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體魄塑民族基因 強健精神鑄國家脊梁
為先44班 趙可豪

趙可豪進行國旗下演講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為先書院44班的趙可豪,今天很榮幸站在這里做國旗下的演講,在揭示我的演講主題前,我想先問大家?guī)讉€問題:大家平常工作日是否習慣這么早起?在今天前往主樓前的路上,你可曾留意晨曦初露的紫操上躍動著的晨跑身影,留意學堂路上自行車輪碾過落葉的輕響交織出的青春韻律?
今天,當我們討論兩會提出的“三年體重管理年”國家倡議,熱議課程表上增加的早八課程時,你可曾察覺:或許我們正站在一個關(guān)鍵的轉(zhuǎn)折點:這不是一次簡單的作息調(diào)整,而是一場關(guān)于生命質(zhì)量的覺醒,一次對青春價值的重新定義。沒錯,我演講的主題是“健康”,青年學子當以健康體魄塑民族基因,以強健精神鑄國家脊梁。
首先我想跟大家聊聊早八課程增多的影響,講講我自己從“早八焦慮”到“晨光哲學”,重構(gòu)時間認知坐標系的過程。
當學期初教務(wù)系統(tǒng)推送新課表,朋友圈飄過“早八刺客”的戲謔時,我仍習慣性地熬到凌晨兩點,終于刷手機到想吐的我熄滅屏幕,在一片黑暗中問自己:我抗拒的究竟是八點的朝陽,還是這個在深夜無法自控的自己?本學期我的五門課程不約而同地占據(jù)早八時段,這樣的安排最初讓我這個“夜貓子”措手不及。但正是這段經(jīng)歷,讓我獲得了對剛剛問題的答案,也真正讀懂了清華將一眾核心課程前移的深意——這不是在壓縮我們的睡眠,而是在重構(gòu)時間的坐標系,把透支生命的“報復(fù)性熬夜”轉(zhuǎn)化為滋養(yǎng)生命的“建設(shè)性早起”。
猶記得開學第二周,我在周五微A早八課前夜嘗試十點半入睡。當七點的鬧鐘喚醒我時,晨光正透過法桐的枝丫在寢室里織就金色的經(jīng)緯。那天曉峰的課堂格外清晰:黑板上跳躍的極限符號,王老師講解方向?qū)?shù)時的精妙的例子,仿佛與我呼吸的節(jié)奏奇妙共振。更讓我驚訝的是,上周讓我抓耳撓腮的基物作業(yè),在周六晨起后三小時的專注中流暢完成,這種體驗讓我想起施一公院士的分享:他在普林斯頓任教時,實驗室的燈光總在清晨六點亮起。這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深諳“晨光哲學”的智慧。
如今,我跟全寢的小伙伴們一起早睡早起,我們對早八的態(tài)度從嫌棄變?yōu)榱苏湎В煌兊幂p松的還有我們的學習壓力和寢室氛圍。我想告訴大家,將生物鐘撥快兩小時,獲得的不僅是清醒的大腦,更是一種對生命的鄭重承諾。那些在早八課堂綻放的思想火花,在晨跑中養(yǎng)成的肌肉記憶,終將積淀成我們應(yīng)對未來挑戰(zhàn)的底氣。
提到運動、談及健康,那就少不了我們清華“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口號,少不了清華骨子里體育精神與學術(shù)追求盤旋并行的雙螺旋DNA。
漫步西大操場,馬約翰先生的雕像始終凝視著這片熱土。這位將清華體育傳統(tǒng)寫入基因的先驅(qū)者曾說:“體育是培養(yǎng)人格的最好工具?!比缃?,當教務(wù)系統(tǒng)減少第五大節(jié)排課,并在課表中嵌入運動時段,當“不會游泳不能畢業(yè)”成為清華名片,我們讀懂的不僅是那一句口號,更是體育的遷移價值的奧秘:強健的體魄與深邃的思想,本就是螺旋上升的雙生花。
兩會提出的“全民健身”戰(zhàn)略,其實早已在咱們園子里具象化為每天下午四五點的“運動交響曲”:有人在陳明游泳館與水流搏擊、有人在西體籃球場揮汗如雨、更有人將實驗室的嚴謹帶入氣膜館——精確計算擊球角度,像解微分方程般破解對手戰(zhàn)術(shù)。當跟隨體育助教和大家一起開展集體鍛煉,感受肌肉的酸脹和內(nèi)心的充實時,我真正理解了,何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最后,我想跟大家聊聊體重管理的生命詩學。
物質(zhì)富足充裕的時代,BMI超重成了一種常態(tài),當智能手環(huán)的震動提醒久坐,當體脂秤上的數(shù)字引發(fā)焦慮,我們更需要讀懂兩會提出“三年體重管理年”的深層隱喻。這不是簡單的減肥,而是一場關(guān)于健康的生命修行。就像王大中院士帶領(lǐng)團隊攻克高溫氣冷堆技術(shù),這既需要焚膏繼晷的激情,也需要科學規(guī)劃的體力儲備。
清華人的學習故事里,藏著獨特的健康密碼:有人用番茄工作法切割學習時段,在每個45分鐘后完成一組深蹲;有人在圖書館開辟“站立閱讀區(qū)”;更有課題組將組會搬到奧森公園,讓學術(shù)討論伴著五公里的呼吸節(jié)奏。這些創(chuàng)新都在訴說:管理體重不是與身體對抗,而是尋找學習激情與生命律動的黃金分割點。讓我們抓住下午運動時段的契機,積極響應(yīng)國家“體重管理年"的倡議,讓BMI降到24以下,收獲更敏捷靈巧的身體。
老師們、同學們,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我們這一代清華人要回答的,不只是“卡脖子”的技術(shù)難題,更要解決“亞健康”的生命課題。當我們在早八課堂擦亮思想的鋒刃,在運動場鍛造生命的韌性,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場靜默的革命——用健康體魄塑造民族基因,以強健精神鑄就國家脊梁。
我想讓大家明白:清華人跑過的每一步,不僅為3公里的滿分,更是為丈量報效祖國的征程;我們爭奪的,不僅是微積分課堂的前排座位,更是民族復(fù)興賽道上的有利身位。當未來某天,我們能用五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熱忱回報祖國,定會感謝今天每一個迎著晨光醒來的清晨,感念每次力竭時仍多堅持一公里的倔強。
最后,請允許我再次化用蔣南翔校長的話與諸君共勉:清華人,要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更要為人類文明健康思考五十年!讓我們從此刻出發(fā),以清醒的頭腦迎接早八的朝陽,用強健的體魄書寫屬于我們的清華詩篇!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文案 | 趙可豪
圖片 | 清華大學學生國旗儀仗隊
排版 | 趙明波
審核 | 付軻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