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易沸點工作室《槽值》欄目(公眾號: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盼望著,盼望著,假期來了,可以盡情旅游的日子近了!”
春和景明,正是出行旅游好時候。詩意的季節(jié)里各地都鉚足了勁兒,爭當文旅界C位。
有一個地方除外,東北。
不為別的,實在是外地朋友問“東北除了冰雪大世界、長白山啥的,還有什么景點”時——
東北人總感覺像被扼住了咽喉,一句話也說不出。
“我能推薦啥,我連我家所在的地名都說不出口,我問你我能推薦啥?”

如果看到有東北人,或者去過東北的人這樣抱怨,不必揪心,不必訝異。
因為背后原因很可能不是地方不好玩,而是地名本身就是最大的雷點。
在其他地方外出踏青郊游,拍照,打卡,加定位,一氣呵成、
在東北外出旅游踏青郊游,拍照,打卡,一加定位,壞了——
這么山清水秀的地方,你說它叫“光屁股山”?


多少去假期去東北玩耍的人,發(fā)朋友圈都根本不敢?guī)Фㄎ弧?/p>
別人家的景點名都叫“老君山”“橘子洲頭”“瀘沽湖”,處處是鐘靈毓秀,聽名字就已覺美不勝收。
而東北……空氣是怡人的,地方是美麗的,描述是文藝的。

當?shù)仫L景/圖源:圖源:恒仁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網
“陽光灑在草地,藍天與綠樹相映,自由的氣息撲面而來,仿佛置身東北小阿勒泰?!?/p>
但一加地名:遼寧本溪·老禿頂子。

老禿頂子全稱“遼寧老禿頂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被稱為遼寧屋脊。
短短四個字,合則毫無美感,分則更是可怕。
每個初來乍到的外地游客,看到門票上赫然寫著“老禿頂子”,都感覺自己像個新兵蛋子。
“家人們,東北這個地方,還是太復雜了?!?/p>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禿頂子山。
不必感慨,放眼整個遼寧乃至整個東北,這種不像地名卻是地名的操作不過是小試牛刀。
別看三省在“黑吉遼”“遼吉黑”“吉黑遼”哪個更權威這事上吵了很多年,在取名格式上,卻達成了驚人的統(tǒng)一。
遼寧第一峰名叫老禿頂子,黑龍江第一高峰緊隨其后——大禿頂子。
有兩邊鄰居“珠玉在前”,吉林也不甘落后,分別在境內樺甸市哈達嶺和舒蘭縣老爺嶺,設下大禿子和大禿頂子以遙相呼應。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禿頂子”,至此在東北境內三大“禿頂子”鼎立格局正式形成。

黑龍江最高峰大禿頂子山,也是登山好去處,夏日植被覆蓋,冬季白雪皚皚,下面還有二禿頂子,三禿頂子/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不是,為啥你們東北高峰都叫禿頂子??!”
東北地區(qū)氣候寒冷,“禿頂子山”多因頂部無樹木,由蒿草覆蓋,遠望恰似光禿頭頂,故得名。
你以為是抽象派,其實人家是寫實派。
有人形容,看東北地名像開盲盒:你永遠不知道會開出什么,但開出什么又都是很正常的。
在老禿頂子、大禿頂子之間,吉林省還有個著名山區(qū)旅游地。
看照片一覺美不勝收,游客們稱之為“東北自己的百慕大”。

圖源:抖音@悠游吉林
一加定位……再美的景色,再龐大的氣象,也架不住這個地名:
干飯盆國家森林公園。
“這不是川西,也不是伊犁,這是吉林干飯盆?!?/p>
“特別好,有一種到這露營野炊都像是帶兩根烤腸去澆地的美感?!?/p>
曾有解密博主曾試圖對這里做出解析——“這個叫干飯盆的地方,據說和哀牢山一樣神秘……”

有吉林朋友科普“干”是一聲,而網友看來“差別不大”/圖源:抖音@地理游俠
可惜,從名字上來說,“干飯盆”注定無法像“哀牢山”一樣,從字面就透出威懾力。


“你這么說我就懂了,為什么東三省那么大,常聽東北人談起的景點卻老是就那幾個。”
像著名世界級滑雪圣地亞布力滑雪場,就是個典型例子。
其他滑雪場的雪道名,各有千秋,靈動如“跳貓”,清新如“雪絨花”,大氣如“A1羅曼蒂克大道”。
亞布力滑雪場雪道名,主打“來了就都別餓著走”,三條雪道分別是:
大鍋盔,二鍋盔,小鍋盔。
“挺高端的地方,整的跟撿來的似的。”

