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從表面上看,俄烏前線似乎一直呈現著那種一戰(zhàn)二戰(zhàn)風格的“戰(zhàn)壕戰(zhàn)”——雙方以“米”為單位,進行殘酷的血肉對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雖然號稱能夠扭轉戰(zhàn)局的F-16都已經上場。但三年多來,依舊沒怎么發(fā)生過空空交戰(zhàn),而是打成了看起來很“原始”的“炮戰(zhàn)”。

海上力量就更甭提了,在2022年-2023年俄軍黑海艦隊遭遇連續(xù)重創(chuàng)后,幾乎就沒有傳出過什么消息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難免讓人覺得,仗打得好像沒什么科技含量。

然而,令人感覺很疑惑的是,有關?;鹱h題,澤連斯基的表態(tài)卻是,要首先實現空中和海上的?;穑3趾I系钠届o。

俄羅斯回應,門兒都沒有!

很明顯,這側面說明,咱們之前了解的信息可能比較片面??罩泻秃I希蛟S才是烏克蘭的痛點,也是俄軍戰(zhàn)法最有效的地方。

況且,現代戰(zhàn)爭意義上的???,往往是綁定的關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之后,經過特朗普和普京的一通電話,懂王又提出了一個沖突雙方30天內互不襲擊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議。

俄羅斯馬上說,好。

烏克蘭那邊口頭答應了,但實際行動上并未認真執(zhí)行,襲擊仍在繼續(xù)。

畢竟,俄羅斯可是個能源出口大國,能源基礎設施就是它的命根子。相比烏克蘭,這條約束對俄方顯然更有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另外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則是,自從2月份的最后一天,澤連斯基在白宮被特朗普和萬斯互懟之后,烏軍前線就開始明顯扛不住了。

最大的潰敗發(fā)生在3月6日-8日的時候。

此次潰敗,確實跟俄軍出其不意的管道突襲行動有關。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外因。

畢竟,借助廢棄管道,或者深挖掘隧道至烏軍防御陣地地下的突擊行動,俄軍之前也用過很多次,卻只有這回引發(fā)了烏軍防線的接連潰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原來,這期間,美國方面曾經一度關閉了情報共享,烏軍的作戰(zhàn)數據鏈突然給斷了。

實際上,要說美國斷絕援助這方面的行動,烏軍應該早就有一定的心理預期。

從二月底開始,美國就已經開始叫停援助了,不僅召回了大量已經在途的武器交付,有的地方甚至連卸貨用的水泥平臺都給拆了。

但這時候的烏軍前線作戰(zhàn),卻并未出現特別明顯的潰敗。

按照烏克蘭官方的說法,炮彈、裝甲車、防空導彈這類的東西,靠庫存還能再打至少三到五個月。

此外,通過澤連斯基在歐洲的游走,還向法德要到了一些替代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烏軍最大的潰敗,則發(fā)生在美國關閉情報共享的那兩三天。

措手不及的烏軍變得又聾又瞎,硬撐著摸黑打了好幾天。

這些年來,烏軍早已經習慣了在平板上獲知戰(zhàn)場實時變化。美國的情報支援一斷,前線官兵幾乎無從了解俄軍的動向,以至于很多烏軍在電報平臺上抱怨說,他們有時候甚至都能聽到俄軍車輛開動的聲音,但就是沒法知道俄軍具體朝著哪個方向行動,有多大規(guī)模...

這種心理壓力下,那幾天前線烏軍的士氣崩的厲害。

不過,在看到一通嚇唬有了效果后,美國又及時恢復了情報共享。

烏軍很快再次支棱了起來,還向俄羅斯本土別爾哥羅德州發(fā)動了突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烏軍的戰(zhàn)斗力,確實還是相當可以的。

歷史和現實都在證明,東斯拉夫人素來不嬌氣,特別能扛,打起仗來很死硬。為了爭口氣,他們沒水沒電沒面包都能死撐得下去。

但在現代戰(zhàn)爭,包括如今的這場“戰(zhàn)斗民族”之間的戰(zhàn)斗,光靠抗揍,耐力好,還是不行的。

甚至可以說,三月初失去情報支援的烏軍,或許才是“真實的烏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畢竟,動不動拿衛(wèi)星開圖的這種事情,只有少數超級大國才有能力干得出來。

現代戰(zhàn)爭的維度,早已經橫跨了陸??仗炀W絡電磁這五個維度。缺一環(huán)都不行。

烏軍為什么能以較小的人口規(guī)模扛住俄軍?最關鍵的,或許就是那套北約化的作戰(zhàn)數據鏈和情報支援。

那么,一說到北約的情報體系,大家肯定會想到兩個東西——GPS和星鏈。

這就有必要簡單講講,它們二者的關系。

GPS是美國軍方研發(fā)的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屬于中軌道衛(wèi)星(距地面20000公里),用來定位、授時。

GPS是軍民兩用,但軍用的精度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星鏈是美國企業(yè)SpaceX的低軌道通信衛(wèi)星系統(距地面300-500多公里),專門用來上網和傳輸數據;

星鏈原則上是民用項目,但只要馬斯克給提供終端服務,也可以用于軍事行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具體使用上,GPS先進行坐標定位。

但光有坐標不行,前線戰(zhàn)斗人員和后方指揮部都需要實時的衛(wèi)星圖像共享,需要知道這是什么,并將信息及時傳給作戰(zhàn)平臺,同時收集打擊效果信息。

此時,星鏈就上場了。它負責發(fā)布打擊目標的具體信息,包括實時的照片和視頻,并將其傳輸分發(fā)出去,而且?guī)捯沧銐虼螅苤С?00兆以上的信息傳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同時,星鏈還不受地形、氣象變化限制。作為講究密度的低軌衛(wèi)星系統,它已經實現了量產,一次就能發(fā)射100多顆,目前天上共有7000多顆衛(wèi)星在工作,專門負責高速網絡數據傳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因為量大、分布廣,并且采用了高頻段通信技術,星鏈抗干擾能力很強,俄軍幾乎無法對其進行有效壓制。

除非提供方直接將其掐斷。

所以,你說現代戰(zhàn)爭哪些東西最關鍵,俄烏戰(zhàn)場似乎已經在證實了。

戰(zhàn)場上,誰能先摧毀對手的軍事衛(wèi)星和作戰(zhàn)數據鏈,就基本能穩(wěn)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后可能有人會問了,這個星鏈技術為什么只有馬斯克的SpaceX一家能搞,難度很大嗎?

實際上,SpaceX之所以能鼓搗出星鏈,關鍵一點正是,因為它掌握了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目前全球實踐成功的,僅此一家。

作為低軌衛(wèi)星,要想覆蓋足夠的范圍,就得走量。星鏈目前是7000多顆,而馬斯克定下的目標為4.2萬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試想,如果使用傳統的一次性火箭送這么多衛(wèi)星上天,哪怕是金山銀山,也都得被耗干了。

所以,低成本的投送能力,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門檻。在空間應用領域,公認的一句話,發(fā)射能力有多大,你的舞臺就有多大。

那么,中國目前的可回收火箭進展如何呢?

這個就不多說了,相信過不了很久,咱們一定會看到相關新聞的。

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和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