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燃竹君,懇請“關(guān)注”,共談歷史風云

一戰(zhàn)爆發(fā)之前,法國有一位前總理,突然被媒體曝光,說他曾經(jīng)為了和德國妥協(xié),出賣了國家利益。

但從現(xiàn)在的資料分析,他并沒有真的背叛國家,他只是比較現(xiàn)實而已,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國家已經(jīng)沒法應對德國的挑釁。

他若真是叛國,二戰(zhàn)的時候,恐怕就已經(jīng)加入了貝當領(lǐng)導的維希政府,甘當?shù)聡说目?,但他沒有。

不過話說回來,他如果把處理個人桃色新聞和維護妻子名譽上的智慧,運用到維護國家利益上,或許他的總理位置,會更加穩(wěn)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位總理不是別人,正是從1911年開始擔任法國總理兼外交部長的約瑟夫·卡約。

早在1870年,法國的第三共和國,因為拿破侖三世的錯誤決策,與普魯士貿(mào)然開戰(zhàn),導致法國人戰(zhàn)敗,從此深陷在被普魯士擊敗的陰影中。

后來的法國人,一直探索自強之路。

從巴黎公社,到第三共和國逐步穩(wěn)固,法國政壇人物的更迭,多如繁花,卻很少有人可以帶領(lǐng)法國走出來。

直到19世紀初,法國的政壇涌現(xiàn)出了一批杰出人物,如阿里斯蒂德·布里昂、讓·饒勒斯等,他們的政策,逐漸讓法國重新有了點大國氣象。

法國雖然在變強,但德國也不再是昔日的普魯士了,它也變強了。

所以,很多法國精英對德國心存敬畏,深入骨髓。

即使有人后來坐上了總理的位置,對德國的妥協(xié)和讓步,成為了下意識的行為。

他們普遍認為,以法國當前的實力,在歐洲大陸上與德國硬碰硬是不明智的,便深挖海外殖民地市場,法國一躍成為擁有全球第二大殖民地的國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此時的德國,已經(jīng)整軍整武,有意向外擴張。

它也希望像英國和法國一樣,在海外擁有廣闊的殖民地,為國內(nèi)的工業(yè)發(fā)展,提供資源支持。

于是,法國和德國之間的矛盾,產(chǎn)生了。

德國若想欺負英國,得跨越寬闊的海峽,很難。

但想欺負法國,只需讓士兵多走幾步路,就能到達法國邊境。

而且此時的德國海軍,已經(jīng)有了壓過法國的勢頭。

故而,法國在德國眼中,就是最好捏的軟柿子。

德國想要跟法國競爭殖民地,有一個地方很重要——直布羅陀海峽,它是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關(guān)鍵通道。

直布羅陀海峽,一直是歐洲大國們爭奪的焦點,因為誰控制了這里,誰就更容易掌控進入地中海的貿(mào)易,還能以此為跳板,向北非擴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英國趁著西班牙疲弱,從它手中搶占了直布羅陀海峽的北岸,至于南岸,一直被摩洛哥掌控。

法國早在路易十四時代,就想染指摩洛哥,但遺憾的是,那時的法國還不夠強,無法壓制當?shù)厝朔纯埂?/p>

隨著近代法國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海軍實力也日漸壯大,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一個接一個地興起,其中就包括摩洛哥的鄰國阿爾及利亞。

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站穩(wěn)腳跟后,控制摩洛哥,再控制直布羅陀海峽,已經(jīng)勢在必行。

然后,就是法國人的滲透。

一般這個流程不難,先將法國人送到目標國家貿(mào)易。

只要法國人源源不斷地過去,就可以改變當?shù)氐娜丝诒壤?/strong>

當法國人站穩(wěn)腳跟之后,然后就可以扶持一些當?shù)氐馁F族精英,充當法國的代言人。

等時機成熟,就可以找麻煩了,只要對方不妥協(xié),就可以用法國人的利益為由,對目標國家動武。

普法戰(zhàn)爭之后,法國丟了不少顏面,但經(jīng)歷幾十年的恢復,法國人害怕德國人,并不會害怕摩洛哥這樣的小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05年,法國人制造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但那時的德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就強烈反對。

不過因為德國的海軍,還不夠強大,僅限于動動嘴而已。

時間來到1911年,德國捫心自問,自己海軍的實力,已經(jīng)超過了法國。

所以,如果法國還敢對摩洛哥來硬的,自己自然不需要給法國太多的面子了。

德國的海軍,以自己的僑民在摩洛哥和法國的沖突中受損為由,直接駛?cè)肓税⒓拥蠣柛?,逼迫法國放棄妥協(xi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剛剛當上法國總理的約瑟夫·卡約,自知與德國開戰(zhàn),肯定要吃虧,為了自己的位置,不想惹出太多的麻煩,便向德國人妥協(xié)了。

法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把摩洛哥讓給德國,肯定是不行,所以便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把剛果金,讓給了德國。

此事傳開后,卡約被罵到辭職。

當時法國人罵卡約,只知道他妥協(xié)了,但不知道背后有很多內(nèi)幕。

直到1914年,才因為一個競選問題,被《費加羅報》主編卡爾梅特差點爆料出來。

這時人們才知道,卡約的妥協(xié),是他私自和德國人談判的結(jié)果。

既然是私下談判,那人們不得不懷疑,他有當?shù)聡g諜的嫌疑。

當然,被爆料出來的事情,遠不止他偷偷跟德國人議和的問題,還有他私人問題。

那時的卡約,跟自己原配夫人還沒離婚,竟然偷偷和亨利埃特(現(xiàn)任妻子)糾纏不清。

不過說來也奇怪,卡爾梅特并沒有一次性把這些消息抖出來,而是分批爆料。

正是因為周期太長,給了亨利埃特找他麻煩的機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亨利埃特為了謀劃殺死卡爾梅特,特地買了一把手槍,還偷偷學會了射擊。

甚至,為了隱藏自己殺人的意圖,她制定了詳細的掩人耳目計劃。

事實上,當時的約瑟夫·卡約雖然已經(jīng)從總理職位上卸任,但仍然是法國的外交部長,多少有點權(quán)威的。

他親自出庭作證,為自己的妻子辯護,最后卡約護妻成功,亨利埃特被判無罪。

原因,她不是故意殺人。

我們剛才所說的掩人耳目計劃,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無意識殺人,安排了很多參會或者見面計劃。

咱不清楚,當時的法國法律是怎樣的,但理由和判決,都不難讓人起疑,卡約有意在幫自己的妻子脫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對卡約此人,非常遺憾。

大家想一想,如果約瑟夫·卡約的三寸不爛之舌,能在法庭上顛倒黑白、翻云覆雨,那么他把嘴炮的能力,用在跟德國人談判的唇槍舌劍上,應該可以為法國爭取更多的利益吧?

至少不至于因為讓渡殖民地利益,丟了總理之位。

當然,我說這話,肯定會有人提出反對意見,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的時候,德國的實力遠強于法國,哪怕卡約有三寸不爛之舌,也未必能改變結(jié)局。

但是,大家別忘了一件事:論海軍實力,英國才是最強的;另外,英法背后還有一個俄國幫手。

如果三個國家能同進同退,恐怕德國也不敢輕易找法國開戰(zhàn)吧?

只不過,想要完成這三個國家的合縱連橫,就必須需要一個口才極好的人,當說客。

卡約的口才,不久挺好的嗎?

大家覺得是這樣嗎?

相逢是緣,【關(guān)注】我們還會再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