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手 ARM 版本的 Surface Pro 3 個月后,不出我意外,2024 年微軟做的產(chǎn)品的思路和 10 年前完全沒區(qū)別——一言以蔽之「能用就行」,下面我們就來好好嘮嘮這 3 個月的 Surface 體驗吧。
▍標志性的 Surface 外觀

經(jīng)典的背面設計
其實我很理解 Surface Pro 這樣的成熟的產(chǎn)品 N 年外觀不變其實也挺正常的,在那么多年迭代以后最顯著的特色還是那個可以任意懸停、最大可打開角度為 165 度的支架了。Surface Pro 這樣的二合一產(chǎn)品,在實際上算上鍵盤蓋以后大概 1189g,看起來比很多輕薄本的都要輕且容易拿,理論上也沒什么出門的負擔。

Surface 的占地面積=鍵盤+支架所需要的空間
在大多數(shù)桌面空間充足的情況下,Surface 和筆記本之間的體驗幾乎沒有區(qū)別。一旦到了狹窄的空間,比如膝蓋上、動車和飛機的小桌板上,鍵盤蓋+可調(diào)節(jié)支架需要占地的面積遠比一般 14 寸筆記本電腦要大得多,想在這些場景里用 Surface Pro 不是要用一個扭曲的姿勢來用,就是要加錢買 Surface Pro Flex 鍵盤這種可以拆開來用的鍵盤。

想用得舒服?得加錢
Surface Pro 在設計上也依舊秉持著楔形,加上單獨切開的散熱背版,所以在絕大多數(shù)的時候都看著比實際的厚度要薄一些。但我這種人,就很容易錯誤估計電腦的三維,然后買了個「雖然能塞進去」「但是其實很緊」「拔出來非常費力」的電腦包,直到有一天拔出來的時候不小心把 Surface 磕了角,除了心疼也沒辦法。

接口方面也是一如既往的 Surface Pro 風格,除了很多年沒更新標準的、一般人也就當充電接口的 Surface Connect 端口,剩下兩個就是全功能 USB 4 了——支持 20V/5A 的 PD 協(xié)議、40 Gbps 傳輸帶寬、DP 1.4a。雖然看起來偏少,但其實對比隔壁的 iPad 系列,我認為在大多數(shù)場景下還是靈活很多的。真的需要插滿各種轉(zhuǎn)接線的話,Surface Pro 這樣的二合一可能并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哦,差點還忘了,現(xiàn)在我們打開后蓋還可以可以隨時更換 Surface 的硬盤了。

背部空間可以換 SSD,但 Surface 的銷售策略大內(nèi)存一定綁定大容量 SSD
當然了,Surface 的鍵盤蓋一直以來都是我想吹爆的地方。不管是打字時候鍵盤的手感,還是完全不像一般 Windows 電腦那樣、使用手感相當順滑的觸摸板,又或是摸起來手感不像金屬或玻璃那樣冰冷、光滑的歐締蘭材質(zhì),不得不說這確實是我用過的最舒適的筆記本電腦鍵盤。

自從 Surface Pro 8 開始,Surface 的觸控筆集成到了鍵盤蓋里面,但不得不承認,以前 Surface Pen 那種圓潤飽滿的握持感,確實更貼合手指;如今為了更方便地收納進鍵盤蓋,Surface Slim Pen 采用了扁平的造型設計,雖然便攜性提升明顯,但長時間握持多少會覺得有些別扭。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說,這種內(nèi)置磁吸式的設計確實解決了以往觸控筆經(jīng)常容易遺失、忘記充電的尷尬狀況,日常使用也更順暢了許多。寫體驗上也并未縮水太多,書寫延遲、壓感靈敏度與穩(wěn)定性仍然維持了 Surface 一貫的高水準,甚至 CPU 高負載的情況下表現(xiàn)更好。
總的來說看來 Surface Pro 產(chǎn)品線雖然秉承著更新產(chǎn)品換湯不換藥的策略,雖然依然有著獨到之處。但還是希望,巨硬你能好好搞搞你的 Surface Pro 產(chǎn)品線吧。
▍首次在出現(xiàn)在 Surface 上的 OLED 屏幕
外觀聊得夠多了,我們也聊聊別的看得見的部分了吧——屏幕。 說實話比起隔壁蘋果樹上學名越來越長的屏幕名,微軟的屏幕目前還是比較好記的 PixelSense Flow,一聽就知道這是一塊可以觸摸的屏幕。 好吧,單純開個玩笑。

