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真的很容易失去理智嗎?#

控制欲,在關系里不是什么好詞。

當我們評論一個人控制欲強、強勢,往往都是帶著批判的。

有一個控制欲強的伴侶,當事人會像身在牢籠之中一般,凡事自己做不得主,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見。

而控制欲強的一方,似乎也并不安生。因為控制欲強,他的情緒極容易受到波動,但凡出現(xiàn)和自己預期不同的事情、伴侶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他便會產生負面情緒。

于是他只能立馬上場進行監(jiān)督、矯正,自己心里總有根弦繃著,毫無歇息的余地。而更無奈的是,越是控制欲強,伴侶越是容易失控,畢竟誰喜歡自己像個機器人一般凡事只服從于別人呢?

因此,許多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控制欲強,也希望改變,想要不再控制。

就像這個問題:人為什么會有很強的「控制欲」?如何能使自己逐漸放下「控制欲」?

當你執(zhí)著于想要使自己放下控制欲,何嘗不是一種控制欲呢?

所謂控制欲,簡單來說就是不接受事情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想要讓它變成另一個樣子。

你無法接受這個愛控制的你,想要改變自己。

而控制的悖論就在于:越控制,越失控,越想改,越難改。若你無法理解為何想控制、接納你的控制欲,它反而會以更加猛烈的狀態(tài)反撲。

因此,先弄清楚控制欲的來源、理解自己為什么想要控制,是更為重要的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控制欲和人類的其他特質一樣,它的產生起初都是有利于我們、會讓我們受益的??刂朴谋举|是安全感和價值感的代償,是你內心有一個缺失的空洞,需要控制住外界來填滿。

在關系里控制欲爆棚,主要受童年創(chuàng)傷影響認知融合陷阱關系模式等原因影響。

1

童年創(chuàng)傷造成的

重復性強迫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成年后的關系模式很大程度上會由童年時遭受的創(chuàng)傷影響,再通過“強迫性重復”的機制反復重現(xiàn)。

比如你如果小時候長期遭受父母的情感忽視,或者經常體驗到被遺棄的恐懼感,這種對安全感的匱乏,就也就是潛意識里的恐懼會驅使你在和伴侶的相處中總怕被遺棄。

你可能會內化一種信念:

只有掌控一切,才能避免傷害。只有伴侶什么都聽你的,你才不會被他拋棄。

還有種可能,是你在過去的成長環(huán)境里經常被父母控制、情感勒索,你在成年后就有可能無意識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伴侶,這既是在沿襲你從童年習得的代際創(chuàng)傷,也是在試圖通過“我這次終于能掌控對方”的幻覺,來抵御你曾經的無力感,你企圖改寫童年的創(chuàng)傷結局。

也就是說,你在無意識中,把對父母的期待、想象投射到了伴侶身上,希望他能給那個受傷、無力的兒時的你以補償。

但你的伴侶并不是你的父母,就算你再怎么用力,童年也已經不再了,你的結局也無法改變。如你無法覺察出這個投射,就會不斷重復體驗這樣的過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認知融合陷阱:

失控等于失去價值

第二種可能就是你陷入了一種認知融合陷阱。

在你的潛意識里,將“事情失控”、“伴侶失控”等同于“自我價值崩塌”。

也就是說,能控制伴侶、控制一切,會讓你產生滿足感、成就感,你的自我價值感是與控制的能力混為一談的。

控制欲強的人大多都是完美主義者,便是這個原因。能控制得越多,你可能越會體驗到自己的完美。

這種扭曲的認知可能也源于早期經歷中“有條件接納”的養(yǎng)育模式。

當你表現(xiàn)得優(yōu)秀、順從,你就會得到養(yǎng)育者的關愛,而如果你無法掌控一切,無法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就會遭到嫌棄和貶低。久而久之,在你心中就會形成一種“失控=被拋棄=無價值”的災難化邏輯鏈條。

你可以回想一下,在你和伴侶相處的時候,是不是他只要有違背你預期的表現(xiàn),你就會有種深深的恐懼感和焦慮感。

無論是他遲到、沒有及時回復你信息、還是他無視你的警告、總是跟其他異性聊天,都可能讓你產生自戀受挫的感覺,你想控制他,更像是在捍衛(wèi)自己的價值。

似乎對你來說,越是能掌控伴侶,越能證明你是值得被愛的,你是優(yōu)秀的,這些偏離控制的細節(jié)都可能觸發(fā)到了你的"存在性焦慮",讓你不得不拼盡全力去控制。

3

關系中的責任真空

觸發(fā)的代償性控制

關系是兩個人構成的,如果你覺得自己控制欲強,除了跟你過去的經驗有關,你也可以觀察一下,在你和伴侶的相處中,是不是他的某些行為會引發(fā)你過度的焦慮,放大你的控制欲。

如果我們的伴侶靠譜、負責、把什么事都處理得井井有條,不需要我們操心,自然我們會松弛很多,可如果伴侶長期擺爛、逃避責任、拒絕溝通等,在關系里持續(xù)不作為,那么你自然會不自覺地要扛起更多的重擔,你的控制欲也就增強了。

所以控制欲強,可能真的不全是你的責任,而是你和伴侶一起完成的雙人舞。

表面上看起來,你好像是關系里的強勢方,是絕對的“掌權者”,實際上,你也承擔了太多的責任,不得不處理過多的任務項。

他出門連門都鎖不好,你只能反復檢查門鎖好了沒有;

