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玻璃頂端滑下的水珠切割著城市的霓虹,荷爾蒙在水汽的蒸騰下不再揮發(fā),我們在錯亂的數據洪流中相遇,用二維碼交換著體溫,用表情包傳遞著心跳——
——此段為AI生成
愛情被壓縮成短短17個字的告白,在數據流中快速發(fā)酵,又在下一個黎明前冷卻。

壞消息是:
總有人先放手:

好想哭。心痛到能哭暈白天與黑夜的那種。一滴、兩滴……眼淚的溫熱暈開了枕頭與臉頰的邊界。

“Nanoship”,也可譯為“微戀愛”——一個繼“微do”之后另一個很偉大的“微”詞匯發(fā)明。這個新生的約會熱詞賦予了那些迅速而又無疾而終的關系一種新的意義,這使得原本只能被視為“失敗”、“浪費”的相處,有了被積極解讀的可能。

Tinder2024年年度報告里對nanoship的解釋
從非常積極的方面來說,這可以是一種對于情感的探索方式,很多人選取這種方式來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減少未來的試錯成本。但是同時有些人會將nanoship當作一種隨意的關系,在一段感情中無法建立深度且真誠的感情鏈接,導致認真的一方受到傷害。

不過,無論是在怎樣的一段戀愛關系里,我們都要去花費無數時間去制造驚喜、去準備禮物、去揣摩對方的心思、去爭吵、去和解、去品味甜蜜與煩惱、去等待消息與回應……
所以不管如何,我們都是這場速食盛宴的饕客。

或許,生命就是這樣一場絢爛的浪費。但是/所以,我始終愿意等待。等待那些充滿不確定的、無法被量化的、無法被完美定義的美好悄然降臨。

在這個AI的時代,我們習慣了AI能為我們隨時隨地提供我們“迅速的”“完美的”回答。
當我們提出問題,AI對話框中的加載顯示不斷的旋轉,像一個焦慮的小小漩渦,我們被卷入其中。
或許等待本身就為“完美”的AI系統(tǒng)插入了一段不完美的代碼——就像《等待戈多》中,戈多或許永遠都不會來,AI也無法每次都能即時的完美的給出我們最想要的答案。

此時一名嚴重社恐患者在AI軟件上問出“如何克服社交恐懼”


這是一個充斥著“社交恐懼”、“社交尷尬”和“被迫社交”的時代,但是似乎我們都在等待著一個心儀的社交機會。
等聚會結束我就去要ta的聯系方式
抱著手機不斷刷新
等待著精心編輯后發(fā)出的朋友圈被大家點贊與評論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
在和crush的對話框中發(fā)了一句“在嗎”之后
焦慮的等待著ta的回復
但是戈戈狄狄告訴我們:“等待本身就是一種恒久的孤獨與焦慮?!?/p>
所以與其一直焦慮的孤獨的等待,不如做一個夢想家或者是實干家。

作為一名合格的夢想家與實干家,敢想敢做才是真諦。比如說一起摸魚,如何?

像與夢想中的小資生活撞了個滿懷。
時間穿過剛泡好的咖啡蒸騰起來的香氣與霧氣、穿過機械刷著短視頻的手指與精準45°角微笑的嘴角、穿過空洞的大腦與雙眼,悄然流逝。
時間的界限在這里變得模糊,仿佛在等待著什么似的,我們不禁發(fā)出和戈戈狄狄一樣的疑問:

偶爾腦海里也會閃過類似的零碎念頭:“我是不是該干點活了?”不過一直都是一閃而過。
是的,我們在等待中摸魚,又在摸魚中等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切好像都沒有什么變化,日日如此,年年如此。

這也就導致生命在這場絢爛的浪費中變得越發(fā)的虛無……但是快樂。這次,我們終于做了一回瀟灑的鴿王,但是鴿掉的是自己。

在這個略顯荒誕的人生中,我們都會時不時停下來等待我們的戈多。
你以為你等待的是戈多?
NONONO,你只是在等待一個“下次一定”、或是一個“改天再說”、亦或是一句“未來可期”……
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于以上這些話,我們的信任度不斷地降低,但是依舊抱有期待與遐想。

我們也是這些荒誕的發(fā)起者,其實我們的本質都是“鴿王”。

所以被“鴿”并不可怕,我們也從來都不害怕等待?;蛟S在生命中的某個有些崩潰的瞬間,拯救我們的正是當年的那句“那就祝你一切順利,能夠步履輕盈奔向熱愛與遠方,下次見面我們一定要好好聊聊我們的人生”。
《等待戈多》

北京丨蜂巢劇場
2025.03.19-03.29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