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土木堡之變,不少知道歷史的小伙伴都是直搖頭。堂堂大明王朝出動全部精銳,最后卻在土木堡被全殲,這在中國的歷史上都十分罕見。比起漢朝衛(wèi)青、霍去病馬踏匈奴,明朝的土木堡確實是恥辱的象征。土木堡之變發(fā)生以后,外族氣焰囂張,直接跨過了長城,兵鋒直指北京城,也就是大明的京師。明成祖朱棣抱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心態(tài)直接將原來的都城南京遷到了北京。雖然明成祖朱棣的話說得很提氣也很冠冕堂皇,但并不是遷都的全部原因。

眾所周知,明成祖朱棣是造自己侄子的反當上的皇帝,得位不正是朱棣一生的污點,對于這一點明成祖朱棣是清楚知道的,他如何敢定都在自己侄子的大本營南京呢。明成祖朱棣的大本營就是元朝的元大都也就是北京城,當上皇帝以后的朱棣自然要把都城遷到自己的大本營才放心。明太祖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燕王朱棣分封在北京城,是想要讓自己的兒子好好地替自己的孫子也就是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守好國門,因為北京城距離明朝的邊境很近,北京城在當時也是一座邊防重鎮(zhèn)。現(xiàn)在可倒好了,明朝的都城直接成了北京城,天子直接要面對外敵的威脅。遇見明君是天子守國門,遇見昏君那就是喪權辱國。

土木堡之變以后,明朝就面臨著這種尷尬的境地。都城距離邊境太近了,稍有閃失就要重蹈靖康之恥,不僅是皇帝做俘虜,什么皇太后、皇后、王公大臣、皇帝的七大姑八姨都得做外敵的俘虜。在明朝軍隊精銳全部喪失的情況下,滿朝文武面對氣焰囂張的外敵都慌了。大部分的官員直接建議南遷,甚至還有的大臣提出直接投降。大家以上帝視角來看,說這些話的人確實愚蠢,可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之下簡直就是說什么的都有。大家都知道在土木堡之變以后,大明朝不僅沒有南遷更沒有投降,甚至還把氣焰囂張的外敵直接打服了。那么在大明精銳喪失的情況下,大明王朝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今天就帶大家一起盤點一下。

首先我們要說的就是此時的大明朝廷內(nèi)部,畢竟朝廷是一個國家的首腦。此時的朝廷自然是吵得不可開交,有主張南遷的、有主張投降的但還有一種聲音始終占據(jù)著一席之地,那就是主戰(zhàn)之聲。主戰(zhàn)派的官員大多都是有血性的,他們不愿意重蹈南宋的覆轍,堅持主張要跟外敵決一死戰(zhàn),這群主戰(zhàn)官員的骨干就是于謙。于謙這個名字可以說是大名鼎鼎,此時的于謙在朝堂之上是據(jù)理力爭,錚錚鐵骨的身影和振聾發(fā)聵的聲音將整個大殿氣氛帶到了高潮。那些主戰(zhàn)派也趁機向投降派和南遷派發(fā)難,此時朝堂之上的大臣大多都是明事理的大臣,都是明朝幾代君王留下的精華,心中自然還是忠心為國的,于是南遷和投降的聲音漸漸熄滅了。此時主持朝政的是大明“戰(zhàn)神”朱祁鎮(zhèn)的母親孫太后,孫太后也是堅決主戰(zhàn),有了孫太后的支持,朝堂的爭論算是徹底地平息了?,F(xiàn)在的朝堂目標達成了一致,那就是主戰(zhàn)。這里不得不提一下這個孫太后,這個孫太后是個厲害的女人,她是明宣宗朱瞻基的老婆,也是大明“戰(zhàn)神”朱祁鎮(zhèn)的母親,孫太后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兒子被俘而做出什么喪權辱國的事情,反而是一心主戰(zhàn),這就很值得人們敬佩了,在大是大非面前,這位孫太后雖然是女人但確實不糊涂。

