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畫南北方》刊題:顧青蛟
《書畫南北方》總編:陳太明


陳太明,法號,仁空。江蘇泗陽人,居無錫市。畫畫由心,開心萬歲。
物態(tài)——我說畫雞
文/陳太明
萬物皆有“態(tài)”。神態(tài),姿態(tài),喜怒哀樂,動靜無常皆為“態(tài)”。
作為一個畫家,你要表達的世間萬物一定是有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的,你要把你心性注入到自然萬物中,你就要親近它,了解它,熱愛它,在自然環(huán)境中把萬物之態(tài)融入到你的內(nèi)心。雞,是我在作畫題材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吉祥之物,它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早已被神化,人化,所以畫雞就不僅僅是把握“態(tài)”的事情了,它的特殊文化意義與現(xiàn)象也是極其重要的,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生態(tài)”。
“態(tài)”從何來?我們看那農(nóng)戶圈養(yǎng)的雞,那種食而無憂的自由自在的覓食狀態(tài),吃飽了,主人還會放它們出圈撒歡片刻,所以這些雞即便在圈里也是有興奮點的,比如撓癢式的嬉戲,搖頭自在的模樣等等,而散養(yǎng)的雞,“態(tài)”,就不一樣了,那種“籠中無食天地寬”,在它們的動態(tài)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那種自食其力的生活狀態(tài),充分表達了“莫道生活多艱辛,一生都在旅途中”的生命哲學(xué)。
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雞的生存環(huán)境也有了極大的改變,高山樹林里的雞奔跑的速度較之農(nóng)村田間的雞要快上好幾倍,它們捕獲的蟲子也與田間菜園的蟲子不盡相同,所以,山林間的雞有野性,有力量,轉(zhuǎn)體擺頭十分敏捷,當(dāng)主人口哨響起它們會成群快速下山,所以耳朵也十分的靈光,既活潑,又聽話。即便是喚它們回巢宰殺,它們也會義無反顧的聽從。它們深知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