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小孩子的夢想在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都有所不同。筆者記得自己小時候,身邊只有很少的小朋友在寫夢想時會寫一些比較有個性的職業(yè),男孩子大多想當科學家、航天員,女孩子則想當護士或老師,這些在大家看來都是比較具有奉獻精神的職業(yè)。
只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清醒地認識到,如果大學畢業(yè)后的一份工資連自己都養(yǎng)活不了,也無法回報父母多年的投入,那么自己確實是奉獻了,但這對自己有何好處呢?

大學教師開啟“付費上班”時代?老師:要么倒貼工資,要么被解聘!
所以為自己考慮也是一個很關鍵的想法,畢竟人活著就得解決溫飽問題,總不能整天只替別人著想。原本以為大學老師的職業(yè)不錯,但沒想到他們也有所謂的“工資回收計劃”。
畢業(yè)后從事任何行業(yè),所得到的工資都是自己的。不過網上出現了一個頗為搞笑的詞——“付費上班”。據說現在很多工作在大學生中被瘋搶,于是一些小企業(yè)被利益蒙蔽,開啟了這樣一種模式,你給我們交錢,我允許你來實習。

你便可拿著實習證明回學校交差,讓輔導員準許你畢業(yè),這難道好嗎?十多年前的大學生在實習時還能找到薪資不錯的工作,可現在卻變成了倒貼。而有一位大學老師也在網上吐槽說他們也進入了“付費上班”的時代,真是讓人無語又覺得可笑。
但是大學老師之所以落到這種處境,主要是一些學校的要求所致。這涉及到一個相對陌生的名詞,叫做橫向經費。通俗地說,就是學校老師幫企業(yè)或社會機構做研究、開發(fā)產品,企業(yè)付錢給學校,學校由此獲得一筆外來費用以支持后續(xù)發(fā)展,這筆錢就被稱為橫向經費。

按理來說,學校與外部企業(yè)相結合,這本應是所謂的深化產業(yè)合作之類的好事,但為何老師卻不喜歡呢?原因是有些學校會根據老師的職稱,規(guī)定其必須拉到的橫向經費數額,如果拉不到,就只能用自己的工資來填補。
于是,這被大學教授們稱為“付費上班”。比如,好不容易升到教授職稱,卻發(fā)現自己年度的科研經費任務是20萬元。還有一位上海的教授更是稱,他們教授60萬,副教授30萬,講師若干。

光靠老師與外面企業(yè)合作來達到這些經費要求,其實是不太現實的
所以,大部分老師若不想倒貼,就會先扣工資,再降職稱、減聘,而且這是一年一考核,也就是說每年都要面臨這樣的狀況,如此看來,大學教授也不好當啊。這也側面說明了如今“非升即走”的模式花樣百出,在考驗著老師。
“非升即走”這個詞,光聽著就給人一股壓力。你在一個學校里通過人才引進,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講師的工作,但若接下來幾年你沒給學校帶來任何效益,沒有科研成果,只是安心教書,那么不僅你的職稱不會提升,還可能會被直接辭退,所以要么晉升,要么離開。

然而現在這種模式已不再簡單,而是深化到各個方面。老師既要教書,又要拿出大量論文,現在還得應對橫向經費的問題。現在的老師,無論是小學教師還是其他教師,除教學之外,非教學任務實在太多了。
可是這份職業(yè)又十分熱門,就像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所說,如果你不做,有的是人做,我們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