不過 Surface Pro 11 上這款屏幕的確實也是 OLED 首次登上 Surface 產(chǎn)品線。從硬件上看,這塊屏幕在 SDR 狀態(tài)下的最大亮度為 580 nit,HDR 模式下 5% 窗口的最大亮度為 930 nit,全屏(100% 窗口)亮度則約為 720 nit。與前代 Surface Pro 的 450 nit 及不少其他 Windows 電腦相比,Surface Pro 11 的屏幕亮度提升明顯。此外,得益于 X Elite 芯片的低發(fā)熱表現(xiàn),Surface Pro 11 在高亮度狀態(tài)下也不會因溫度升高而大幅降低亮度,整體觀感相比前代提升顯著。

在色域覆蓋方面,得益于 Surface 出廠時進行的色彩校準,用戶在「設置」-「顯示」中可以找到兩個色彩配置文件,分別為「sRGB」和「Vivid」。經(jīng)光度計測試后發(fā)現(xiàn),「Vivid」配置實質(zhì)上是 P3 色域,覆蓋范圍達到 99.9% 的 P3 和 100% 的 sRGB,deltaE 平均值為 0.7、最大值為 2.1;而「sRGB」配置則能覆蓋 100% 的 sRGB,deltaE 平均值為 0.8、最大值為 2.1。從數(shù)據(jù)表現(xiàn)看,Surface Pro 11 的屏幕完全能夠滿足進階圖像和視頻編輯的需求。如果擔心廣色域可能導致色彩管理問題,那么直接選擇 sRGB 配置也是可以的。

但 Surface Pro 的這塊屏幕并沒有盡善盡美,還是有這些問題的。首先是缺乏抗反射涂層,在戶外陽光下容易產(chǎn)生明顯炫光,尤其是在強光直射時鏡面會非常反射明顯,屏幕內(nèi)容的可讀性會大幅降低。

其次,這個糟糕的 4 邊完全不等邊的屏幕,真的讓人難以想象這是一款 2024 年的產(chǎn)品,加上微軟 N 年不變的模具,真的很難想象微軟真的有「想過」這件事情。

這塊屏幕還有一個小問題,就是白平衡略微偏綠。屏幕的白平衡與照片類似,實際上由色溫和色調(diào)兩個因素共同決定。色溫影響屏幕整體偏黃或偏藍,色調(diào)則決定屏幕偏綠或偏紫。因此,即使一塊屏幕的色溫達到了標準的 6500K,人眼在實際觀看時也可能會感覺偏綠或偏紫。所以目前業(yè)內(nèi)更普遍的校色方式,是使用特定坐標值來固定白平衡。如果微軟同樣采用了坐標值的方式來校準這塊屏幕的白平衡,那只能說我遇到了品控問題;但如果并未如此,確實值得在后續(xù)產(chǎn)品中加以改進。

在色彩精準性更高的使用場景,記得要把自適應顏色給關了
此外,Surface 經(jīng)典的自動亮度調(diào)節(jié)問題——在環(huán)境光變化變化比較頻繁的場景里,Surface 時不時會突然把屏幕亮度調(diào)節(jié)到最亮再慢慢降下來。這個問題我可能 10 年前的 Surface Pro 4 上就有遇到了,我是沒想到到 2025 年還沒修。
不過這也一如既往反應了微軟做產(chǎn)品的思路,能用就就行,別的「暫時」不管了。
▍必須要聊聊的性能和兼容性
看得見的部分聊完了,接著聊聊看不見的部分吧。先說說處理器的性能,其實我對 X1E-80-100 的性能很滿意,單核心呢……
等等,你想問 X1E-80-100 是什么?高通 X 芯片不是只有 Plus 版本和 Elite 版本嗎?那是因為高通 X 芯片雖然表面上只分了 Plus 版本和 Elite 版本,但在實際發(fā)行中分為 3 個閹割程度不同的 Elite 版本和 Plus 版本。具體參數(shù)如下,簡單來說主要區(qū)別在全核心最大頻率、雙核心加速頻率和 GPU 頻率,第二位數(shù)字越小閹割越嚴重。

