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gòu)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guān)聯(lián)
"大哥,我看這事兒還是不能急。"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我知道大哥周建國這人急脾氣,但這次我真得為難了。
那是一九八七年的春天,窗外的楊柳已經(jīng)泛起了嫩綠,五一假期就要來了。
我叫周建明,在省城一家國營紡織廠當會計,算是我們周家三兄弟里混得最體面的一個。
不是我有啥本事,純粹是趕上了好時候。
那會兒剛從師范畢業(yè),趕上國企招工名額緊俏,我托了老鄉(xiāng)的關(guān)系,就這么進了廠子。
大哥周建國比我大六歲,初中沒畢業(yè)就回了家,跟著生產(chǎn)隊干活,改革開放那陣子,靠著一股子蠻勁在縣城辦起了木器加工廠,從雇傭三五個人的小作坊,一步步做到了如今規(guī)模。
二哥周建軍比我大四歲,中專畢業(yè)去了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當了個技術(shù)員,起初日子也算順當,只是最近兩年聽說廠里不太景氣。
咱農(nóng)村人家,父母早早就走了,兄弟就是最親的人。
可我這兩個哥哥,自打八三年分家那會兒,因為老宅子后面那塊地皮的事兒鬧了矛盾,就再沒說過一句話。
那塊地皮其實也不值啥錢,就是三分地,放在村頭,當年分家時兩人都想要。
一個說是爹當年口頭答應(yīng)給他的,一個說分家就該一碗水端平。
兩人都倔強,誰也不肯讓步,最后硬是老死不相往來。
這十多年來,我成了他們之間唯一的紐帶,每逢過年過節(jié)輪流去看看,那叫一個為難。

五一長假前一天下午,我正收拾東西準備回老家,大哥的電話突然打來了。
"喂,老三啊,在廠里忙著呢吧?"大哥的聲音里透著股難得的懇切,平常他說話都是直來直去的。
"沒,正收拾東西準備回去呢,大哥找我有事?"我一邊夾著電話一邊繼續(xù)往包里塞衣服。
"老三,這次可得幫哥一把。"大哥的語氣少有的低沉,"廠里接了筆大單子,人手不夠,你放假回來幫我?guī)滋靻h。"
我手上的動作停住了,心里一緊。
大哥這人打小就要強,從來不輕易開口求人,這次肯定是真缺人手了。
可問題是,就在半小時前,二哥也來電話了,說他剛動了個小手術(shù),媳婦要照顧孩子,希望我能去他家住幾天幫著照顧他。
"怎么了,老三?不方便?"大哥聽出我的猶豫。
"大哥,我這不是...二哥前兩天做了手術(shù),剛給我打電話,想讓我去幫幫忙..."我斟酌著詞句,生怕刺激到大哥。
電話那頭明顯沉默了幾秒,"他身體咋樣?"
這問話讓我心頭一熱,哪怕和二哥鬧僵了,聽說他生病,大哥心里還是記掛的。
"聽著聲音還行,就是需要人照顧幾天。"
"那你先去他那兒吧,等他好些了再來我這兒。"大哥的語氣出乎意料的平靜,"兄弟要緊。"
放下電話,我心里五味雜陳。
這么多年了,平日里每次提起對方,兩個哥哥不是冷笑就是轉(zhuǎn)移話題。

今天大哥這態(tài)度,倒是讓我有點意外。
我望著窗外,記憶不由自主地回到了小時候。
那時候我們?nèi)值茏≡谕僚鞣坷?,冬天北風(fēng)呼嘯,大哥會把我和二哥抱在懷里,講他從書上看來的故事,說我們兄弟要像《水滸傳》里的好漢一樣,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那時的承諾,怎么就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變了味道呢?
第二天一早,我坐長途汽車到了二哥所在的小縣城。
沿途的麥田已經(jīng)泛起金黃,農(nóng)民們正抓緊時間搶收,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初夏的風(fēng)帶著泥土和麥子的香氣撲面而來。
二哥住的是單位分的家屬樓,一棟六層的紅磚房,兩室一廳的戶型,比起農(nóng)村老家好了不知多少。
推開門,二嫂李秀芝正在廚房忙活,鍋里傳來咕嘟咕嘟的聲音,飄出一股濃郁的雞湯香味。
"小叔子來啦,快坐。"二嫂看見我,趕緊擦了擦手走出來,忙著端茶倒水,"你二哥剛睡下,這兩天睡不好,可算是閉眼了。"
我看了看屋里,很簡樸,但收拾得干干凈凈。
墻上掛著二哥一家三口的合影,二哥懷里抱著才四歲的小侄女周曉雨,笑得特別燦爛。
廚房臺面上擺著幾瓶藥,客廳的茶幾上放著幾本醫(yī)學(xué)雜志,看得出二嫂在認真研究二哥的病情。
"二哥到底咋了?電話里沒說清楚。"我壓低聲音問。
二嫂嘆了口氣,眼中閃過一絲擔(dān)憂,"胃潰瘍,都穿孔了,醫(yī)生說是長期勞累,精神緊張導(dǎo)致的。"

