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著,不愿意出名,能為病人服務就很快樂;死了,更不希望為自己留名。我喜歡安安靜靜地做事,不愿用我的名字命名……”

2021年11月5日,這位“生前不愿出名、死后不愿留名”,有著“救命奶奶”之稱的醫(yī)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她就是陳菊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根據陳菊梅奶奶生前遺囑,她的喪事一切從簡,沒有舉行告別儀式,遺體捐贈給了首都醫(yī)科大學。

1925年,陳菊梅出生,是家中長女,上面還有兩個哥哥。陳父喜得千金后,很是高興,親自為女兒取名“菊梅”,希望她“人如菊淡,品如梅清”。陳菊梅果然沒有令父親失望。

7歲時,留著一頭齊耳短發(fā)的陳菊梅進入私塾讀書,她本就聰明伶俐,又很勤奮,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尤其數學相當出色。

陳菊梅十幾歲時,也遇到了一個阻礙自己繼續(xù)學習的難題。當時,女孩子十幾歲時就要出嫁,陳家也開始考慮起她的終身大事來。然而,陳菊梅聽說后,態(tài)度十分堅決地拒絕了,直言:“我要讀書,不嫁人。誰答應的誰去,我肯定不去。”

陳父是個很民主的父親,也講道理,在得知女兒的意思后,他也沒有反對,反而繼續(xù)支持女兒讀書深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6年,陳菊梅成功考入浙江醫(yī)專。畢業(yè)后在杭州的一個醫(yī)院做起了實習醫(yī)師。但很快,她就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傳染科。1950年,陳菊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上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在傳染病學領域幾乎一片空白,每年死于肝病的人數多達幾十萬,甚至被國際社會笑稱為“肝炎大國”。為了摘掉這頂帽子,新中國決定派遣留學生赴蘇學習。

為了從全國各地選拔優(yōu)秀的人才,各大醫(yī)院都推薦了院里最優(yōu)秀的醫(yī)生,陳菊梅便是其中之一。為了迎戰(zhàn)赴蘇留學考試,陳菊梅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努力復習。

考試當天,陳菊梅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里便答完了所有內容,并第一個走出了考場。當時,考場上的同學都以為她交了“白卷”。

1954年夏,陳菊梅成為了第一批赴蘇學習傳染病的留學生。當時,陳父得知女兒要去蘇聯留學后,出于擔心持反對意見。她幾次去信解釋,最后,父母知道女兒的脾氣,便不再繼續(xù)反對。

雖然遠在異國他鄉(xiāng),但陳菊梅很快便適應了在蘇聯的生活,全身心投入到了學習中,并提前一年畢業(yè),順利拿到了列寧格勒醫(yī)學院傳染病博士學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完成學業(yè),陳菊梅便立即回國,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中。為了讓我國擺脫“肝炎大國”的帽子,陳菊梅夜以繼日投入到了攻克轉氨酶居高不下的研究課題中。由于太過勞累,她患上了腎炎,一度嚴重到尿血。

這個病因為她平時工作太過勞累而經常復發(fā),一復發(fā)就影響到了她的工作。為了不影響工作,陳菊梅竟然切掉了闌尾、又摘掉了扁桃體,后來甚至分三次拔光了自己的牙齒。她要將自己身上一切可能引發(fā)炎癥的病灶都清除掉,以免影響自己工作。

這一年,47歲的陳菊梅終于沒有了“后顧之憂”,專心投入到研究之中。最終,她的努力沒有白費,研究出了能夠降低轉氨酶的藥物,還將肝炎的的死亡率降低到了38%。

而肝炎只是她眾多研究課題中的一個,作為傳染病專家,她先后診斷出了近60種傳染病,先后有數十萬人得到了有效救治。

2003年,突如其來的非典令國人陷入了恐慌,在這一背景下,78歲的陳菊梅挺身而出,連續(xù)三天不眠不休,主持編寫了防治手冊,并向大眾講解如何正確預防“非典”。此外,她更是深入隔離病房,站在了同傳染病作戰(zhàn)的第一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08年汶川發(fā)生特大地震,此時已經83歲高齡的陳菊梅作為302醫(yī)院專家組組長,親自趕赴前線指導災后傳染病的預防工作。

當記者看到這位83歲的老人出現在震區(qū)時,擔心地詢問起了她的身體。陳菊梅則十分平淡地說了這樣一句震撼人心的話:

“83歲算什么,我還是一名戰(zhàn)士,只要還有一點力氣,我就要到第一線去?!?br/>

隨后,她便與幾位將軍一起,趕赴各重災區(qū)指導工作,察看災民安置點和消殺作業(yè)現場。

2010年,為中國的傳染病事業(yè)勞累了大半生的陳菊梅,在86歲這一年,卻被確診帕金森病。盡管如此,她依然堅持出診,即使到后來連走路都困難,她也能夠準時趕來坐診。

陳菊梅的舉動讓患者和同事們十分敬佩和感動,雖然門診的號每天只有十個,但為了能給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患者盡可能提供治療,她不僅經常加號,而且還盡可能減少去洗手間的時間,甚至到后來上午都不再喝水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陳菊梅的事跡一度引起外界廣泛關注,不少報社都曾想要采訪她,但這并非一件易事。國外媒體也曾多次找她,想要以她為主人公進行報道,但同樣遭到了她的拒絕。就連醫(yī)院提出要用她的名字命名花園,她也明確表示不愿意。在陳菊梅看來,自己只是一個普通醫(yī)生,而且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做好,沒必要鋪天蓋地報道,更沒有寫傳記的必要。

除了運用專業(yè)知識治病救人外,陳菊梅還時刻替病人著想,從不收“紅包”,把每一位患者都當作自己的親人,時刻為他們著想。

坐診看病之余,陳菊梅還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經常為他們答疑解惑。幾十年間,她曾指導過許多學生的論文,但卻從未有一篇掛過自己的名字。為了鼓勵學生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她還主動攬過了為他們研究申報的工作。她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精湛的醫(yī)術獲得了學生的尊敬和愛戴。無論自己的地位有多高,陳菊梅卻一如既往地低調,盡管她所獲得的榮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陳菊梅多年軍醫(yī)生涯中,她為中國醫(yī)學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拯救了無數個患者和家庭。經中央軍委特批,她享受正軍級文職特級待遇,專業(yè)技術一級。相當于戰(zhàn)區(qū)上將待遇。足見黨和國家對她工作的肯定。

參考資料:人生與伴侶·共同關注2022年1期、婦女2022年3期、晚晴2021年11期、《醫(yī)師報》、閱讀(書香天地)2022年4期、做人與處世2022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