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12日,黨中央在甘肅省的俄界召開了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毛主席提出要攻打天險“臘子口”,疏通紅軍長征北上通道。

“臘子口”是岷山山脈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隘口,它所處的位置,恰好是紅軍自川西通往甘肅南部的必經之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時紅軍正面臨國民黨部隊的圍追堵截,假如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穿越“臘子口”到達甘肅,后果將不堪設想。于是毛主席果斷下達命令:“三天之內拿下臘子口?!?/strong>

一、天險——臘子口

然而“臘子口”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羊腸小道,長度僅三百余米,寬度不過丈余。東西兩側都是懸崖峭壁,最陡峭的地方,山崖與地面呈90度直角,簡直是“猿猱欲度愁攀援”。

紅軍想要通過“臘子口”,必須經過山口一座東西走向的木橋,木橋的下方是一條深不可測的“石沙河”。橋的兩頭高地上,均有敵人新建的花崗巖碉堡,里面駐扎著地方軍閥魯大昌一個營的兵力。

橋后四周的山峰上,還散布著敵人約一個團的兵力。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在接到毛主席下達的命令后,經過200里急行軍,于1935年9月16日下午到達“臘子口”橋下。

紅軍戰(zhàn)士利用山腳的巖石作掩護,成功拉近了橋底。由于敵人利用花崗石做掩體,居高臨下,炮火密集,紅軍的機槍子彈,根本傷不了對手分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1935年9月16日的下午一直到當天的晚上,紅軍連續(xù)向“臘子口”發(fā)起了五輪進攻,結果全部以失敗告終了。此時,彭德懷忽然收到毛主席發(fā)來的一份“敵情通報”的電文。

電文中稱:當地“楊土司將派騎兵千名來黑拉擾亂”。這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眼見碉堡久攻不下,敵人又有增援到來,紅軍究竟是打還是撤?

前線的紅軍指揮員們坐不住了,最后大家在陣前召開了一次會議,采用“奇計”,成功在一天之內拿下了“臘子口”。這比原來毛主席限定的時間,還少了一天。那么,紅軍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二、奇襲“臘子口”,手榴彈大戰(zhàn)

當時負責進攻“臘子口”的先頭部隊,是紅一方面軍二師第四團。因為五次進攻都拿不下關隘,四團的團長黃開湘和政治委員楊成武,決定兵分兩路。

先派出一路紅軍戰(zhàn)士,從橋正面對敵人發(fā)起進攻;另外派出一敢死隊,趁著月色迂回到山頂,向敵人的碉堡發(fā)起攻擊。

因為敵人的碉堡是花崗巖制成的,普通的機槍子彈根本就打不進去,所以兩路紅軍就都采用了“手榴彈”攻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負責正面進攻的部隊,戰(zhàn)士身上“三個一捆、兩個一束”地掛滿了手榴彈,敢死隊隊員每人身上也纏了十幾個手榴彈。

正式開打之前,有一名敢死隊員爬山時不慎掉入石沙河,驚動了敵人。于是負責正面進攻的紅四團戰(zhàn)士,馬上朝碉堡內扔手榴彈,借以掩護敢死隊繼續(xù)爬山。

敵人見狀也朝紅四團狂扔手榴彈,紅軍戰(zhàn)士反應快,撿起來又順手給他們扔回去。有一些來不及撿的,就一腳踢到河里面,炸起一片水聲。

由于魯大昌部的碉堡是新建的,還來不及加頂蓋。紅軍敢死隊繞道攀至高處后,就趁著月色往下扔手榴彈,再輔以上橋頭的正面攻擊,很快就將其爆破。

第二天,聶榮臻率部隊通過“臘子口”時,看到距離碉堡五十米的橋面上,全部被手榴彈的木柄鋪滿了。有的地方堆出了好幾層,可見戰(zhàn)況之慘烈。對于臘子口戰(zhàn)役,聶榮臻曾評價道:

臘子口一戰(zhàn),北上的通道打開了。如果臘子口打不開,我軍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無論軍事上政治上,都會處于進退失據的境地?,F在好了,臘子口一打開,全盤棋都走活了。

三、破局關鍵——苗族戰(zhàn)士“云貴川”

提起這一次“奇襲”臘子口,不能不提到一位外號“云貴川”的苗族戰(zhàn)士。前面我們已經講過,“臘子口”羊腸小道的東西兩面都是懸崖峭壁,最陡峭之處和地面呈直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敢死隊要想不動聲色地爬上山頂,迂回到敵后談何容易。剛好這時候,紅四團里面有一個外號“云貴川”的苗族戰(zhàn)士,他提出來自己有辦法爬上山頂。

云貴川生活在大山里,參軍以前經常在山上采藥,所以他自制了一種帶鐵鉤的長竿,利用這種工具,可以輕松攀巖。

部隊行動的時候,先由“云貴川”打頭陣。等他用自制工具爬到高處,再把事先用“綁腿”結成的長帶子系在樹梢上放下來,讓下面的戰(zhàn)士一個一個地爬上去,最后順利完成了任務。

提起這次紅軍能在不到兩天時間里,順利攻下“臘子口”,還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前面我們說過,正當紅四團的久攻不下“臘子口”,一籌莫展之時,彭德懷忽然收到一個“敵情通報”。

“敵情通報”中說有一個叫“楊土司”的人,將會帶領一千人前來搗亂。那么,最后這個“楊土司”為什么沒有出現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原來,這個楊土司是當地的一位少數民族領袖。他們的家族從明代的永樂朝時期起,就被受封為土司,傳至他已經是第十九代人了。

楊土司的名字叫楊積慶,三十年代,他被國民黨當局封了一個“保安司令”,實際上他在當地是集政、教、軍大權于一身的顯要人物。

紅軍到達“臘子口”時,楊土司的確是接到了國民黨的密令,讓他派一千人前去堵截。但是他并未聽從國民黨的命令,反而在紅軍通過“麻牙口”朝“臘子口”進軍時,主動將20萬斤糧食送給了紅軍。

后來,楊土司一家五口人,都被軍閥魯大昌殺害了。他的小兒子楊復興繼承了土司職位,于1949年起義。九十年代,楊土司被國家追認為烈士。

結語

“臘子口”號稱紅軍長征中遇到的最后一道險關,這條山道盡管不長,但是其險要的程度,遠超此前的婁山關。敵人依仗天險,居高臨下地與紅軍對峙。

紅軍的機槍想要打到敵人,必須采用仰射的方式。但最終因為敵軍碉堡由堅硬的花崗巖制成,不得不改用手榴彈攻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雙方經過數小時激戰(zhàn)后,堡壘前方五十米范圍的橋面上,都被沒炸掉的手榴彈木柄鋪滿了,可見這一仗中用掉的手榴彈數量驚人。

紅軍久攻不下“臘子口”,忽然又接到“敵情通報”,稱當地土司將帶一千人來襲。正當紅軍進退維谷之際,紅四團團長與政委陣前動員開大會,引出了苗族戰(zhàn)士“云貴川”。

楊土司關鍵時刻深明大義,不但沒有追擊紅軍,反倒送了軍糧。于是紅軍決定兩路出擊,攀巖“奇襲”,終于在規(guī)定時間內,一舉拿下了“臘子口”。打贏了長征史上,又一場漂亮的硬仗。

  • 參考資料:
  1. 《臘子口戰(zhàn)役:開辟北上通道關鍵之戰(zhàn)》——《中國軍網》,2021.10.17;
  2. 《搶奪臘子口:一位苗族戰(zhàn)士打開了一條絕路》——《中國青年網》,2007.06.01;
  3. 《激戰(zhàn)臘子口:飛躍北上的通關天塹》——《新華網》,2019.09.12;
  4. 《臘子口戰(zhàn)役:出奇制勝開辟北上通道》——《人民網》,20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