但想買到最好的滿血芯片到今天也就只有 Galaxy Book4 Edge 16 和已經(jīng)取消了的 Windows on ARM 開發(fā)者套件。前者國內(nèi)不容易買,后者更是不知道為什么會取消。不過話又說回來,Surface Pro 11 代用的 X1E-80-100 性能也確實充沛。

常用辦公軟件飛書雖然在也是兼容模式下運行,運行很是流暢
首先我需要聲明的一點是,Windows on ARM 本質(zhì)上還是 Windows,所以基本操作還是和其他 Windows 電腦是一模一樣的。在日常負載沒那么大的工作軟件上,像是微信、飛書這樣的常用辦公軟件都需要在 Prism 兼容層的幫助下,但都能很流暢地運行。
至于性能需求稍微更高一點、但還沒為 ARM 適配的軟件,比如我故意在 Surface 上跑了個 x64 版本的 pandoc,轉(zhuǎn)換時候的速度也就比適配后的版本慢了 2-3 秒鐘而已,折合下來大約也就是 15% 左右的性能,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幾乎感知不到。

1Password 和 Word 在 Surface 上的整體流暢性不輸性能強大的臺式機
至于適配了 Windows on ARM 的軟件,從輕量的 1Password,到中度負載的 Edge 瀏覽器、Chrome 瀏覽器,再到負載更重的 Photoshop、Lightroom、Affinity Photo、DaVinci Resolve,X1E-80-100 都能像臺式機那樣相當流暢地運行、編輯內(nèi)容、批量輸出。我一直以來最喜歡測的 Lightroom 批量導出 95 張 24MP 全尺寸 JXL 文件為例,總耗時只需要 45 秒,可比我之前的 x86 Windows 筆記本電腦快多了。

在 Affinity Photo 里也能獲得相當不錯的 RAW 開發(fā)體驗
GPU 部分的表現(xiàn)也可圈可點,除了上述提到的修圖、剪輯,GPU 還會大幅參與到視頻播放、游戲等場景中。視頻播放方面,支持 AVC、HEVC、AV1 編碼器的硬件編碼和解碼,支持 VP9 解碼,最高支持 4K 硬件解碼;在更高分辨率上需要軟件解碼,但得益于更高效的處理性能,軟解 8K 視頻既不會讓 Surface 熱起來、也不會讓 Surface 發(fā)出惱人的聲音。

轉(zhuǎn)譯后的 PotPlayer 里也輕松軟解 8K AV1 視頻
而在游戲上,在 Auto SR 自動超分辨率功能的加持下,大多數(shù)能打開的 3A 游戲(主要以 DX11 和 DX12 為主)都能在 1080P、中低畫質(zhì)、30FPS 左右運行;如果調(diào)整到低畫質(zhì)的話,還有游戲能在保持 60 FPS 左右運行。不過嘛,我也就測試了天國拯救 1、巫師 3、2077、古墓麗影這幾款游戲,而且以測試性質(zhì)偏多,長時間在 X Elite 上打游戲才是真折磨。

至于 NPU 部分,我的評價是不能指望太多。雖然官方宣傳是有 40TOPS 的算力,看起來能跑好多模型,實際上更多時候受限于內(nèi)存。比如,我在 LM Studio 里跑了個 70 億、4bit 量化后的模型以后,再隨便問兩句,內(nèi)存就要占用滿了,實際使用中還是選擇 15 億參數(shù)的模型會更合適一些。而且用微軟官方提供的 優(yōu)化模型 以后幾乎可以達到 40 個 token/s,會比直接用 LM Studio 跑起來更容易點。