朝堂上的爭論停止了,我們再來看看此時的京城百姓和官兵。此時的百姓雖然也慌亂但遠遠沒有到無序的地步,這就不得不提朝堂的重要性了,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朝廷沒有亂,這些京城的百姓自然就安心了??粗⒛切┐蠊俣紱]有拋棄他們,這些百姓也都鎮(zhèn)定了下來,甚至自發(fā)的組織支持抗擊外敵。此時大明朝的百姓,也算是剛剛從戰(zhàn)爭年代過來,對于打仗遠遠沒有和平年代的百姓那般懼怕。再來看看官兵,說起官兵就讓人痛心,土木堡之變對于大明朝確實是毀滅性的打擊。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兩三代人培養(yǎng)的精銳全部沒有了,京城留下的就是一些普通的守城部隊。雖然守城部隊不是精銳,但也算是精兵強將了,遠不是明朝末年的守城部隊那般不堪一擊。剛剛從戰(zhàn)爭時代過來的官兵普遍都比較強悍,這些官兵的精氣神也很足。
朝廷沒有慌亂,百姓和守城官兵沒有慌亂,這些都是能打贏一場仗的必備條件。再來說說剛剛提到的精氣神,這一點也很重要,打仗靠的就是必勝的信念,尤其是古代以冷兵器為主的年代里面。一支軍隊的精氣神直接可以影響到這支軍隊的戰(zhàn)斗力,人們常說的兵敗如山倒,就是因為軍隊的精氣神沒有了。在追殺逃兵的時候往往都是一人追著幾個人殺,不是一個人真的打得過幾個人,而是逃跑的幾個人被嚇破了膽子不敢還手了。而此時明軍的精氣神是很足的,明朝的精氣神從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了,尤其是對待外敵的時候,明朝的軍隊都是可以以少勝多的,把元朝的軍隊直接趕到了草原之上。等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更是了不得,五征漠北,直接把外敵打得頭都不敢露。此時的明朝剛建國不久,明軍對待外敵的這種傲氣還是存在的,古代打仗靠的就是這個。

說完了虛無縹緲的,再來說點實際的。之所以可以打服外敵,靠的可不僅僅是精氣神這么簡單,還是得靠實力。外敵雖然氣焰囂張但他們的兵種屬于騎兵,騎兵并不善于攻城,雖然瓦剌人多,但在攻城這塊可并不占優(yōu)勢,人再多城墻就那么大,根本鋪展不開,還是得一波一波的上。瓦剌屬于草原部落,根本就沒有攻城的器械,他們甚至連身上的盔甲都湊不全,就更別提大型的攻城器械了,只能用簡單的梯子和大刀來攻城,這就大大限制了瓦剌騎兵的戰(zhàn)斗力。再看看明軍這邊,最開始也說了,北京城本來就是一座邊防重鎮(zhèn),又加上明朝幾代君主的修繕,城墻高大,設施完善,早已經(jīng)被建得固若金湯了。再看看明軍的武器,守城用的都是大炮和火銃,屬于熱兵器。熱兵器打冷兵器的畫面,大家可以想想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的時候是個什么樣子,只不過是掉了個。古代的攻城戰(zhàn)本來就是守方有利攻方不利,攻方非得幾倍兵力優(yōu)勢才能勉強拿下,戰(zhàn)損比往往也高得嚇人,一個守城的士兵可以換好幾個攻城的士兵甚至十幾個。

明軍這邊守城部隊士氣高昂用的還都是熱兵器,加上完善的守城設施;外敵瓦剌這邊雖然士氣也很高,但他們畢竟是騎兵不善攻城又因為攻城方是劣勢,用的還都是冷兵器。這么一來一會一對比,此消彼長之下外敵瓦剌能贏才怪了。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就這樣在,一方看似穩(wěn)贏一方看似沒有活路的情況下開始了,結果不出于謙和孫太后所料。外敵瓦剌在北京城外損失慘重,急眼的瓦剌甚至把俘虜朱祁鎮(zhèn)扒光衣服扔到前線去叫門。可惜的是,于謙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在危急時刻力保朱祁鈺上位。朱祁鈺是朱祁鎮(zhèn)的弟弟,在哥哥兵敗被俘以后就被擁護成了皇帝,為的就是讓瓦剌絕了用俘虜皇帝朱祁鎮(zhèn)做文章的心思。瓦剌見北京久攻不下,俘虜朱祁鎮(zhèn)又起不到任何作用,只能看著北京城墻狠狠地咬了咬牙。巨大的落差讓很多瓦剌士兵開始思念起了草原,本以為是來北京吃香喝辣、榮華富貴的,結果死了這么多人不說,整日還得吃糠喝稀。

時間對于大明王朝是有利的,瓦剌士兵無心戀戰(zhàn),而大明各地救援京師的部隊已經(jīng)陸續(xù)到達預定位置,其中二十萬倭軍更是精銳部隊。瓦剌首領眼看不僅打不進北京城,甚至還有可能被包餃子,于是就狼狽地選擇了撤退。就這樣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大明朝贏得了勝利,瓦剌首領一陣后怕地看著北京城門,心中估計想死的心都有了。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不僅打贏了更是把外敵打服了,此后的十數(shù)年大明王朝邊境都沒有什么大規(guī)模的沖突爆發(fā)。在這場戰(zhàn)斗中,明朝培養(yǎng)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將領,把大明王朝將領斷層的問題也解決了,其中于謙就是代表人物。有人夸贊于謙是為大明王朝續(xù)命二百年的男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