給你一點二鍋盔震撼/圖源:小紅書
著名的《智取威虎山》,就發(fā)生在黑龍江牡丹江市山區(qū),但少有人聽過它的原型地名:
大夾皮溝。

《智取大夾皮溝》
“記得那是一個遙遠的下午,我來到一座東北小島,拍下美照后欣然配文:
總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旅游景點不重要,城市也不重要,和最好的朋友在沒人認識的地方,擁有最大膽的自由才重要。”
感想是由衷的,氛圍是抓人的,星空和海岸如夢似幻,再一看定位——
海鴨子拉屎。

網友:誰再說不重要試試看呢?????
其他地方的海島:岱山島,東極島,桃花島,浪漫又讓人向往。
東北這一塊的海島:大耗子島,小耗子島,棒槌島,海鴨子拉屎。
島都如此了,小山包也別閑著。
“你有峨眉山,黔靈山,雁蕩山;但我拿出老母豬山,蛤蟆山,閻王鼻子山,閣下又如何應對?”


曾有網友給出建議:可以找別的點宣傳,地名由來,引經據典,挖掘歷史,溯源傳說。
只是在東北,效果差不多是一樣的。
黑龍江有“禿尾巴老李”傳說,遼寧人很信任靈驗的“歪脖老母”,著名的鲅魚圈區(qū)標志性建筑“鲅魚公主”亦是心頭好……

傳說一名姓李的婦女,在河邊洗衣時看到河中漂來一個桃子,吃掉后生下黑龍。一次黑龍無意間露出尾巴,被婦女和丈夫看見,驚嚇之中黑龍被砍斷尾巴并逃走。但黑龍本性極好,聽說東北有條江被白龍霸占,百姓苦不堪言,便和白龍大戰(zhàn),最終戰(zhàn)勝白龍成為守護神,當?shù)厝吮阌H切的稱其“禿尾巴老李”。
很難不懷疑,東北人的設定,是犧牲掉一定的普通話能力,以換來天才一般的取名能力。
并且這種懷疑,早有充分證據。

吉林也有的,像老鱉炕濕地公園/圖源:小紅書@月半月半,已獲授權

再一生大大方方的東北人,提到一些地名也會紅著臉,一句話說不出。
“你家在東北哪啊,好玩嗎?”
“啊我嗎?我家在一圈馬屁股山中間的大醬缸?!?/p>
“你放假去周邊玩了嗎?我去了老豬嶺,還有大屁股溝和小褲襠溝哦?!?/p>
想去市里的話還有“褲襠街”哈/圖源:小紅書@Vulgar,已獲授權
前幾天吉林文旅主動出擊,總結了東北境內最奇葩的地名。
除了長春光屁股山,白山干飯盆,延邊棒槌溝,其他提名選手分別是——
吉林一拉溪,四平拐棒溝,遼源嚇一跳山,通化怕老婆溝,松原獾子洞,白城二喇麻窩棚。

傳說光緒二十五年,有一獵人來此狩獵遇到一只病虎,相遇時病虎突起單掌擊斷一棵柞樹,獵人見此嚇了一跳棄虎而逃,此山故而得名。
每一個名字,都給外地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東北人的取名思路,都是誰研究的呢?”

其實,東北人起名的秘訣無它,唯手熟爾。
典型起名技巧,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類。
首先是數(shù)字型,數(shù)字為主,其后又往往跟一系列相似的地形地貌出現(xiàn)。
大連有扎堆的四座島嶼,稱為大坨子島、二坨子島、三坨子島、四坨子島。
代表“成堆或成塊的東西”的“坨”字,一看就知道這島不大且零散,這一坨,那還有一坨。

同理的有長白山頭道溝、二道溝、三道溝,一直能數(shù)到十五道溝。
這一規(guī)律在東北特別常見,不止地名,在街道名、甚至動物名上,也有體現(xiàn)。

圖源:小紅書@小北,已獲授權
簡明扼要,朗朗上口又好記,只要識數(shù)就行。

圖源:小紅書@飯飯,已獲授權
相近的還有概括型取名:一些地方雖不以數(shù)字命名,但也體現(xiàn)地方的位置、大小、形成先后。
幺二龍、東二龍、西二龍,幾個村子的空間關系一目了然。

很有道理啊!/圖源:小紅書評論區(qū),下同
方言俗語型,則尤其能體現(xiàn)東北人起名的特點。
看到一處地方,用方言描述特征,就成了地名。
比如上面說的“老禿頂子”和“大禿頂子”,就來自于山峰形象,同理還有大腦瓜山。

