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4月刊“豐盛的時光”中,我們特別關注與自然為鄰的家園,從深圳王石家、福州阿或家,到米蘭、圣保羅、貝勒多訥,屋主們無不在探索自然與生活的多重可能。我們也走訪了幾位以玻璃為媒介的中國設計師與藝術家,在和泥土與火焰交手的過程中,他們領悟著自然的不確定性。
在中國設計師仲松、法國設計師Ronan Bouroullec的工作室中,我們看到了他們在“設計”以外的廣泛興趣,也感受到他們?yōu)槊篮蒙疃O計的內驅力。在春暖花開之際,希冀與翻開這本刊物的你,共同發(fā)現(xiàn)普通的美好,體會自然的能量。







自然相生,宏微交響。在天與地之間,探尋純粹的平靜與宏闊的向往。五感于自然之中被喚醒,春日陽光下,生命本真綻放,與歲月、萬物一同律動。伏臥于山脊之巔,感受沙礫在指尖摩挲的細膩觸感,清風吹拂,眼波與湖波一同漾起如銀緞。

七位卓越花藝師的精美花束,用低調內斂的色調搭配大膽的創(chuàng)意,以非凡格調為春天獻禮。將初春的第一抹綠投于枝頭,草木與花卉的清香交織縈繞,仿佛置身于神秘的森林之中。





首位米其林三星法國女主廚安娜-索菲·皮克(Anne-Sophie Pic)為Café Dior創(chuàng)作新菜單,呈現(xiàn)一場極致的法式生活藝術。
從迪奧檔案館中獲取靈感,安娜將品牌標志性的褶皺工藝化作盤中韻律,迪奧先生摯愛的格蘭維爾莊園中的植物元素也成為了此次菜單亮點。藤格紋圖案、高級訂制蝴蝶結、朱諾(Junon) 禮服裙、代表高訂匠心的紐扣……展現(xiàn)迪奧精神的元素不僅裝點了盤中美食的精致造型,亦體現(xiàn)在料理豐富的層次細節(jié)中。




30年前剛一出道,Ronan Bouroullec就被法國媒體稱作“設計界的天才少年”。30年后,他又涉足藝術領域,繪畫、陶藝等作品在世界各大美術館展出,成為藏家追隨的目標。
我們拜訪了Bouroullec的工作室,在巴黎市中心離運河不遠的院子里,低調沒有門牌。推門進去一下子就可以感到 Bouroullec的存在。極簡空間,純白明亮,一切看起來都是實用有效的,沒有多余的裝飾。一件好的作品在一個空間中,就像是一個沁入水中的茶包,它能把自己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擴散和揮發(fā)出來。






從一座元代古廟搬進現(xiàn)代化的獨立建筑,仲松工作室的辦公環(huán)境像是經歷了一場“時光穿越”。仲松從雕塑創(chuàng)作轉型到建筑及家具設計,再重回藝術創(chuàng)作,在當代藝術和設計之間“反復橫跳”,也漸漸模糊了兩者之間的界限。
在他看來,重塑中國當代設計語言不僅要依靠優(yōu)秀的設計,個性化的服務模式和良好的經營模式都不可或缺。他也從未把自己局限為普通意義上的設計者,只要能給大眾帶來社會價值,進而影響中國當代審美的事,都是值得嘗試的。






伴隨著春日輕快的步伐,玻璃材料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這種極具詩意、矛盾,又充滿可能性的材料來自石英砂,是大地的饋贈。堅韌,又極為脆弱。一件玻璃作品的誕生需要歷經“冰與火”的淬煉,始于流淌的姿態(tài),在不確定性中被塑造,最終于某個瞬間定格。
本期專題,我們關注了三位中國當代玻璃藝術創(chuàng)作者——王沁、趙瑾雅、黃季,他們對玻璃的詮釋不止于工藝技巧,更注重玻璃精神性的一面。






泰順不為人熟知,亦無商業(yè)繁華加持,是溫州最樸素的角落。然而,正是這片看似靜謐的土地,卻源源不斷吸引著人們研究廊橋、設立書院、興辦社區(qū),甚至有人多年扎根,只為研究它的歷史與風土。
在這里,人們可以放下現(xiàn)代社會的慣性,順應土地的節(jié)奏,去理解人與萬物之間更原始的關聯(lián)。人的感知會被無限放大,哪怕是一棵桃樹新綻的花朵、一片青草微妙的變化,都能成為生活的信號。






在深圳大鵬灣邊,王石將自己住了 20 年的老宅交給妻子田樸珺改造為碳中和示范房,每一處細節(jié)都蘊含著對家人與環(huán)境的深切關懷,讓海邊的房子煥發(fā)新的生命。
田樸珺以自然為靈感,通過簡潔的配色與開放式布局,突破了空間的限制,巧妙利用了‘窄’的特色,打造出富有海邊度假氛圍的家。





比利時建筑師Vincent Van Duysen以其擅長的極致簡約美學風格,將米蘭北部的一幢別墅打造成了平靜溫暖、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棲居地。簡約精致的美學風格在純粹的線條和天然材料的選擇中得以恰到好處的體現(xiàn)。





巴西建筑師Rodrigo Ohtake帶著家人遷居森林,他們的新家既回應傳統(tǒng),也面向未來,收獲了與自然生生相息的美好日常。融合了大膽的色彩、未來主義的形式和高科技元素,同時又不失巴西文化傳統(tǒng)中的精湛工藝和質樸之道,賦予空間獨特的生命力。與此同時,大自然又以她最慷慨的懷抱溫柔地接納了這座房子。




由建筑師Claude Costy與Pascal H?userman在1966年設計建造的“貝勒多訥陽臺”是設計史上的瑰寶。近60年后,它被一對鐘情于建筑的藝術史學家夫婦Alice Christophe與Scott Lawrimore,悉心修復,重煥新生。如今,這座“泡泡屋”歡迎全世界的人來此體驗非凡的建筑與自然之旅。





阿或的家中并無園,卻有著四季輪轉的流動畫冊,她把有神性的老東西統(tǒng)統(tǒng)請進家,讓自然向外生長,記憶向內沉淀。作為福州本土文化生活雜志《homeland家園》設計總監(jiān),阿或本能地喜歡“老東西”,充滿年代感的中古家具琳瑯滿目,家中隨處可見“時間的證據(jù)”。

本期DESIGN CLASS設計課,四款經典腕表以其獨特的歷史及超凡的工藝,向我們展現(xiàn)盛放的時間。


本期LAST PAGE最后一畫邀請建筑師包理佳特別創(chuàng)作。以瑞士的小火車、錐形屋頂、纜車、牧場、雪山等經典元素,體現(xiàn)獨屬于瑞士的幸福感,與自然為鄰。
編輯 | Han

看完4月新刊預覽你最期待哪個空間?你認為設計是如何為生活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的?你家是否有與自然相鄰的角落?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DECO將選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