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我受邀參與見證和報道2024屆、也就是 第三屆中國籃球名人堂的入堂儀式,真的很榮幸。
時隔9年再逛清華園,更是勾起了我不少青年時期的美好回憶。

“籃球名人堂”這個東西是個舶來品,中國籃球史上從沒有這個東西,系統(tǒng)地整理并撰寫的中國籃球史資料少之又少,因此“中國籃球名人堂”從誕生之初就備受質(zhì)疑。
有人會說,中國籃球底子沒有那么厚,在世界大賽上成績一般,哪來這么多名人呢?
但我要說,越是不足,越要補足。這不是一場盛大的自我感動,而是給未來鋪路的尋根之旅。

即便現(xiàn)如今很多人感覺NBA不再好看,聯(lián)盟的各項管理有著“草臺班子”的傾向,然而不得不承認NBA依舊是全世界將數(shù)據(jù)和歷史整理得最好的籃球聯(lián)賽。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時至今日你依舊可以比較輕松地找到不少NBA經(jīng)典賽事的錄像,可以輕松找到細致到幾歲零幾天的紀錄年齡,可以找到各種人物描述或者花邊新聞,這些東西共同塑造了豐富的NBA歷史乃至美國籃球史。
但在中國籃球圈里,這些事情的收集、整理、記錄和宣傳才隨著“中國籃球名人堂”的建立而剛剛起步。

CBA史上也有很多經(jīng)典比賽和炸裂數(shù)據(jù),在CBA出現(xiàn)之前的全國比賽里更是充滿了各種傳說,但你很難找到相關(guān)的影像資料和確切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有,但是很難搜集和求證,還記得那些陳年舊事的老前輩也越來越少。
因此我覺得,中國籃球名人堂的存在,不僅僅是給前輩們一次肯定,不僅僅是給他們發(fā)一件衣服和一塊獎?wù)?,并且露個臉,而是要讓他們的故事重新出現(xiàn)在大家的面前。

我很難接受在搞不清過去的前提下走向未來,我覺得歷史能夠給人足夠的智慧和指引。
新清華學堂——2024中國籃球名人堂的現(xiàn)場——儀式感滿滿。這種儀式感很重要,代表著重視,代表著認可。不充分認可自己的過去,如何走向未來?

因此,我在本屆籃球名人堂的入堂儀式上聽到了李震中、黃烈、李漢亭等已不在人世的中國籃球先行者的故事。



見識到了101歲的吳成章和81歲的吳忻水充滿樂趣的父子籃球軼事。

馬清盛指導帶隊兩勝美國籃球明星隊的往事,著實傳奇。

我從首位以裁判員身份入選中國籃球名人堂的郭玉佩身上看到了“以身作則”,聽到了他對中國裁判的熱切期盼。

我還在“女籃5號”的原型楊潔臉上,看到她對新疆男籃前鋒齊麟“帶著奶奶上場打球”的自豪,那是非常令人羨慕的籃球世家的傳承。

而在最后,更令這一代球迷熟悉的人,自然還是苗立杰和鞏曉彬,他們的賽場英姿離我們更近,相關(guān)資料更加完整,也是再一次說明了“整理歷史”的重要性。

平心而論,3個小時的入堂儀式有點累人,但籃球生涯留下多個金句的鞏曉彬在最后一刻重新“激活”了大家。

他不斷跟臺下的姚明、王治郅、巴特爾、胡衛(wèi)東、劉玉棟等老伙計進行互動,用幽默的口吻勾起大家對于中國男籃黃金一代崢嶸歲月的美好回憶。
說到開心之處,大師甚至脫口而出了一句“開個玩笑臥槽”,引來全場爆笑。
原來籃球名人堂也可以沒那么嚴肅,也可以在感慨中充滿歡笑。
鞏曉彬最后的總結(jié)確實很到位,他希望中國年輕一代的球員不要只盯著國內(nèi),要勇敢走出去,“我們過去沒這么好的條件和機會,現(xiàn)在各種都好了,你們要走向世界,走出去才能代表中國”。
我覺得這就是中國籃球名人堂最大的意義所在:我們并不是想站在歷史草稿堆上緬懷往昔的豐功偉績,而是以此為臺階,汲取力量,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中國籃球已經(jīng)到了必須沖出去的時候,我相信,中國籃球名人堂會是非常重要的力量源泉。


關(guān)注 / 在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