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椿

前幾天,拙文討論《西游記》與《水滸傳》中素酒指的是什么,引起眾人討論。雖然大多贊成拙文觀點,就是素酒指植物水果釀成的酒,無論酒精度高低。葷酒指加入動物肉類釀制的酒,這點有眾多證據(jù)和詩詞為證。但是仍然一部分人堅持素酒就是指葡萄等釀制的低度酒,而葷酒是指經(jīng)過蒸餾的高度酒。
為何出現(xiàn)如此現(xiàn)象?少數(shù)人混淆邏輯,認為飲低度酒不違背佛經(jīng),因為高度酒可以迷亂性情。也有人提出比較中肯的論據(jù),那就是“葷”、“腥”不同,腥才是指肉,若是與“素酒”相對,那也應該是“腥酒”而不是“葷酒”。前文限于篇幅,我們沒有展開,下面我們就來再探討一下。
一、佛教戒律不允許飲酒食肉

佛教在東漢傳入我國,佛經(jīng)也是不同時間引進翻譯的。最早在東漢永平十年(67年)中天竺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攜佛經(jīng)至洛陽,漢明帝建白馬寺,是為中國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其實最初佛經(jīng)是不允許飲酒食肉的。后世之人以為是從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斷酒肉文》開始的,其實是不對的。
如南北朝時期,比蕭梁早幾十年的北涼(397年~60年),有天竺僧人曇無讖譯《大涅槃經(jīng)》卷第七《如來性品第四之四》有:“所謂沽酒、淫女、博弈。如是之人我今不聽在比丘中。應當休道還俗役使。”在講沙門法修行時有:“遠離飲酒乃至嗅香。是沙門法。”可見飲酒不管大乘小乘佛教都是不允許的。
而由于對佛經(jīng)理解不同,如今南傳佛教(小乘佛教)依然存在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允許僧徒食肉。如唐代翻譯的《楞嚴經(jīng)·卷六》:“阿難。我令比丘食五凈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strong>何為五凈肉?指: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自死(自然死亡)、鳥殘(自然競爭死亡),這些肉食是可以食用的。

其實有僧眾理解是錯的,因為在同一部佛經(jīng)同一章節(jié)里,講了佛允許食肉是因為考慮到環(huán)境惡劣。《楞嚴經(jīng)·卷六》:“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
然后又講,不允許食肉殺生,食肉之人必得壞的報應?!独銍澜?jīng)·卷六》:“奈何如來滅度之后。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v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p>
《楞嚴經(jīng)·卷七》講了犯戒可念咒語:“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于未受時。持咒之后。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經(jīng)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凈。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p>
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漢代已出現(xiàn)蒸餾酒。如江西南昌?;韬钅钩鐾恋囊伤普麴s器的青銅器(如圖),經(jīng)研究,用芋頭可蒸餾出20度以上的蒸餾酒。但是就從全國范圍來看,該蒸餾酒工藝并未得到推廣和延續(xù),漢唐宋大多都是通過壓榨和過濾的低度酒。大概當時蒸餾酒是皇宮內廷貴族才掌握的技術,由于兵燹戰(zhàn)火后來失傳,并未傳到民間。

不管怎樣,以上都說明,無論酒精度高低,佛教是不允許飲用的。另外食肉、食葷(五辛)也是不允許的。限于篇幅,我們就不轉錄其他佛經(jīng)經(jīng)義。
二、素、葷、腥、臊的詞義

我們來了解“素、葷、腥”幾個字的含義。“素”在甲骨文就有,本意是未染色的絲。第一個引申義指白色、本色。《詩經(jīng)·國風·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意思是老爺們不能白吃??!后來又引申為本來、空、虛等意,如《管子?水地》:“素也者,五色之質也?!?strong>《鶡冠子?學問》:“道德者,操行所以為素也?!?/p>
我們再看“葷”。葷,其本義為蔥蒜類辛臭的蔬菜。如先秦典籍《儀禮·士相見禮》:“夜侍坐,問夜膳葷。”東漢鄭玄注:“葷,辛物,蔥韭之屬。”東漢《說文解字》:“葷,臭菜也?!?/p>
“腥”,一個意思是肉里面的蟲,《說文解字》:“腥,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從肉,從星,星亦聲?!绷硪粋€是臭的意思。如《禮記·內則》:“膳膏腥。”《楚辭·屈原·涉江》:“腥臊并御。”朱熹注:“臭也。”又指生肉,《論語·鄉(xiāng)黨》:“君賜腥,必熟而薦之。”
對于腥解釋最清楚的,是秦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意思是生活在水中的魚蝦之類肉為“腥味”,肉食類的猛獸肉稱之為“臊味”,食草類動物的肉是“膻味”?!俺魫邯q美”,看來三種肉食都屬于“臭味”。
這里出現(xiàn)“臊”字,我們也解釋一下,最早指豬、狗肉的臭味。如《禮記·內則》:“羊泠毛而毳、膻,狗赤股而躁、臊。”后來引申為害羞的意思,讀sào,如《金瓶梅》三三回:“平白臊剌剌的?!庇种讣毲械?strong>肉、肉末,“臊子”。
三、素和葷腥相對

