創(chuàng)作英語主題海報,老師特別鼓勵孩子上ai去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進而完成任務。

使用AI工具,快速提升了孩子的學習效率,孩子使用ai的頻率越來越高,而我也開始思考:

只是讓孩子停留在“會用工具”的層面嗎?

未來的競爭,是否更需要他們理解技術背后的邏輯,甚至成為AI的創(chuàng)造者?

正是帶著這樣的期待,我遇見了《立心之約——中學生AI微課十講》。這本書由北京大學智能學科團隊與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合打造,最初是北大在B站推出的爆款AI科普課。

經過優(yōu)化出版后,它不僅是中學生學習AI的入門指南,更是一本融合技術、人文與思辨的“未來成長手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

為什么這本書值得推薦?

● 從生活出發(fā),讓AI知識“看得見摸得著”

許多家長擔心,AI技術聽起來高深,孩子會不會學不懂?這本書的巧妙之處在于,它用孩子熟悉的場景“破冰”復雜概念。

比如:

刷臉支付背后是計算機視覺技術,書中用《黑客帝國》的影像特效類比,讓孩子理解人臉識別和活體檢測的原理;

語音助手“小愛同學”背后是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書中通過“幫我找手機卻被誤解成查定義”的搞笑例子,說明AI語言理解的局限性;

AI作曲被比作“科技的音符”,書中帶孩子探索音樂與算法的關系,甚至鼓勵他們嘗試用AI生成詩歌并配上手繪插畫。

這些案例讓孩子發(fā)現:AI不是遙不可及的“黑科技”,而是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密碼。正如書中所說:“技術是冰冷的,但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能讓它溫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十節(jié)課搭建AI知識網,從“小白”到“創(chuàng)造者”

全書以10堂微課為核心,內容層層遞進,覆蓋AI的核心領域:

基礎認知(如AI發(fā)展史、計算機視覺);
關鍵技術(如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
前沿探索(如多智能體系統(tǒng)、AI與人類文明融合)。

每一節(jié)課都設計得像一場探險:

第一課帶孩子穿越AI發(fā)展史,從“圖靈機”聊到中國AI戰(zhàn)略;
第五課用“會思考的算盤”比喻機器學習,解析數據清洗和特征工程;
第十課揭秘北大實驗室如何將AI與腦科學、藝術結合,激發(fā)孩子的科研興趣。

更難得的是,書中不僅講技術,還引導孩子思考現實問題:自動駕駛如何做道德選擇?算法偏見如何影響社會?

這些議題讓孩子意識到,AI不僅是工具,更是需要責任與人文關懷的“未來伙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跨學科融合:技術+人文的雙重啟蒙

與其他AI教材不同,《立心之約》打破了純技術的框架,將數學、哲學、藝術甚至社會學融入知識體系:

數學:用概率統(tǒng)計解釋推薦算法,用矩陣運算拆解圖像識別;
哲學:通過“中文房間實驗”探討機器能否擁有意識;
社會學:分析“信息繭房”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
藝術實踐:鼓勵孩子用AI生成詩歌,再用手繪賦予溫度。

這種“科技-人文雙螺旋”結構,讓孩子既能掌握技術原理,又能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正如一位讀者評論:“未來不屬于AI,而屬于懂AI的新人類?!?/p>

● 揭秘未來趨勢:從“鸚鵡”到“烏鴉”的智能革命

書中提出的“烏鴉范式”讓我印象深刻。

主編朱松純教授用一則故事比喻AI的未來:

鸚鵡范式:依賴海量數據訓練,像鸚鵡學舌,只能完成特定任務(如人臉識別);
烏鴉范式:像城市里的野生烏鴉,僅靠觀察少量數據就能解決復雜問題(如利用紅綠燈吃核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一對比讓孩子明白,未來AI的發(fā)展方向是“小數據解決大任務”,而要實現這一點,需要更接近人類的理解和創(chuàng)新能力。

書中還預言了AI與腦科學、法律、藝術的跨界融合,為孩子勾勒出一幅充滿可能的未來圖景。

2

這本書如何幫到孩子和家長?

對家長:省心省力,告別“技術焦慮”

過去輔導功課時,我和孩子常因“技術盲區(qū)”犯難。

比如,孩子問“AI為什么能寫詩”,我只能含糊回答。

而這本書像一位“AI翻譯官”,用生活化的語言拆解復雜概念。更驚喜的是,配套的B站課程完全免費,孩子可以邊看書邊看視頻,自學效率大大提高。

對孩子:從“被動使用者”到“主動思考者”

以孩子制作“東南亞旅游攻略”作業(yè)為例,過去他只會用AI生成內容,現在卻能和我討論:

“AI推薦的路線依賴大數據,但忽略了小眾景點的人文價值,這是不是‘信息繭房’?”

這種思考正是書中“價值引領”模塊的成果——孩子開始關注技術背后的倫理,而非盲目依賴工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

為什么說這是“立心之約”?

書名中的“立心”二字,寓意深遠。

它不僅是“為機器立心”(賦予AI理解與判斷能力),更是“為少年立心”——培養(yǎng)兼具技術理性與人文情懷的下一代。

書中沒有枯燥的代碼,而是通過“思維陷阱題”“跨學科實驗”等設計,讓孩子在探索中建立自己的認知地圖。

作為家長,我最感動的是書中一句話:“人工智能嵌入人類文明的演進中,它需要人性的溫度?!?/strong>

這正是我希望孩子擁有的能力——既能駕馭技術,又能堅守初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本值得永久珍藏的成長指南

《立心之約——中學生AI微課十講》不只是一本AI科普書,更是一把打開未來的鑰匙。它用生動的案例、跨學科的視野和深刻的思辨,幫助孩子從“AI使用者”成長為“AI創(chuàng)造者”。

如果您的孩子正在擁抱AI時代,這本書將是他們探索路上最可靠的伙伴。

點擊北大B站官方主頁,免費觀看課程;翻開書頁,開啟屬于孩子的智能未來。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yǎng)育心得,

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