她端著剛燒開的熱水給我泡了杯茶,茶水的熱氣在初夏的微風(fēng)里裊裊升起。
"你是不知道,他這人啊,什么事都悶在心里,苦也不說一聲,我說讓他去醫(yī)院檢查,他總說沒空,這回實在扛不住了才去的。"
這話說得我心里一緊。
二哥從小就是這樣,悶葫蘆一個,明明手上全是血泡還要幫著鄰居家扛木頭,有啥難處都自己扛。
"單位那邊是不是有困難?"我試探著問,看二嫂的神色不對勁。
二嫂眼圈一下就紅了,"唉,也瞞不住你。"
她放下手里的活,在我對面坐下,聲音低得幾乎聽不見。
"廠里這半年不景氣,說是國家政策調(diào)整,原材料漲價,又趕上競爭激烈,一個訂單都沒接到。"
她抹了抹眼角,"二哥又是技術(shù)骨干,眼看著廠子要不行了,那心里頭..."
我遞給二嫂一張紙巾,她輕輕擤了擤鼻子,繼續(xù)說道:"醫(yī)生說了,這段時間必須休息,可他偷偷還在處理廠里的事,天天愁眉苦臉的,我是看著他一天天瘦下去的。"
我心里一沉,怪不得二哥會主動給我打電話,看來真是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
中午時分,陽光從窗戶斜斜地照進來,給家具蒙上一層金色的光暈。
二哥醒了,看見我,硬撐著笑了笑,"老三,還真來了啊?我沒事,別聽你二嫂瞎說。"

我仔細打量著二哥。
他瘦了好多,原本紅潤的臉色發(fā)黃,眼窩深陷,兩鬢已經(jīng)見白,哪有半點沒事的樣子?
那個記憶中高大的二哥,曾經(jīng)能扛起一袋百十斤的糧食健步如飛的二哥,居然被生活壓得看起來比我還老了十歲。
"二哥,你就別硬撐了,哪有沒事人大過年的做手術(shù)的?"我半開玩笑地說,"再說了,兄弟之間有啥可客氣的?"
二哥眼圈突然紅了,但馬上轉(zhuǎn)過臉去,假裝看窗外的景色。
窗外一棵老槐樹正開著花,不時有蜜蜂在花叢中嗡嗡作響,槐花的香氣隨風(fēng)飄進屋內(nèi)。
"廠里到底咋回事?"我坐到床邊,拍了拍他的肩膀。
二哥沉默了一會兒,眼神中有著說不出的疲憊與無奈。
"還能咋的,市場不景氣唄。"他靠在床頭,聲音低沉,"去年投了十多萬買了新設(shè)備,心想著提高產(chǎn)能,結(jié)果訂單越來越少,資金周轉(zhuǎn)不開。"
他深吸一口氣,似乎這樣能減輕胸口的壓力。
"眼看著五月底要還貸款,要是接不到大訂單,就得關(guān)門了。"二哥說這話時,眼神飄向窗外,一幅心事重重的模樣,"二十多號工人啊,都是跟了我好幾年的,我這個當廠長的,怎么跟他們交代?"
聽著二哥說話,我心里像壓了塊石頭。
這時候我突然想起大哥那個意外的"寬容",隱約覺得其中有事。
晚上二哥在二嫂的嘮叨下早早睡了,我?guī)投┦帐拔葑印?/p>
在書桌抽屜里,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一封還沒拆開的掛號信,信封邊角微微發(fā)黃,像是放了有些日子。
寄信人那欄寫著"省立達木業(yè)有限公司",收信人是二哥。
我愣了一下,省立達?這不是個大公司嗎?
前些日子還在省城報紙上看到過他們的廣告,說是生意做到了省外,聽說老板年紀輕輕就成了百萬富翁。
怎么會給二哥寫信?帶著好奇,我把信拿給了二嫂。
"這是啥時候的信?"我問。
二嫂接過信仔細看了看,借著燈光,她手上的老繭在黃色燈光下格外明顯,"三月底收到的,是廠里轉(zhuǎn)來的。"
她嘆了口氣,"你二哥那會兒忙,說等有空再看,后來就生病了,這事兒給忘了。"
我心里一緊,"這可能是個訂單啊,要不咱們拆開看看?"
二嫂猶豫了一下,目光在信封和二哥的房門之間來回移動,最后點點頭。
客廳里只開著一盞小臺燈,昏黃的燈光下,我小心翼翼地拆開信封,生怕弄出響聲驚醒二哥。
里面果然是一份合作意向書,紙張很高檔,燙金的抬頭,詳細列明了合作內(nèi)容:省立達木業(yè)想與二哥的廠子合作生產(chǎn)一批木制品,金額不小,足夠解二哥燃眉之急了。
可真正讓我震驚的是信的最后一頁,蓋著公章旁邊的法人代表簽名——周建國!
這不就是我大哥嗎?
我一下子懵了,仿佛被雷劈中一般站在原地發(fā)愣。
大哥啥時候成了省立達的法人代表了?而且他知道二哥的廠子,還主動提出合作?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