在先秦時期,人們敬畏鬼神,祭祀神靈和祖先,祭祀要齋戒。“齋”本意“整潔身心”,《說文解字》:“齋,戒潔也?!薄秴问洗呵铩ふ录o》:“天子乃齋。”東漢高誘注:“《論語》曰:‘齋必變食,居必遷生,自堙潔也?!?/p>
這時,“素”的含義還和齋戒沒有任何關系,只有質樸的引申義。如老子《道德經(jīng)·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素”在這里的意思是本來的質樸。這里道家認為人應該保持本心,才能避免憂患。
齋戒就是避免災難,祈禱上天神靈降福。齋戒有很多講究,其中戒酒和戒葷是必須的。如《莊子·內篇·人間世》孔子和弟子顏回對話,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shù)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孔子)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在儒家來看,齋戒祭祀前,要避免吃葷菜并且不飲酒。當然孔子說他不是從內心齋戒。
佛教傳入后,雖然戒酒戒肉,但是剛開始信徒不多,影響甚微。到了南北朝,由于梁武帝崇信佛教,創(chuàng)作《斷酒肉文》,下令全國僧眾不許飲酒食肉,影響甚大,以至于后來大乘佛教的信徒,基本全部遵守。
在《斷酒肉文》中,梁武帝將“素”與“魚肉”相對。《斷酒肉文》:“復有一種人,食菜以為冷,便復解素。此是行者未得菜意,菜與魚肉,如水與火,食菜才欲得力,復啖魚肉,魚肉腥臊,能滅菜力,所以惑者云菜為性冷?!闭f有一種信徒認為溫熱的肉食可以彌補素菜的冷,不生病。這種觀點梁武帝認為是錯誤的。“凡數(shù)解素人,進不得菜蔬之力,退不得魚肉邪益,法多羸冷,少有堪能?!?/strong>
五、葷酒出現(xiàn),和素酒相對

到了唐代,佛教盛行,僧眾遵守戒律,不飲酒不食肉不茹葷,“葷腥”成了一詞,代表佛教戒條,和“素食”相對。如詩人白居易的詩《齋居》、《齋月靜居》,葷腥成為詞語。
《齋居》
香火多相對,葷腥久不嘗。
黃耆數(shù)匙粥,赤箭一甌湯。
厚俸將何用,閑居不可忘。
明年官滿后,擬買雪堆莊。
《齋月靜居》
病來心靜一無思,老去身閑百不為。
忽忽眼塵猶愛睡,些些口業(yè)尚誇詩。
葷腥每斷齋居月,香火常親宴坐時。
萬慮消停百神泰,唯應寂寞殺三尸。
白居易是飲酒的,最著名的是邀請劉禹錫飲酒詩,說明唐代佛教居士戒葷腥不戒酒。
《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北宋時期,出現(xiàn)素食一詞,也出現(xiàn)葷酒一詞。北宋著名文學家詞人蘇軾弟弟蘇轍有一詩,指出齋戒是素食。
《寓居六詠·其一》
手植天隨菊,晨添苜蓿盤。
叢長憐夏苦,花晚怯秋寒。
素食舊所愧,長齋今未闌。
殷勤拾落蕊,眼暗讀書難。
蘇軾弟子張耒有一詩寫齋居應不喝葷酒:
《北堂齋居示秬秸》
窮臘貧家絺纻單,可堪過雨夜堂寒。
屏除葷酒神應爽,談笑詩書樂未閑。
凈境眼前無俗物,清都夢到有飛翰。
雞鳴月落紙窗白,疑是從天風馭還。
到了元代,葷腥一詞逐漸變成酒肉的代詞,和素菜相對。素酒一詞出現(xiàn),和葷酒相對。如元曲大家馬致遠的《醉扶歸》:
送了幾輩兒茶員外。都是這一副兒酒船臺。
俺娘吃不的葷腥教酒肉搋。待覓厭飫的新黃菜。
他手里怎容得這幾個酸寒秀才。
帶云:我知道了也。
唱:俺娘八分里又看上他那條烏犀帶。
民間口語出現(xiàn)素酒一詞,被元曲作家寫入作品四折雜劇《爭報恩三虎下山》:“你饒了俺,我買餅好肉鲊,裝了一卓素酒,請你吃。”也就是《水滸傳》前版本。到了近現(xiàn)代,在民間“葷腥”之間被省略成“葷”,人們往往不知道葷的真正含義了。
六、結語

某學者的結論,蒸餾酒的度數(shù)高低為區(qū)分素酒葷酒的標準,別說度數(shù)低的酒一樣可以喝醉,擾亂性情。就是其立論根本不成立,因為無論如何,佛教禁止飲酒,無關度數(shù)高低。
另外《水滸傳》、《西游記》佛徒飲酒與否純屬小說演繹,不必當真。但是若討論詞語含義,我們根據(jù)詞義的變遷歷史,大致可得出結論。那就是葷腥臊雖然指不同的肉類,但是在唐代逐漸省略融和,變?yōu)榉鸾探錀l,多指肉食類,素食則是指菜蔬類食物。
同時,在宋代出現(xiàn)葷酒,元代出現(xiàn)素酒。葷指代的植物(五辛)沒有一樣是用作釀酒的原料,因而葷酒不可能是指蔥姜蒜韭菜等辛辣釀制的酒。再加上據(jù)歷史記載,宋《北山酒經(jīng)》明確天下名酒有用肉類釀造的酒。因而,只有用肉類釀酒去解釋葷酒素酒更符合詞語的含義。
您怎么認為?歡迎批評指正!

2025/3/21榆木齋
主要參考資料:
《禮記》先秦典籍 西漢戴圣編撰
《儀禮》春秋戰(zhàn)國 周公制作,孔子編定
《莊子》戰(zhàn)國時期 莊周著
《呂氏春秋》秦 呂不韋等撰著
《說文解字》東漢 許慎撰著
《大涅槃經(jīng)》北涼 曇無讖譯
《斷酒肉文》蕭梁 蕭衍著
《楞嚴經(jīng)·卷六》唐代 般剌密諦誦,彌伽鑠佉譯語,懷迪證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