70 億、4bit 量化的 Deepseek 模型,首個 token 耗時 0.48s,每秒 12.46 個 token
整體來說在 X Elite 的加持下,日常使用中,低到中負載場景下 Surface Pro 11 還是相當安靜、后蓋也很冷,不至于像以前的 Intel 機型一樣燙到不行;至于導出視頻、游戲等長期重度負載中,風扇還是略微可聞的,溫度也比日常使用略高些,但不至于像以前一樣能煎雞蛋,相信屏幕長期受熱發(fā)黃的問題應該也不會像以前那么嚴重了。續(xù)航也因為 X Elite 有了質(zhì)的飛躍,在室內(nèi)混合至少可以 10 個小時。

哪怕是 Cinebench 24 都不能跑滿
不過既然新?lián)Q了架構,那么也自然也會有新問題。一方面,就是 X1E-80-100 持續(xù)高負載的情況下、哪怕風扇在轉(zhuǎn)動,SoC 不僅跑不滿宣傳的功率,甚至負載都不給你全部跑滿,完全不知道是 Surface 自己的選擇還是整個 X Elite 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對于大多數(shù)人不太容易會遇到,但如果你需要長時間保持負載,比如編譯大型程序、渲染 3D 模型或是輸出復雜的視頻,那么這一點就額外值得注意。

比如 AutoCAD 就明確不支持 ARM 處理器
另一方面是兼容性問題。雖然此前我一直提到多數(shù)程序的兼容性沒什么問題、運行正常,但 Windows 平臺本身的特性決定了,不可能所有程序在切換平臺后仍能穩(wěn)定運行。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工業(yè)領域常用的 AutoCAD 和 SolidWorks,在 Surface 上完全無法運行。換句話說,如果你工作中所需的軟件開發(fā)年代較早(或者開發(fā)比較爛,比如網(wǎng)銀),那么對 Windows on ARM 的兼容性就不宜抱有太高的期望。

Surface 新機打開就有那么幾個非原生 ARM 的進程
另外就是,我們也不能指望第三方開發(fā)者能把軟件快速適配到 Windows on ARM,比較第一方軟件都沒全部 ARM 化不是嗎?看到這里不知道有沒有按住了你躍躍欲試的購買欲。
▍Copilot+ 功能
如果說除了兼容性 Surface Pro 11 和之前的其他電腦沒區(qū)別,那也不對。畢竟好歹也叫 Copilot+ PC 那自然也有自己的特色功能的,而且在發(fā)布時還是獨占功能呢。雖然站在現(xiàn)在來說,大多數(shù)功能已經(jīng)不算是獨占功能了。因為不僅高通 X 系列處理器,AMD Ryzen 3000 和 Intel Ultra 200V 系列處理器現(xiàn)在也可以被稱為 Copilot+ PC。
首先,我想想和大家聊聊多次跳票、但正式上線后我非常喜歡的「回顧」瀏覽版。和此前的介紹過的 Rewind 類似,「回顧」會把我 Windows 操作歷史做成一個可回溯、可搜索的數(shù)據(jù)庫。不過,「回顧」目前還談不上開箱即用,在「Windows 設置」-「隱私&安全」-「回顧&快照」打開「保存快照」后還需要在 Windows 更新里慢慢等模型下載完才能用。

等一切準備工作都完成,「回顧」會在后臺主動對我桌面和窗口截圖、保存、再通過本地 NPU 對圖片 OCR 提取關鍵信息;必要的話還可以主動暫停 「保存快照」功能直至第二天,想要完全關閉則需要使用 Windows 設置。

「回顧」中的時間線按天分為多個段,鼠標懸停在時間線上的時候可以看到瀏覽,鼠標點擊即可跳轉(zhuǎn)到當時的截圖,還可以通過鍵盤的左右來查看改截圖前后的其他截圖。不過一般正常情況下,我還是會用頂部的搜索欄、通過關鍵字來縮小范圍。這個關鍵詞不一定是屏幕上出現(xiàn)的問題,和關鍵詞有關的圖片也會納入到搜索結果中,當然這部分全靠 LLM 聯(lián)想,搜出奇怪的結果也不意外。

找到相關項目以后,「回顧」還提供了「單擊執(zhí)行」功能,允許我們和當時的截圖交互,包括復制文字、標注圖片或在其他應用中打開等操作。在必要時也可以重新打開網(wǎng)頁、文檔或獲取快照時運行的應用。

