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甄嬛傳》中有一幕經(jīng)典的劇情,就是皇帝給甄嬛抬旗,當時皇后的臉色漲的豬肝一樣難看。今天我們就聊聊滿清特有的“抬旗”制度。
抬旗中的旗就是八旗制度,最早的時候努爾哈赤仿照明朝的軍事制度并結(jié)合滿足的習俗創(chuàng)立了所謂的旗制度,最早努爾哈赤人少只有一個旗,是黑旗。稍微壯大之后又組建了一個紅旗,由弟弟舒爾哈齊帶領。公元1601年也就是大明萬歷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將部下重新整頓編制設置為黃、白、紅、藍 4 色旗,編成四旗。十四年后,也就是1615年大明萬歷四十三年又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4 旗,后來大名鼎鼎的八旗制度就此成型。
公元1633年天聰七年,皇太極將分散在滿洲各旗中的蒙古人集中起來整編為蒙古旗,后來隨著歸降的蒙古人越來越多,公元1635年皇太極正式設置蒙古八旗,成為滿清重要的騎兵部隊。公元1637年,皇太極將歸附的漢人軍人和工匠整編為漢軍兩旗,到了1642年最終定型為漢軍八旗,至此,滿、蒙、漢三大旗系并立的八旗制度基本定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都由皇帝直接統(tǒng)領,也正是有了蒙軍八旗和漢軍八旗的力量,皇太極才有了足夠力量壓服其他旗主,滿清的皇帝才成了絕對的核心。
八旗的地位中滿族八旗高于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但是在不同族的八旗內(nèi)部的地位都是一樣的,都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八旗的各旗地位有所變化,由于鑲黃、正黃、正白的旗主是皇帝本人,于是有了上三旗的地位,其他五旗歸各旗旗主統(tǒng)領,于是被稱為下五旗。所以滿清所謂的“抬旗”一般都是從下五旗抬到上三旗,從包衣奴仆抬入滿族旗。
根據(jù)《清史稿》記載,清朝后宮抬旗第一例是康熙的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后家佟氏,本漢軍,上命改佟佳氏,入滿洲。后族抬旗自此始?!辟〖咽铣錾頋h軍正藍旗,這次被抬旗進入滿洲鑲黃旗。也是這次的事件在滿清皇室定下了“天子之母必出上三旗”的規(guī)矩。也是從佟佳氏開始,滿清就有了“子貴母榮”的旗籍晉升慣例??滴醯男⒐驶屎鬄跹攀稀⒂赫男⑹椈屎筲o祜祿氏(也就是《甄嬛傳》中甄嬛的原型)、慈禧太后的家族都憑借兒子的地位而抬旗。出了皇帝的母親,滿清也有寵妃被抬旗的慣例,比如乾隆皇帝就把寵妃高氏從包衣抬旗進入鑲黃旗,令妃也從包衣抬旗進入鑲黃旗。
還有一種情況也會被抬旗,那就是皇帝老婆母族立了大功,也有一定概率被抬旗。雍正即位之后,將他最貼心的十三弟胤祥從圈禁中放出來封為怡親王,同時還將他十三弟的生母從內(nèi)務府包衣抬旗進入滿族鑲黃旗,這個行為不僅僅讓胤祥地位更加尊崇同時也讓確保了怡親王家族的長期穩(wěn)定?!墩鐙謧鳌分械牧硪粋€主角果親王允禮的母族也因為允禮的功勞得到抬旗。雍正朝名臣田文鏡和年羹堯也都被抬旗。公元1723年雍正元年,年羹堯家族因年羹堯在青海平叛有功,被從漢軍旗抬入滿洲鑲黃旗,成為少數(shù)被抬入滿洲旗的漢軍旗家族。田文鏡也因為推攤丁銀入畝和治理黃河等突出政績而被雍正抬入漢軍正黃旗。
回到《甄嬛傳》,歷史上甄嬛熹貴妃鈕祜祿氏(乾隆帝生母)出身滿洲鑲白旗,電視劇為了增加戲劇沖突,將其出身設定為漢軍旗出身。雍正將漢軍旗出身的甄嬛突然抬旗進入滿洲上三旗,按照滿清為皇帝母親抬旗的慣例,皇后烏拉那拉氏一定會懷疑雍正是不是決定立甄嬛為皇后了呢?這是對她地位的直接挑戰(zhàn),難怪她的臉色那么難看。
甄嬛抬旗后會擁有哪些有待呢?清代旗人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都享有特別的優(yōu)待。
政治上,旗人入仕的途徑變得更加寬了,根據(jù)《清會典》記載,旗人通過“八旗翻譯科”入仕,主要考滿漢、蒙漢翻譯能力,相比傳統(tǒng)科舉,難度更小,選拔人數(shù)比例更高。經(jīng)濟上,旗人可以憑借身份每年從朝廷領取錢糧,也就是所謂的鐵桿莊稼。
旗人待遇這么好,一定就會發(fā)生假冒事件,終滿清一朝冒旗事件就屢禁不止。乾隆年間是冒籍的最高發(fā)時期,因旗人有錢糧、司法豁免、入仕便利等方面的特權(quán),大量民戶通過偽造戶籍、冒充旗人親戚等方式混入旗籍。于是乾隆出臺了一系列嚴苛措施禁止這些行為。
旗人制度是滿清近三百年統(tǒng)治的重要制度,八旗制度已經(jīng)成了中國歷史重要的一環(huán)。
無論如何,在清朝近三百年的統(tǒng)治歷史中,旗人制度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清朝滅亡后,不少旗人出身的作家,如老舍、葉廣芩等,都曾以自身經(jīng)歷為藍本,寫下反映旗人日常生活的小說。而如今,八旗制度雖已成為歷史,但其在社會、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留下的深刻烙印,也成為我們探究歷史的重要一環(huán)。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