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上學歲的時候,能把學校的趣事跟咱說半小時,可現(xiàn)在你問他學校午飯吃了啥,人家憋半天就倆字“還行”。
不是孩子變冷漠了,是你們之間的對話還停留在“寶寶今天乖不乖”的階段,可人家或許已經(jīng)在琢磨怎么跟暗戀女孩表白,下午有期待的籃球比賽。
為啥孩子寧可在游戲里跟陌生人吐槽,也不愿跟父母多說半句呢?
每次你想跟他們聊,開口總是“數(shù)學月考多少分”“少玩點手機”,孩子耳朵都聽出繭子了。
廣東有個初中生在作文里寫:“跟爸媽說考砸了就像自首,說完就得接受審訊?!碑敽⒆影l(fā)現(xiàn)說真話只會換來嘮叨和說教,自然就學會了何時該保持沉默。
當孩子開始鎖著的房門的時候,喜歡戴上耳機的時候,其實是孩子因為慌張在嘗試搭起保護罩。

他們可能正被校園冷暴力折磨,可能糾結(jié)自己是不是異類,但這些事在父母嘴里只會變成“別想太多”“好好讀書”。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的沉默和不耐煩,因為他們比起挨罵更怕看見父母失望和責備的眼神。
老一輩總說現(xiàn)在的孩子難管,其實并不是;孩子在成長、知識在增加、認知在擴展、煩惱在增多、情感在豐富,可很多父母卻沒有根據(jù)孩子的變化,來改變與孩子交流的方法。
你在菜市場砍價的功夫,孩子已經(jīng)在B站追完三個科普視頻;你剛學會微信發(fā)語音,他們已經(jīng)在用火星文縮寫聊得火熱。在你眼中,他們永遠是和你相差二三十歲多歲的孩子;可在孩子眼里,那是二三十年無法逾越的代溝。
你把孩子當孩子,可孩子希望你把他當大人。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不應該是像審訊室里的那種一方問,一方答。
少問“作業(yè)寫完沒”,多說“今天有啥好玩的事”;
少用“你必須”,多用“你覺得”。
說話,是溝通、是閑聊、打趣、玩鬧,當然也包含問訊;
但一味的問訊,并不是說話。
家里那些把自己鎖在房間的孩子,有許多都在等著父母敲開門說:“走,擼點串去,順便教教我你們年輕人現(xiàn)在流行啥?!?/p>
是家長,但不能無時無刻一副高高在上、指指點點家長的做派。
在單位,你會愿意跟高高在上、指指點點的領導,多說話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