而且每次啟動「回顧」或更改「回顧」設置時,Windows 也使用 Windows Hello 確認是本人在操作,用戶可以刪除包含敏感信息的快照,也可以將特定的應用和網(wǎng)頁加入排除列表阻止「保存快照」。微軟表示「回顧」的數(shù)據(jù)庫默認也是加密的,我簡單前往相關路徑看了眼也確實如此。
雖然「回顧」功能目前看著還不錯,實用性還挺強的,但別的 Copilot+ PC 功能總的來說大多數(shù)功能炫技大于實用。

首先來說說第一個 Copilot,你可以理解成操作系統(tǒng)層面的、需要聯(lián)網(wǎng)的 AI 助手,本質(zhì)上是 ChatGPT + 微軟特制的提示詞,打包后的變成一個炫酷的桌面程序。即使不開 Copilot Pro 會員的話,默認也采用的是 GPT-4o 模型,輸入提示詞當個改寫、問答工具還是綽綽有余的,但國內(nèi)賬戶(或者說地區(qū))是不可用的;開了 Copilot Pro 的話,還能和 Office N 件套結合得更緊密,也具備深度思考模式。
剩下的就是些本地需要 NPU 才能運行的功能了,但整體而言實用的并不多:

細嗅薔薇
Microsoft 畫圖內(nèi)的「共同創(chuàng)作者」和「生成式填充」分別是 AI 畫圖的 2 個方向?!腹餐瑒?chuàng)作者」更像是繪畫助手,需要先簡單繪制一些草圖,再結合提示詞一起生成內(nèi)容。而「生成式填充」則是通過提示詞,在選定的范圍內(nèi)生成想要的元素??蜻x還支持「生成式清除」和「刪除背景」功能,需要的時候偽裝成 Photoshop 還是可以的。

照片則主打「超分辨率」「圖像創(chuàng)建器」和「重塑圖像」,「超分辨率」會使用本地模型把圖像放大到原來的 1×、2×、4× 或 8×?!笀D像創(chuàng)建器」則是比較傳統(tǒng)的、本地版的、支持中文的文生圖工具,生成圖像時可以自主調(diào)整輸出結果的想象力、多樣性和藝術風格等參數(shù)。「重塑圖像」則主要是將特定風格遷移至原始圖像,還會單獨處理下人臉。

「實時字幕翻譯為英文」主要也是看實際使用場景,但目前只支持翻譯到英文,對于我們來說場景還是比較不好用的。不過,微軟已經(jīng)官宣未來會支持中文,也許以后這個功能對經(jīng)??磩〉呐笥褧杏貌簧佟?/p>
說完了幾個我感覺能用上的人比較少,但緊急有奇效的功能,我再來說兩個我感覺還挺好用的功能。
一個是,Windows Studio 工作室效果。這個功能主要靠本地模型加持的,這是一組包括:保持人物居中的自動取景、提高人臉亮度的人像光效、模擬眼神交流的眼神交流、模糊背景的人像模糊、風格化視頻樣式的創(chuàng)意濾鏡以及減少環(huán)境背景音的語音焦點,經(jīng)常視頻會議的朋友一定用得到。

另一個是,Auto SR 自動超級分辨率功能,自動超級分辨率會對完整適配的游戲自動開啟,偶爾想在 Windows ARM 上玩游戲的話,這個功能一定少不了,對于天國拯救 1 來說這個功能差不多能提高 20 FPS 左右。

所以,對我來說感覺除了「超分辨率」和「回顧」以外別的都用不怎么到啊,AI 功能目前還不能算吸引我買新電腦的主要動力。
▍尾聲
其實看到這里你也可能看出來了,Surface Pro 11 給我的感覺和以前的 Surface 沒什么區(qū)別,雖然看似是第一方出品,但體驗可能真的不如第三方 OEM 做出來的好。
除非你是真想要 Surface 這樣的二合一、或者觸摸+筆這樣的體驗的話,Surface Pro 11 應該是目前 Windows on ARM 唯一的選擇。最后,希望每個買 Surface 的人都不用被小細節(jié)折磨。
https://sspai.com/post/97739?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廣陵止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