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公元249年的洛陽城外,司馬懿在洛水邊莊重地舉起了右手,他以“若傷曹爽性命,有如此水”的毒誓騙取信任,卻在政變成功后屠盡曹氏三族。這場背信棄義導致社會信用體系徹底崩塌,而司馬一氏后來也遭到清洗,幾乎滅族,完美詮釋了什么是“祖宗造孽,子孫買單”。
戲劇性的是,當司馬氏在中原絕嗣時,其家族基因卻在仇敵后裔中延續(xù)。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時,將鮮卑族“拓跋”改漢姓為“司馬”,這其實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相當于司馬家族不僅人沒了,連姓氏也被人剝奪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數(shù)百年后的汴京城,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鑒》時,鄭重寫下“以史為鑒”四個字,他堅持“寧失于繁,毋失于略”,甚至為了考證一個日期翻遍三個庫房的檔案。這種近乎偏執(zhí)的誠實,成功為司馬氏翻了一次盤,但直至今日,“司馬”這個姓氏和“諸葛”放在一起,就莫名其妙地自慚形穢。
用萬惡的K線圖來形容的話,司馬懿的權謀做空讓家族信用跌至谷底,司馬光用畢生心血也沒有完成價值修復——因為重建信用的代價高得驚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歷史長河奔涌至今,司馬氏的姓氏詛咒已超越了血緣范疇。當現(xiàn)代人用“愛國”的流量洗刷“害國”之行徑時,應該從未想過洛水邊的濤聲,更不會想到會被反噬,可是一旦誠信沒了,原有的功過是非,就像司馬光七歲時砸的那個缸一樣,將只剩下碎片和渣子,然后被清掃出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