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水西流》最大的賣點無疑是王迅,其飾演的張曉軍,絕對堪稱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割耳屠夫”。

去人性化
當然了,張曉軍并非天生的連環(huán)殺手,導致他化身成惡魔的根源是失聰,也就是人們口中的聾子?;蛟S很多人不曾知曉,聾啞人相較于普通人而言,更容易患上狂躁癥。原因有很多,譬如由于自身的殘疾而無法融入社會,又或者遭到他人嘲諷、排擠等等,致使出現(xiàn)心理問題。

顯而易見,《怒水西流》展示過張曉軍情緒極其不穩(wěn)定的一面,也就是其企圖撕掉于娜耳朵的那一幕,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攻擊性,典型的狂躁癥特征。至于張曉軍為什么要割掉受害者的耳朵,以及將割下來的耳朵塞入動物體內(nèi),從犯罪心理學層面來說,屬于一種“去人性化”行為。

割耳是源于張曉軍自身的聽力缺陷,為了滿足病態(tài)的心理需求,所以選擇割掉受害者的耳朵,目的是讓對方也失去聽力。至于將割下來的耳朵塞入動物體內(nèi),大概率是為了讓受害者失去作為人的象征,如果沒有猜錯的話,在張曉軍認知中,沒有了耳朵的人與豬狗無異。
重大變故
也許有人要問了,張曉軍為什么在連殺四人后突然停手了?

通常來說,變態(tài)連環(huán)殺人犯一旦開了殺戒,大抵就停不下來了,因為他們普遍控制不住自己殺戮的欲望。但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變態(tài)連環(huán)殺人犯的生活狀態(tài)遭遇了重大變故,例如“白銀連環(huán)殺人案”的兇手高承勇。首次作案是1988年,第二次作案則為1994年,間隔了整整六年的時間,促使他暫時放下屠刀的原因,非常有可能是其第一個孩子的出生。然而好景不長,自從1994年開始,高承勇連續(xù)作案九起,直至2002年才停了下來,原因是體力大不如前,無法輕易控制并殺害受害者,無奈之下只能收手了。

具體到張曉軍,影片中也予以了交代,母親閆慧茹借錢為其移植了人工耳蝸,使得他重新聽見了聲音。此舉無疑大大安撫了張曉軍狂躁的情緒,加之閆慧茹對這個兒子也是緊盯不放,所以才能在于娜慘遭撕耳之前,及時一針扎暈了失控的張曉軍,這就是“惡鬼案”戛然而止的真相。

不過《怒水西流》終究是一部沒有原型案件的影視作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存在一個無法自圓其說的BUG,以張曉軍的精神狀態(tài)而言,不太可能在作案之前和作案之后對現(xiàn)場進行細致的清理,那么必然會有遺留的體液和毛發(fā)。加上警方當時已經(jīng)對張曉軍產(chǎn)生了懷疑乃至拘留,只要進行DNA對比,百分之百可以鎖定兇手。影片中張曉軍的作案時間點是1998年,而DNA技術早在1989年就引入國內(nèi)了,雖然彼時尚未全面普及,但面對如此惡劣的刑事案件,應用DNA技術并不是太大的難題。
結語
最后想說,雖然《怒水西流》被定義為女性安全題材的電影,但大眾同時也應該重視類似聾啞人群體的心理健康,畢竟天生的惡魔是極少數(shù),后天的成長環(huán)境才是塑造一個人性格的主要因素。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