他從來不主動表達情感,不表現(xiàn)出對你的愛,你自然缺乏安全感,總怕他不愛你;

他出去也從來不報備,還經常無緣無故晚歸,你當然想知道他到底去了哪……

你看,就算是現(xiàn)在關系出了問題,也只是你在反思自己是不是控制欲太強,而對方又美美隱身,好像一個完全的無辜者、好像他是總被你壓迫的受害者。

也就是說,你們的互動模式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你越是焦慮,就越是控制,你越是控制,對方越是擺爛,對方越擺爛,你越焦慮……最終你身心俱疲,對方卻巧妙地逃過了自己的責任。

也就是說,控制欲并不是像個包裹,說放下你就能放下,它需要你抽絲剝繭找到內心深處的模式,同時調動你的認知、情緒管理等多個功能,并在關系里進行改變,這更像是解開一捆纏繞多年的繩索——不能暴力拉扯,而要找到每個結的形成邏輯,耐心地一段段松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具體來說,以下這些方法也許能幫到你。

01

哀悼過去的創(chuàng)傷

如果你去與內心里過去的自己對話,她會跟你說什么呢?

她可能會告訴你,我也不想控制,可是我很怕,我好怕失控,好怕被拋棄。

所以,不要再去評判自己為什么總想控制了,在你的內心,你其實也很委屈。你要做的是理解自己、安撫自己。

你可以去覺察、識別出自己內在那個受傷的部分,與這個部分對話,用“自我安撫”代替“向外控制”。

你可以溫和地告訴那個有創(chuàng)傷的自己:“我知道你很不容易,你太害怕被拋棄了,所以你才想控制。你現(xiàn)在已經長大了,你已經獨立,你有能力給自己依靠,你完全可以讓自己很安全。”

當你又涌現(xiàn)出了控制的沖動,不要急于行動,而是留出一個空間,與自己升起的不安、焦慮在一起,試著去深呼吸,把注意力拉回到當下,然后看看放任不管會發(fā)生什么。

比如你又看到伴侶很晚回家,不要急于找他、或者奪命連環(huán)call,不要任由自己幻想他如何拋棄了你,而是把注意力放在當下自己做的事情上。然后看看會發(fā)生什么。

也許他不久就主動回家,也許他晚回家也不會影響什么,這樣就可以打破“失控=危險”的腦回路,你就會逐步允許伴侶偏離自己的預期,自然就會漸漸放手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用認知解離的思維重構認知

之前我們說過,也許在你心中有個信念,認為失控就等于你沒有了價值,你將“控制”和“價值”融合在了一起,那么你可以用認知解離的方法,把自己的價值和這些事件的結果松綁。

比如伴侶沒有及時回復你的消息,也許你一瞬間又產生了控制的欲望,這時你可以覺察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又將這件事和自己的價值綁定,是不是在心中想象:

他不回復我,說明他不愛我了,說明我是沒有價值的、不值得被愛的。

這時,你可以試著放下這種想法,想想除了他不愛你、你沒有價值,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導致他沒有及時回信息。

你會發(fā)現(xiàn),也許因為他太忙顧不上來,也許因為他根本沒看見,也許因為他還沒想好怎么答復你……而這些可能性,與你的價值都是沒有直接關系的。

同時,你也可以建立新的價值錨點

比如你可以每天記錄三件“無需控制也可以體現(xiàn)自我價值”的事,像什么:耐心傾聽他人、很好地完成了工作、給流浪貓喂食等等,你會發(fā)現(xiàn),就算不去控制他人,你本身的存在就有價值。。

03

破除責任錯位的共生陷阱

若你的控制是來源于伴侶的不作為,你可以和伴侶進行溝通,重新劃分你們的責任邊界,理清你們各自的責任。

你們可以商討出,哪些屬于你的事,哪些屬于對方的事,哪些是雙方要共同努力完成的事。然后在需要共同完成的事情中,找出各自的邊界范圍,當發(fā)現(xiàn)自己又過度掌控了,及時終止。

比如你們可以列舉出各自的生活、工作、如果不需要對方配合,哪些是可以各自自己負責的。

而對于一些你想要干涉控制的事項,比如對方的社交、衣著、飲食等,你可以和對方協(xié)商哪些由對方自己決定,漸漸放權。

而如果你又忍不住想要控制,你可以和伴侶進行非暴力溝通,比如告訴對方“我看到你不理我時,我又感覺到了被忽視,我就想逼迫你跟我溝通……”這樣,就算你暫時做出了控制的動作,對方也能理解你的困境,從而減少對關系的傷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句話叫“愛人如養(yǎng)花”,建立美好的關系就像培育植物一樣,重點不是消除你的控制欲,而是營造出有感情流動的、真實、平等的關系氛圍。

當你們都能學會將控制的能量轉化為相互滋養(yǎng)的創(chuàng)造力時,關系會自然生長出抵御焦慮的免疫力。

當你不再關注如何放下控制欲,而是關愛自己的內心時,你會發(fā)現(xiàn),不知不覺中,你早就松弛了下來,而在信任的土壤里,愛能生長出比控制更堅韌的聯(lián)結。

本文首發(fā)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