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只是不如東北來得直接,且如果現(xiàn)在重新取可能會叫“謝廣坤山”。
類似的還有“王半拉子山”,原本叫“大王山”,但是開山造路時炸掉半拉,于是干脆改名王半拉子山。

人名型也不能被忽略,同樣在東北地名冊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王瞎子溝、老頭山、李大人屯,很多時候就是某個人的名字、稱呼、外號。
最后是莫名其妙型,比如黑龍江大慶的五大哈哈屯,沒人知道這五大哈哈到底多么能哈哈。
以及叫八面通的,為什么實際是個山間盆地哪也不通,卻又叫“八面通”。

“我們至今尚未知道,蚊子溝這一片發(fā)生了什么。
就像我們至今仍未知道,東北人取名天賦的盡頭到底在哪?!?/p>
東北人仿佛與生俱來的取名才華,和地理位置密切相關。
從歷史而言,東北是滿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發(fā)源地,滿、蒙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混雜居住。
各民族的語言習慣相互影響,也體現(xiàn)在地名上。

其中滿語影響尤其多
比如“吉林”,就是來自滿語“吉林烏拉”(音),意思是沿江一帶,音譯之后變成了吉林。
牡丹江和牡丹也沒關系,滿語名為“穆旦烏拉”(音),意思是“蜿蜒江流”。
很直接,就是按照地形地貌特征,取了地名,這也對東北現(xiàn)在的取名方式有所影響。
上面提到的干飯盆,有當?shù)鼐W友科普,原本意思是“死亡之谷”,猛獸與山神進餐的地方。
只不過現(xiàn)代轉譯過來,這才變成了“干飯盆”。

另外,提到東北歷史,北大荒、闖關東等關鍵詞也不能不提。
由于之前作為皇家用地,東北直到19世紀末才得以解禁,開發(fā)較晚。
闖關東人口大遷移,也是一次對東北的重新發(fā)現(xiàn)與探索,許多地名便是在那時誕生的。
苦于生計的“流民”,不講究什么詩意精致,靈機一動,就地取材,就有了地名。
比如叫“馬架村”們,就是開荒過程中蓋馬棚住,蓋了幾個馬棚就叫幾馬架,后來演變?yōu)榈孛?/p>
不過隨著時間演變,很多地方的名字也都已經有過調整更改/圖源:小紅書評論區(qū)
在地大物博,地域偏北,農耕為主,多民族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也養(yǎng)成了東北人直率、不拘小節(jié)、自帶幽默屬性的個性。
看起來起的地名很俗,但俗的又很有道理,充滿了一種樸素的實用主義。

就像大滑梯一樣
看似隨意但有深意,看似土到極致卻又返璞歸真。
那些經過漫長時間演變來的地名,記錄東北人的來時路,也彰顯著東北人來自骨子里的生動。
而只說地名,當然還遠遠不夠。
東北人無處安放的取名天賦,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

“個寶個”意思是“保證每一個都是好的”/圖源:小紅書@選子,已獲授權
且變化的只是取名對象,而并非東北人的取名原則,換句話說:
不是本地的,來了本地也免不了入鄉(xiāng)隨俗。
壓扁可頌,扎根東北后改頭換面,叫丹麥鍋巴;
可愛貝果,包裝后重新出道,人稱窟窿眼燒餅;
藍莓,一開始以為是啥高端洋氣水果,拿到手里一看:這不“嘟實”嗎?
因為以前山上藍莓多,哪里“都是”,所以直接取了諧音。

再如格桑花,印象里總感覺這個名字應該跟“卓瑪”并列,神秘浪漫。
但東北人一看就明白了——這不掃帚梅嗎?(因為樣子很適合做掃帚)
野菜起名就更有幽默感了:老母豬哼哼(牛蒡),婆婆?。ㄆ压ⅲ?/p>
永遠樸實無華,永遠簡單直接,但也帶有東北獨特的幽默。
這一點從《鵲刀門》等東北電視劇里面的人名也看得出來——
聽著文藝的復姓,變成上官秀琴,公孫麗蓉以后,親切的像隔壁大姨。
塑造角色,人名上能另辟蹊徑,攀高枝,楚留波,一聽就知道人物特色。

連外國人名都如此上口……
從古到今,從藝術到鄉(xiāng)土,東北人的取名才華,實在讓人又愛又恨,欲罷不能。
所以,還能說啥?
如果你去東北旅游的話,千萬不要被千奇百怪的名字唬住,更不要被東北人的取名藝術嚇到。
走進它,了解它,才能發(fā)現(xiàn)不羈的名字下,隱藏的真正內核。
熱門跟貼